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诗意的探索与探索的诗意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3 周思明 总第013期 放大 缩小

拜读念曾先生的荣获世界优秀华文著作奖(最佳新闻类著作奖)的作品集《新闻探索与实践》,颇有收获。念曾的其他种类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新诗选》、《朗诵诗选》、《新时期诗歌选萃》《名家欣赏》和全国统编的语文课本。前几年,他曾经出版了散文集《岁月如歌》(著名诗人贺敬之封面题字,著名作家刘白羽作序)。早年从大西北来到特区的作家、诗人、报人的念曾先生,在自己生活的领域,坚持写诗、写散文、写新闻作品,从事的工作和生活可说是“诗意的探索与探索的诗意”两者融合无间。从念曾的这本《新闻探索与实践》,我读到的是诗、散文和新闻三者的水乳交融。

念曾的这本散文集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新闻、散文写作的知识性探索,第二部分则是人物访谈记叙文居多。前者侧重知识性、学理性,后者则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身份,对作者本人曾经接触和采访过的作家、学者、友人给以细腻的描绘和记叙。这本散文集体现了作者散文创作的一贯审美原则:景是实景,事是真事,理是真理,物是实物。无论写景、叙事、咏物、论理,都能见出丰厚的情味韵致,看到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的生气与灵性。真正体现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说理状物充满理趣。念曾的散文的主调贯穿在上述两部分的众多篇什之中,它像似一根红线串起的珍珠,显得自成一体,气韵贯通,这呈现了作者为文的一以贯之的个性风格。我以为,作为诗人的念曾,其散文的明显特点是诗性、文学性,作者乃科班出身——北大中文系毕业,其中国古典文学涵养在其作品中不难窥见,诸多篇什都引经据典,诗文佳句信手拈来,锦上添花。许多篇章的题目本身便是古诗的化转,作者曾在他出版的一本诗集的后记中写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古代诗人的作品陪伴我度过难忘的童年。青年时代,又受到艾青、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诗人的影响。”他的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得力于他曾在陕西西北高校中文系任副教授的经历,他不但给大学生教授中文,还参与主编了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文学》的高校中文教材。念曾先生的散文在结构上的选择与安排,表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纵览全书,他的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将新闻与文学、与诗歌的融会贯通,呈现了多种学科的交叉性,新闻、诗歌、文学以其混合形态和综合性质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对接触和采访过的作家、诗人、学者、友人的专访,可说是念曾独具风格的“新闻体”散文。文章适应报纸的限制,多则数千字,少则千把字,既具有新闻的性质,又具有文学的特点,是熔新闻性、文学性于一炉的作品,处于新闻与文学的结合部位。此外,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还具备论文的抽象性当属广义的散文。倘说其作品的基调在于知性与诗意的结合,我想大概是不会错的。作者见真见性地抒写自己对于新闻、散文、乃至社会生活、各种人物的某种独到的体察和感悟,或书写对事物的某种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类散文或纵横生风、智慧洋溢,或蕴籍含蓄、优美隽永,表达一种是以诗意的独特见解。以其充溢而耐人寻味的理趣,令人读来余味无穷并获得启迪。

Image

《新闻探索与实践》收集了作者数十篇散文,这是他近年来心血的结晶。这些文章不仅玑珠连篇,很有韵味,同时还能体现作者睿智的政治头脑和社会责任感,正所谓:“歌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乃毕生的追求;‘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乃为人之准则。”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念曾人生多磨难,很小随父母从河南洛阳到陕西宝鸡,走过了世道沧桑,经历了生活坎坷。上世纪60年代,他以陕西省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他当过工人,干过宣传,搞过教育,后又到特区投笔新闻。对此,作者认为,“人生的磨难在当时是痛苦的,但过后又是一种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既然经历了,就应该面对现实,既要反思过去,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又要展望未来,去开拓辉煌灿烂的明天。”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外国诗人的名句:那过去了的,就成为美好的回忆。念曾先生是一位很有古典文学修养的诗人,他从小就读过不少古诗,对古代的著名诗家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所以他写的新诗很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吸取古典诗歌的长处,注意诗情与意象,或者说诗的境界,极力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他新的思想和新的感情。他说:“每写一首诗,对于我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灵魂的升华。”他的歌唱是发自衷心的歌唱,他的呼喊是灵魂的呼喊。因为真,所以美;好诗是真与美的统一。

念曾先生是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西府宝鸡走出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家和高级编辑。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特有的知识结构、学养所形成的独特文风、个性。他的另一部作品集《岁月如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为此做出最好的诠释。他那饱含激情的笔调,清秀隽美的文字,诗一样的语言,宛如一首首优美的歌,拔动着读者的心,让你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心与时代合拍跳,笔为人民吐心声”,这是他著书立说的信条。难怪著名作家刘白羽为该书写了“序”,诗人贺敬之题写了书名,着实让人爱不释手。念曾的名字和他作品一样让人耳熟能详,连读小学的孩子们也能顺嘴背出那首回肠荡气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它鼓舞了多少华夏后裔啊。念曾为人谦和,勤于笔耕,不时有作品在全国诸多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他著有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报告文学集《千秋业》,评论集《新时期文学》、《苏轼凤翔诗文赏析》凡十二部著作。可谓硕果累累,笔耕不辍。经历是一笔财富,经历也是一种文化。作者的独特经历,不仅成了他后来事业有成的财富,更是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当记者、编辑,他有诗人的情怀,学者的风范;作为诗人,他又有记者、编辑的睿智,作家的灵感,不论是写人或是写事,他都把真情实感融于笔端,力透纸背。1992年,作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黄土地来到了南国的红土地,开创了他崭新的人生经历。

书如其人。《新闻探索与实践》是念曾写诗著书,热爱生活,直面人生的某种诠释;他已届耳顺之年,但依然编刊撰文,笔耕不辍,豪情满怀、斗志旺盛。在此,我愿意用念曾的《红烛之歌》的佳句来结束这篇文章:“我骄傲——我是一枝燃烧的红烛/太阳给我火焰/大地给我筋骨/我属于周围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寸泥土”;并衷心地祝愿他锐气不减、壮心不已,为时代谱写出更多更美的华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