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两会厉兵秣马 宣战“新三座大山”

tupian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金鑫 李丽 吕亚兵 总第020期 放大 缩小

转眼风云变幻近六十载,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更携改革开放之风,博天下之长,一扫旧中国积贫累弱的景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7年已然建国五十八周年,遍观九州天下,中国早已经从昔日“帝、官、封”三座大山的阴影中站了起来,满怀信心地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前进。2007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在京相继召开,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乃至建国以来取得的种种成就,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出谋献策。展望未来,我们祖国前程似锦。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人多地广,且处于社会转型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民间,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民生的三大难题,媒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虽然,“新三座大山”的产生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但还是给普通民众带来了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相对沉重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谐和发展。

古人云:人自省以修身,国自省平天下。如今,中央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放到重要位置,并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此,2007年两会,代表们高度关注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突出的民生问题,为国家和谐发展出谋划策。本届两会,民生话题成为亮点,政府亦调整部署,把攻克“新三座大山”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甫用来遮身避雨的一隅茅屋被秋风无情吹破,瑟瑟的寒风一扫昔日温情的暖阳,裸露出狰狞地阴冷。身单衣薄的诗人举眼望去,尽是秋风萧瑟,一片荒芜。想到,普天之下不知还有多少身无所居的百姓将在寒风中度过漫漫寒夜,不禁苦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为房愁,却不知今人也为房愁。2006年就出现了一个最令人揪心的定义——房奴。因为房子,多少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工作再不如意也不敢辞职;为了房子,多少人变成“月光族”,多少人变成“啃老族”? 即使贷款买了房子,却又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用来还债,每月“供”出大半收入,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生活负担。虽没有人统计过,这样的“房奴”现在究竟有多少。

Image

于是,两会代表积极收集民情,把“住房难”问题纳入视线,高度关注,提交了多项房改方案,以促使住房改革进一步推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指出,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明显偏高,购房者月供占收入的比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住房消费警戒线。为了使百姓不做“房奴”,政府应对住房价格进行必要的干预。

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委员说,依据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的消费结构变动规律,居民住房消费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收入比重的15%至30%,超过30%的家庭即存在着过度负担。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一购房者的这一比例达到了50%以上。

郭松海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难”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控制房价,惩治房地产腐败,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他认为,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为稳定房价,政府应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合理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应取消政府有关部门不合理的涉房收费项目,严格查处自立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行为,防止开发商把这些费用摊入建房成本,最终转嫁给购房者,最终为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动力 。

二、商业贿赂是助推房价虚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房地产开发领域存在着大量腐败现象,近年来落马的贪官几乎都与房地产领域腐败有关,房地产领域可谓商业贿赂重灾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让房地产商业贿赂暴露在阳光下,杜绝和防范各种腐败,这也是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行之有效的关键之一。

三、改善居住条件是广大百姓的迫切要求,但住房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城市新增人口的住房消费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一般经历廉租、合租、租用阶段,其后才是购买低价房、商品房等多个消费层次。政府应加强政策舆论导向,引导房地产市场理性消费,使百姓形成多元住房梯度消费理念,根据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选择买房或租房,消除盲目攀比心理,摆脱“炫耀型、竞争型、摆阔型”的住宅消费误区。

九三学社建议,政府建立起一个包括租、买在内的多元化房屋供应体系,满足各种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适当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搞活房屋租赁市场。

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的提案一经确定公布,便受到参与两会的代表、委员高度关注。他们对国家这一事关低收入群体温饱的重大举措长期得不到有力执行,反映强烈,纷纷发表看法,建议政府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政府亦在深入调研、总结各方代表的提案后,把房地产作为了2007年重要的一项任务去抓。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定: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

3月5日上午,当温家宝总理用稳健,富有力量的声音宣读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后房地产发展规划时,大会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部分代表甚至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

也许,2007年房价真的会降下来,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真的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但结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但愿,“房奴”一去不返,但愿,“买房贵”不再是一座大山。

苦什么不能苦孩子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两会的热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2006年,“上学难,上学贵”却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成了众口抨击的焦点。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不是一种投资,这一点已毋须置疑。然而,现实的市场化却使得其公益性质愈来愈弱,民众负担越来越重。

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已普遍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供得起一名大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给普通大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寒窗苦读十多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终于捧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因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而不得不含泪辍学,或浪迹天涯,或耕耘村头的悲剧时有发生。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教育公平依然是政府所必须要面对的。因为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未来。自古以来,大国发展,教育为先。两会期间,教育界王光谦委员说:“早在100多年前,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就实行了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历史证明,从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办教育办穷了。全民义务教育的普及,将会大大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解决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上学难、上学贵”这个突出问题。因此,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支出的比重,使教育事业有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针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国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把“人民教育人民办”逐步向实现“政府办”转变,不仅保证了在校生不会因贫辍学,也促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失学孩子重返校园。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资金,用于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即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实行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即小学生大概减轻的负担是140元,中学生,初中生减轻负担180元,如果这些孩子还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话,那么他能够得到的好处是210元,小学生,初中生320元。如果说再得到了住宿生活补贴,大概10%左右的学生能够得到这样的资助,小学生能够去年得到了510元,初中生得到了620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2007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各地代表如实反映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把“上学难、上学贵”摆上两会议程。

