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值两三毛,面糊喝不饱,辛苦干一年,两手攥空拳。这是当年大连陆海村百姓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二十八年过去了,陆海村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在辽南第一个搞起了“双包”、在全国第一个推行了“村干部工资村民定”、在全省建起了唯一一个省级村办渔业园区……使陆海村由一个“日值两三毛、面糊吃不饱”的穷渔村变成了产值超过4亿元,人均收入达10200元的新陆海。
记者慕名去采访时,陆海村独立宽敞的村委会会议室让人眼前一亮,而更让人意外的是悬挂在墙上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语,让人切实、真实的呼吸到陆海村新农村的气息。
“海上陆海”变小康生活
陆海村是个三面临海的小渔村,在公社化时代,有的生产队一个劳动力的“日值”只有8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劳动力“日值”也就几角钱。20世纪90年代,陆海人开始了海上捕捞和滩涂贝类养殖,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可是好景不长,辽南海域由于虾病的困扰,养虾使不少渔民欠下了外债。如何才能带领村民走出困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以海滨度假旅游为龙头,以海水养殖为重点,管海养海,建设“海上陆海”在陆海村形成。
陆海村村民首先把4900多亩浅海滩涂统一管理起来,养殖牡蛎、杂色蛤。过去只养不管,现在加强了对养殖业户的管理,防止掠夺性捕捞,使滩涂养殖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就增加80多万元。
为了扩大陆海村的养殖面积,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陆海村村民在党总支书记周明昌的带领下,开始拦海造湾,进行海水养殖。水下养殖海参,水面养殖河豚鱼,产品主要外销。在发展海上养殖的同时,还注重陆域发展,搞工厂化养殖。全村现已发展了8万立方米水体陆地工厂化养殖和海水育苗室。
三个园区演绎的现代化渔村
2003年,临近的干岛村并入了陆海村。为了科学规划合并后陆海村的发展战略,陆海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建设了3个园区,即陆海渔业园区、陆海工业园区、陆海农业园区。陆海渔业园区以原陆海村“海上陆海”为基础,计划陆域面积500亩、海域面积2万亩。这个园区设滩涂贝类养殖区、海参精养区等各个不同功能的区。他们还建立研发中心区、水产加工厂等。2004年,陆海渔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村办渔业园区。干岛村的并入,为陆海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使农业园区项目得以进一步实施。陆海工业园区位于原干岛村,预计到2007年入完成投资1.5亿元,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5000万元,解决就业1500人,一个颇有远景的村级工业园区正在兴起。
三个园区的建设,使陆海村由单一的渔业经济变成了集渔业、特色农业、工业经济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村。
“以自制促法制,以民主求集中”
“民主法制示范村”的牌匾挂在陆海村村委会的门前,每个来此的人,都会因这块牌匾的存在而驻足于此,据了解,这是大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
多年来,陆海村十分重视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自制促法制,以民主求集中”的村民自治新路子,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全村连续9年无群众到乡级以上机关上访,连续11年无刑事案件,连续13年无党员违纪。陆海村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民调工作模范单位、省级治安模范村。
民选“村官”村民管
“双评议”
“上面给,自己要,老百姓不知道。”以前陆海村村民这样评价村干部的工资。该村村委会共有6名成员,原先一把手的工资一般由镇政府下红头文件定,说多少村里就得给发多少,其他成员的工资由村委会班子成员自己定。
为改变这种状况,1997年,陆海村党总支书记周有昌大胆地对陆海村村干部的工资发放办法进行改革:村里一年召开一次民主评定村干部工资会,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作村务工作报告,村干部依次作上一年度的述职报告,村民代表面对面评议村干部上一年度的工作表现,村干部对村民提出的意见与建议逐条解答,村民代表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定每一名村干部上一年度的工作报酬。据了解,村民代表根据村民的人均收入和村里的可支配财力两个系数测算出每个干部应得报酬基数,在此基础上可投票上下浮动20%。
这项制度实行后,促进了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了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村干部带领下,几年来,陆海村投资三百多万元,修公路,建幼儿园,安路灯,发展村级福利事业,村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初步统计,9年来,村里在干部开支一项就节省了100多万元,这些钱被花在为村民办养老保险和为老人办实事上。
农村新蓝图
陆海村变样了。百姓富了,人心顺了,民风正了,文明程度高了,社会稳定了,连续9年无一人上访,先后被评为全国司法工作先进单位、省村民自治模范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省市文明村。对未来,陆海村村民们充满信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出了新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未来的五年,陆海村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综合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村民共同富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