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四月,记者来到江苏省,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从南京出发,前往他的故乡淮安。崭新的淮宁高速公路向远方延伸着,看着路两旁急速向后飞驰而去的挺拔的扬树,心情也如这笔直的高速公路一样欢快畅通。
进入淮安,历史和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淮安,位于苏北平原的腹地,古老的京城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这个有着两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曾经是“九省通衢”、 “南船北马”的交通枢纽,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而境内众多的古迹遗址也一一记录下这里的辉煌历史:管鲍分金、漂母饭信、铁牛镇水,无数的典故、传说都埋藏在淮安的市井乡村。
淮安历史上英才辈出,曾诞生出了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英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然而最为今人所熟知的是一百多年前生在淮安,长在淮安的一代伟人周恩来。
在淮安城内古运河的北岸,有一座古朴玲珑的小小院落。这座小小的院落,就是周恩来总理童年在外婆家居住过的地方。正是在这里,童年周恩来在母亲的呵护下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立下了“志在四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1898年3月5日,周总理就诞生在这座位于淮安城西驸马巷内的普通院子里。当时,为给重病的周恩来十一叔周贻淦冲喜,周恩来生父母周贻能和万氏将出生才6个月的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和陈氏夫妇为子。两个月后,周贻淦去世,嗣母陈氏把全部感情和希望寄托在了周恩来身上,全身心地培养他。陈氏出生在书香门第,性格文静,才华出众,擅长琴棋书画,好诗文。她对周恩来少年时期品行的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座普通的院子里,周总理度过了他宝贵童年的十二个春秋。直到今天,这里仍然完整的保存着周总理祖父的住室,周总理诞生地、读书房,而位于西院的曾经的周总理二祖父的住房,现在已改辟成了展出近200幅照片和90多件实物的陈列室。在这座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院落中,一进门最先看到的就是周总理少年时读书的私塾馆。馆前一方平坦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浮雕,浮雕上周总理双手抱胸神采飞扬,上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刻有周总理青少年时期的著名诗作“大江歌”。 沿着私塾馆向里走,其建筑成回字形,曲径通幽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长的书香气,中庭一株当年周总理亲手浇培过的腊梅如今已是粗枝繁茂、叶影婆娑,石栏上 “一品梅”三个字,刚劲有力,正是总理精神的显著写照。沿着由青砖铺就的小径,我们用目光寻找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周围静极了,青翠欲滴,恍惚间仿佛时光倒流,依稀听到一群童声在私塾先生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吟咏“四书”、“五经”。不知当年那位受人尊敬的家塾先生是否知道,他的一位小名叫“大鸾”的学生将来会成长为一个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受亿万人民爱戴尊敬的人物。 现实给出了答案,当周总理19岁赴日留学前吟出了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滔海亦英雄”的诗句时,或许,历史舞台已经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
站在总理故居院落外宽阔的广场上,看着绿树掩隐的城市,想着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从这里走出来,不但成为家族的骄傲,也成为故乡淮安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他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了纪念家乡伟人的丰功伟绩,淮安人民在市北门外桃花垠,距离周总理故居不到500米的地方修建了总理纪念馆,于198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辰90周年之日奠基,1992年1月6日正式开馆,馆名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题。
在一片泱泱的水面环抱里,纪念馆主馆矗立正中。正门在南侧,是按照淮安本地民居的独特风格设计的,门框与前面的拱门正好构成一个“周”字。主馆分三层,一楼是陈列大厅,用图片、实物展现着周恩来总理的步步足印;展出的这些照片,绝大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仍要再次细细看过,看那个笑着的总理,严肃的总理,沉思的总理。东奔西走数十载,尘埃落定后,历史已不知翻过了多少页,但总理的面容,仍是清晰而温和。二楼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总理左手抚膝,右手握卷,亲切自然地端坐在一块岩石上,脸上带着一丝焦虑凝视着远方。三楼是开放式的四面观景平台,站在观景平台就能看到主馆正后方的铜像。
站在周总理铜像前,春风夹着阵阵花香迎面吹来。仰望过去,在总理伟岸身躯的后面是没有一丝阴霾的天空,蓝天白云,像此时的心情。在每一个留影纪念者的脸上都挂着区别于平时的认真, 甚至一队队春游的孩子,都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这一切让人颇有感慨:历史上许多人在传说中成了神,成了圣,如至圣先师的孔子,如一代风流的唐宗宋祖,如成为传说的尧舜禹汤,如万寿无疆的领袖,高高地坐在祭坛上,受着人民遥远的,隔着烟雾的顶礼膜拜。而总理在人们心中,却一直是一个鲜活的人,如小学的老师,如幼时的父兄,就在身边,需仰望,但伸手可及,仿佛能够抚着他的脸,感受他微笑时漾起的皱纹。所以,总理纪念馆,只是用来纪念的,就如同纪念逝去的某位亲人一样。
总理的铜像后面就是仿西花园的一组建筑, 更是周恩来的遗物陈列馆。同行的淮安市委何桂华副秘书长告诉我们: 陈列馆的物件都是从中南海直接搬来的原物。这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是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完全按照中南海西花园规模、风格和1:1的比例建造的。站在西花园主体建筑西花厅外,我们看到了当年周总理会见外宾时的简易摆设,看到了旁边总理的活动室、办公室、会议室。总理的用具,都非常的普通和简易。
一个为着中国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人.却如此简朴的生活,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正如进入记念馆外的一个“人”字形的建筑一样,每个人的心中,人字都有自己的写法,并不存在谁的正确谁的错误,但总理的那个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却是永远令人高山仰止。登攀是一件辛苦的事,但行至最高处,将清风白云抛在身后,常常于无声处感人至深。1984年10月,当时的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参观纪念馆后,挥笔写下了“全党楷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诗人臧克家说,当你以自己的心温暖别人,你会觉得心的太阳到处向你照耀。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这种认识和感受,并不只是个别人的,也不只限于中国人,美国记者白修德在同周恩来30多年的交往后,说:“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完人”。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看着眼前泱泱的水面,想着总理生前一直不赞成开放他的故居,更反对突出宣传他个人。但他不会想到在他走后,不仅瞻仰他故居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淮安人民还为他建造了如此宏大的纪念馆,把一大片桃红柳绿、翠草如茵、碧波荡漾的风景区都划入了他的范围之内,让人们心目中的总理更加高大,应了藏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名言。
漫步在淮安的街头, 我们走在伟人童年的风景里,寻找着总理的足迹,回想着总理的一生。这位从江淮大地走出去的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位一生为着中国的解放和富强呕心沥血;为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奋斗终生的世界公民。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写下了一曲壮歌声震四方。那首古老的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