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去年曾在陕西走访了大量农村中小学校。他认为,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确对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城乡教育不平衡、不公平的状况仍普遍存在,还需做更多的努力。“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还是享受不到,还是集中在城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质量也因而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他说,虽然免掉了学杂费,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还很严重,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让更多孩子受益。

来自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符秀容介绍说:这次来参加会议,带来了农村教育的两项建议。一个是扶持贫困家庭孩子能读完高中,以免这些孩子过早地加入劳务输出人群的行列;另一个是扶持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便他们能学得一技之长。

Image

教育界杨春时委员认为,应进一步加大城市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力度,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代表、委员们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是斩断贫困群体中贫困代际转移的一把“利剑”,它也是迈向教育公平的一级台阶。随着国家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一个真正的教育公平时代必将到来。

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已从义务教育这个基础环节和经济困难学生这个贫困群体入手,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财政保障政策体系框架。这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这个突出问题。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政府、代表、民众的共识。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实现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温家宝总理说:“从今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得18亿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温家宝总理还承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两会期间,教育问题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政府为此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实现教育公平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毕竟,政府敢于且勇于正视这个问题。古人云: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希望“上学难、上学贵”不再是普通民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将医疗改革进行到底

“万家医院相继开,高楼大厦盖起来。富人有钱住进去,百姓门外多徘徊。”“脱贫两三年,一病到从前。”近年来,像这样在民间流传、反映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歌谣不绝于耳。为此,国家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发改委曾20多次调整药价,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廉价药”退市,医患关系成了“敌我矛盾”……反观现状,药价依然居高不下,老百姓“大病等死小病拖”的境况依然持续。2007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时,这场进行了10年的降价措施因为实效不大,已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多家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看病贵、看病难”不出意料地位居“新三座大山”之首。继而,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尽管年复一年的探讨,使大众对医疗体制改革“至今已觉不新鲜”,但恰恰是老生常谈,才反映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顿局面。所幸两会期间大家畅所欲言,“问题都谈清楚了,医改就大有盼头了”。

综合两会代表调研结果,针对医疗现状而言,造成医疗成本高,百姓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医疗体制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医疗不公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权。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数达1.3亿,仅占城镇全体从业人员的1/3。飞速上涨的医疗费用,成为众多城镇无医保人员的就医之痛。对此,郝萍代表认为,解决工薪家庭、农民家庭“一人生病、全家致贫”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钟南山委员尖锐地指出,医疗公平性在我国体现得很差,社会地位高的人享有的公益性就高,地位低的人享有的公益性就低,没地位的人就没有公益性。他建议,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要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二、医疗费用高昂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负担。

现行医疗体制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高昂。“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是患者在用治疗费维持着医院的运营费用和职工工资。”北京医院原副院长栾文民委员一针见血地说,自从国家把医院推向市场,逐渐对医院“断奶”后,投入大大减少,医院不得不在经营上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激励机制,其核心就是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的收入挂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坦承,药品价格问题确实非常混乱。药品虚高定价、打回扣、一药多价、一药多名等现象屡禁不止。确实有一部分药品,在降价以后改头换面,又重新把价格提高起来。马凯认为,要真正解决药品价格过高、过乱的问题,只就价格论价格不行,如果不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不解决药品生产、流通中的问题,不解决新药审核注册制度等一系列体制问题,“问题解决不了,群众得到的实惠有限”,所以要靠综合改革。

三、医院的公益性不足,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医院体制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瓶颈’,医院体制不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目前存在的许多弊端都无法解决。

“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医院,而医院的问题核心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改革。”卫生部部长高强3月7日在参加医卫界联组讨论时,在发言中强调了医改的核心问题。

高强认为,现在医院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不多,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医院的公益性。高强形象地说:“一方面要医院创收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又不能让医院创收太多,医院很难找准这个点。”高强表示,创收不应该是公立医院的职责,改革首先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一方面要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对此,钟南山委员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医改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医疗卫生公益性有多大体现的问题。目前,公益性的定位并不明确。”

正因为找到了目前医疗混乱的症结所在,因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家确定了加快卫士事业改革发展的基调,增加了医疗卫生支出,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保健制度,从根本上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财政部已把支持解决列入2007中央财政的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之一,计划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去年增长86.8%。其中包括在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中,逐步将城镇职工之外的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并对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城镇居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卫生部长高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从2007年开始,各地都要启动针对城镇非就业人员,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再加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将逐年以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居民。“过去被‘忽略’的人群,进入了政府关注‘民生’的视野。”

“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温家宝还说,今年医药卫生体制将重点抓好四件事: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医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期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全解决也是不现实的。但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医药购销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协调发展,环环相扣,就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目标。

虽然,新的医改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政府已经将其作为2007年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我们希望不管医改具体进程到底如何,但新的医改方案必须体现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生命权、健康权,医生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白衣天使”,医疗资源真正合理优化配置。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患有所医,将不再是梦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