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解读资金外溢下的通胀乱相

tebiebaodao 2010-12-05 21:10:09 (文/王宇 王培伟 编辑/ 楚恒) 总第115期 放大 缩小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中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也已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累积而成的充裕货币已成为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调控物价应在加大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从调控货币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过快问题。

价格轮番上涨 压力进一步凝聚

在4.4%这一抽象数字的背后,是居民对诸多商品价格一年来“此起彼伏、轮番上涨”的直观感受。“一个接着一个,一波连着一波,今天还是大蒜,明天就成了苹果,涨价就像是推翻了多米诺骨牌。”谈起当前的物价,北京市民刘莹无奈地说。

从年初农贸市场里的大蒜生姜,到后来收藏市场里的玉石邮品钱币,再到当下超市里的水果蔬菜……在居民对物价的日常关切中,这些商品正轮流扮演着价格上涨的主角,一路延伸过来。

“与以往相比,今年物价上涨的特点是轮番上涨。从之前的大蒜泡沫到今年的棉花泡沫,价格泡沫基本上是此起彼伏,这在历史上比较少见。”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高明指出。

目前来看,物价上涨压力正进一步凝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数据,在监测的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中,与9月份相比,共有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

物价轮涨背后的货币推手

从大蒜、生姜到绿豆再到后来的蔗糖、煤碳……为什么会出现价格轮涨的局面?

专家认为,其谜底就在超发的货币上。“按下葫芦浮起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这是过多的货币投放到经济领域后炒作资金四处冒泡的表现。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都相继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的上涨造成压力。

超发的货币在物价上涨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明显的推手作用。如果对历史上通胀演化过程加以观察可以发现,从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到物价大幅增长,尽管其间有一到两年的迟滞期,但二者始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数据显示,为应对金融危机,两年来,中国银行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万亿元,由此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在去年年中亦被推升至30%以上的历史高点。也正是此后不久,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最先开始飙升,之后数月时间里,黄金、邮品、玉器、普洱茶等具有收藏属性的商品价格也开始上涨,最终在一年多之后,CPI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向3%的高度发起冲锋。

“在我国,货币与资产价格、商品价格间有着特殊的逻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这样描述从货币超发到物价上涨间的路径:货币的超发带来楼市等资产市场的泡沫,引发房屋销售和租金价格上涨,进而推升了城市的服务性价格上涨。当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以后,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上涨,最终带动CPI的整体上涨。

理顺货币通道 寻求物价治本之策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比较强的货币属性,因而除了要加大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外,还应通过收紧货币、提高炒作成本,以及给资金留以适当出口、引导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等手段,标本兼治做到合理调控物价。

“要收紧货币,加大投机者炒作成本。”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国家应进一步收紧信贷,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成本的目的。

也有专家表示,除了以“堵”的方式外还要以“疏”的方式,给泛滥的流动性留有出口。

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将“中国货币持续超发但并未出现恶性通胀”的现象,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看来,其谜底就是资产市场。“股市楼市在过去20年里进入千家万户,已成为吸纳超额货币的蓄水池。”如今,当一些资金从调控中的楼市外溢而出、四处寻找出口时,专家建议,应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吸引企业家回归实体经济,让实业成为宽裕货币的蓄水池。

“‘水多了加面’。应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而不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经济学家周其仁说。

“加快市场化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行业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刘煜辉认为,让企业家回归实体经济,不但可以起到吸纳超发货币的效果,还可以扩大供给,是稳定物价、扩大内需的长久之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