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与自主创新战略”,旨在借鉴国际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功经验,研讨强化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宏观政策,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全力推进中小企业板的创新、监管和发展,适时推出适应国家自主创新需要的创业板市场,推动股份报价系统的建设,促进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规范发展。其中几个主要议题包括: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全流通机制下中小企业板的创新与监管,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探索,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等。
多位与会嘉宾在演讲中纷纷呼吁,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应积极加快创业板的推出。
尚福林:资本市场面临崭新发展机遇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本届论坛上发表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自主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演讲中表示,在积极稳妥地推动解决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后,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着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出现五大积极变化:
一是资本市场五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股权分置改革到2006年底可以基本完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全面起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机构投资者积极发展壮大;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二是证券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以来,市场指数涨幅创近年来新高;总市值达到7.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3%,相当于2005年GDP的39%;股票成交总金额为7.5万亿元,同比增加155%;股票筹资功能稳步增强,累计筹资金额为1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2亿元。尤其重要的是,自2006年5月初市场恢复融资功能以来,中国银行、大秦铁路、中国国航、工商银行等一批大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三是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投资品种日益丰富。在股票市场方面,除恢复IPO发行外,还在再融资领域推动定向增发、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等创新形式;在债券市场方面,上市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拆,以及附认股权证公司债等一系列固定收益类产品也开始启动;在资产证券化产品领域, 为鼓励创新类证券公司开展创新业务,以券商理财方式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得到较大发展。截至2006年11月底,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9只,融资规模为262亿元,开辟了企业融资和投资者投资的新渠道;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2006年9月,经过认真筹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经设立,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也即将推出。
四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以强化,夯实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保荐制度管理办法》, 以落实《证券法》和《公司法》,致力于完善市场定价机制、保荐制度、股票发行审核与询价制度,新的发行和融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五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中小企业板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规范、引导和示范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适时启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举措。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06年11月底,股份报价转让的挂牌公司有9家。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已有100家公司发行
据了解,截至第五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开幕之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已有100家公司发行,其中89家已经挂牌上市,首发总融资额247亿元,总市值突破1600亿元。
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提出,在坚持从严监管的前提下,要扩大中小企业板的市场规模,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板的制度创新。中小企业板的现状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还很不匹配,资本市场配置于中小企业的资源比例还过低,需要通过扩大规模,逐步提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发行上市融资的比重。
另据全景网提供的数据,截至当年11月28日,深交所和上证所分别有563家和831家上市公司。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如按中小企业板每周56家的发行速度,2007年深市约可接纳240—288家新公司。按沪市当前的发行速度,2007年沪市首发公司在30家以内。在中小板扩容提速后,预计深市上市公司总数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后超过沪市。
祁斌:中国经济发展呼唤创业板市场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以一系列的实例证明,海外成功的创业板,为推动当地经济走出困境、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正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足等一系列困境,而纳斯达克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美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开创了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并进入了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
在韩国,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快速扩张期之后,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发展瓶颈。1996,科斯达克市场设立,并迅速对创业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短短10年时间,科斯达克就发展成为日均交易额全球排名第二的活跃市场,其市场定位就是要将中小企业培育为21世纪的经济引擎。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内需不足、产业亟待升级、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祁斌认为,推出资本市场上的创新经济板块正是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则从更加实务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股权转让是股份公司不可或缺的功能,如果这条途径没有开通,最可能出现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中小企业大量通过境外市场实现上市,从而使国内上市资源严重流失;另一种就是股权转让转入地下,即所谓“一级半市场”,过若干年之后又会遗留下一大堆不规范的问题。
已经有了中小板,为什么还要搞创业板?这是与会的一些理论专家频频提出的疑虑,也是关于创业板的争论中最主要的“反方观点”。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陈玮以创业投资产业发展中的切身体会大声疾呼:“有了创业板,中国才会有真正的风险投资!”
