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早在1998年以前,大学生招生名额基本按照国家下达计划指标进行,换句话说,就是毕业生的总体规模不会超过社会的总需求,是精英教育。1998年供需比仍然为1:1.1,这个时候社会需求量高于毕业生总供给量,总体就业形势比较好。
而在1999年扩招后则急转向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下是一些相关数据:从2002年到2006年大学毕业人数分别是145万、212万、280万、338万、500万。数字的变化是惊人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每年却跟不上,可是高校招生规模还在继续扩大。2006年本科生就业率只有60%左右,预计在今后几年,就业矛盾会愈加突出。
困则思变。从全国来看,报名参加2007年研考的学生恰好是本科扩招高峰的2003年入学的本科生,达到了320万之多,可见200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生源基数相当大。
在高校中,现在流行着一句关于学历的“硕士勉勉强强,博士方才够用”的“名言”。在此情形下,考研报名人数一年多过一年。一些顶尖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中,研究生计划超过本科生计划,也让人们似乎感到读研的必要。而与此同时,高学历低就业,研究生毕业后做着原本本科生的工作的例子也不断出现。
躲避就业高峰是不现实的
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1-2年。欧美国家本科教育一般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硕士则是从“通才”通向专业型人才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攻读博士,但多数学生都选择直接从事专业工作,一般不需要写论文,修够学分即可,成为课程硕士。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任务主要放在博士教育阶段。如今,在中国每年的博士生招生数量一次次被突破,硕士的年招生人数更是逐年增加。硕士生的就业去向自然也改变了它原有的轨迹。
从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研热持续不减,据专家分析,考生躲避就业高峰是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2007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在今年413万人的基础上达到500万人左右,再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考研成为就业之外的一个重要选择。
虽然考研可以暂时回避就业压力,但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仍值得认真思考。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迅速增长,2007年北京地区高校的毕业研究生将有5万人左右,比2006年增加1万多人,增幅达25%。
当市场上的本科毕业生一夜之间出现过剩,就业得不到保障时,大家纷纷转而考研,为求得一纸硕士文凭而再战几年。辛辛苦苦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看上的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却是非博士不招。这种怪现象,使得原本就存在的考研无意识更为加剧。
高学历真的等于好工作吗
更高的学历似乎是得到更好工作的保障。时至2006年12月,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抱有这样的幻想。高学历真的等于好工作吗?是的,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硕士生当然应该比本科生收入高。但实际情况是,2007年毕业研究生仍然普遍降低了对薪酬的期望,在清华首场校园招聘会上,一位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告诉媒体记者,目前他对于薪酬还没有太多的打算,先以能进入大公司、大集团为目的,“如果工作稳定、福利好,2000多元也可以接受。”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的大幅增长让就业市场越来越惨淡,三年前的本科生甚至比三年后的硕士生好找工作、薪水高,已经不是耸人听闻。许多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高薪,快跳槽”,因为工作经验、成功经验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连槽都没跳过,即便拥有高学历,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也难寻买主。
决定考研前要先算算成本
首先是经济成本考研买各种资料、上培训班,甚至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到校外租房子,费用几乎近万元。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2次、第3次,成本更加惊人。相反,一些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三年后积累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其次是时间成本以当年顺利考上研究生来算,该学生要用3年或2年的时间来读,两三年后虽然拥有了高学历,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这种经验成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研究生为何也愁“嫁”
近几年,“就业”成了大学生们一入学就开始担心的问题,从专科到本科,现在轮到了硕士研究生,昔日的“天之骄子”为何如今也愁“嫁”?
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位多年在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分析说,横向比较,硕士就业似乎还谈不上“难”。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左右,较之本专科毕业生要高得多。但纵向比较,今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的确是加剧了,这说明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文凭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侧重于学生实际的能力,比较务实地来选拔适合需要的人才,即便是研究生也要参与竞争。
对研究生自身而言,在校时除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就业时要从自身实际和个人兴趣出发,客观评判自身实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