国外的风险投资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投资(VC),主要针对成长型的企业;另一种叫私募股权投资(PE),主要投向成熟型企业。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处在初创阶段,越需要资金。但在中国,从2003年到2005年,70%的风险投资投向了中后期的中小企业,大量创投围着并不需要资金的公司转。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真正的创业板,即便是现在的中小企业板,其上市标准完全与主板一样,大量的成长型企业还是很难达到上市门槛。于是,以股权退出主要利润实现方式的创投,在短期经营业绩评定的驱使下,只好去选择越来越成熟的企业,而大量的初创期企业得不到创投的关注。
陈玮形象地举例说:“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创投找不到百度、GOOGLE这样的企业?可是你知道,像百度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能上市吗?所以,只有在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下,初创期的企业也能上市,创业投资的项目选择标准才会前移。”
事实证明,随着中小板市场的成功推进,国内创投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06年第三季度,投资于初创期的风险投资首次占到行业投资总额的50%以上,达到55%。
那么,中国又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板呢?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同。他拿出了全球最成功的几个创业板市场的统计数据: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先后共有约1万家公司上市,现在已有近7000家退市;韩国科斯达克市场10多年来共有1300多家企业上市,有400多家退市;英国AIM市场共有2500家企业上市,900家退市。宽进宽出,高淘汰率,是这些市场共同的制度特征。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支持发展起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长效动力机制。
陈玮认为,创业板上市条件应该与主板和现在的中小企业板有根本不同,在侧重于盈利标准还是侧重于成长标准上,应该向科斯达克、纳斯达克这样成功的创业板市场靠拢。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所长波涛则在对全国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如果适当放宽盈利要求,符合发行标准的中小科技企业会大大增加,但并不会给企业的财务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这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可以想像,如果中国不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中小企业上市资源流向海外市场。
周道炯:创业板市场还是设在深圳为好
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的刘鸿儒直奔主题:创业板的推出不能陷入无限期的讨论中,而应该好好研究,抓紧落实。
从创业板启动准备工作,到现在已经有6年的时间,但相关各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曾在不同场合发表演讲、多次为创业板推出鼓与呼的刘鸿儒介绍,英国AIM是伦敦交易所在总结“未上市股票市场”失败的基础上建立的,1995年成立以来呈现稳步增长之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AIM已吸引了中国37家优秀的中小企业奔赴上市,总市值为33亿美元;2006年新上市18只,平均首发集资4400万美元,形成了中国特色板块。AIM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深交所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非常有必要多研究参考一下英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经验。
刘鸿儒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中国创业板推出的条件是成熟的,风险是可控的,应该尽快推出,否则,优秀的中小企业资源都跑到国外去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利。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PECC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主席周道炯认为,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是中国政府一项重大决策,无论是中央的决议、全国人大的立法,还是国务院的原则规定,都写得十分清楚,但是没有具体落实。大家忙着口头上的争议,没有实践。好在中小企业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现在应该是到了停止这种无谓的争论的时候了。他主张先实践一下,让实践来检验。
他明确提出,鉴于深圳市场本身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交所为筹备创业板市场已做了全面的准备工作,又积累了中小企业板良好运行的经验,创业板市场还是设在深圳为好。
“中国创业板市场建设时不我待”,周道炯进一步指出,设立创业板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基本使命,目前,海外交易所将触角伸进中国内地,积极竞争内地的优质上市资源,一批潜力巨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到海外上市,不仅成本高,也使中国老百姓丧失了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并且已经对发展“本土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设立创业板市场是化解间接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银行体系的“存差”已接近11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近16万亿元,短期内难以顺利转化为产业资金。建设创业板市场,就能打通一条新的国民经济储蓄投资转化渠道,从这近11万亿元的“存差”中分流一部分进入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
第三,资本市场被视为依托市场化方式解决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最佳通道。
周道炯提出,应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化原则建设创业板。中国创业板建设,宜在总结中小企业板经验的基础上,在制度安排方面有较大改进甚至突破。
刘纪鹏:2至3年内再考虑推出创业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强调着他最新的观点: 一是深交所要大力发展中小板市场,提高发行速度;二是要解决非上市公司的需要;三是要尽快探讨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在产权中心转让的合法化。
在刘纪鹏看来,创业板的推出这个目标是无可争议的,但推出过程必须稳步有序。
刘纪鹏认为,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深圳中小企业板既然已经推出,接下来,到底是选择三板市场与中小企业板对接,还是选择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对接?这需要先从创业板本身的概念出发来考虑。事实上,现在大家对创业板概念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过去,即申请企业只需要两年的营业记录而不需要盈利记录、发起人的股份不超过一年就可以全流通、无形资产可以无限大等。如果开设这样的创业板,风险太大,开通的阻力必然也会很大。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推出这样的创业板条件还不成熟。
刘纪鹏主张,应该将三板市场纳入到深交所,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后,再选准时机推出创业板。
深交所作为中国的“ 纳斯达克”,过去曾有过创业板的规划,但至今没有推出。到底创业板何时起步为最佳?刘纪鹏认为,目前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已经发行100 多家,等上市数目达到1000多家以后,才能考虑创业板的推出。
刘纪鹏建议,深圳应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如果还是希望要推出创业板,就一定要先把次序调整好,应该先做大中小板市场,争取在2至3年内把深圳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数目增至2000家,之后再考虑推出创业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