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将走向哪里?深圳又将走向哪里?一河之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两个城市的不可分割,而历史的脐带更把两个城市的未来系在一起。当国际大都会香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内地,深圳也正在放眼世界,目光交汇中,两地握手合作已是历史的必然。
近年来,深港合作频频闪出新亮点开始惹人注目。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更传来佳音,5月21日深港两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国际背景下,"深港创新圈"横空出世,备受瞩目。这也意味着“深港一体化”的进程将会加速。有评论指此举说明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港创新圈”已在操作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有专家认为两地共建“深港创新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深远影响,它将成为珠三角区域创新的主引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表示,“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签署掀开了深港两地合作新的一页,标志着深港合作将向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深港两地政府将会努力将深港创新圈打造成世界级的创新圈。
“深港创新圈”因务实而精彩
"深港创新圈"概念浮出水面,具有深刻的产业条件和民间基础,专家分析认为有三条:首先是产业的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带来严峻的竞争,香港、深圳以及珠三角的企业都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的水平,为产品和服务升级,并且开创自主的品牌。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来看,两地长期以来相对独立形成、独立运作的创新体系均不尽完善,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香港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科研机构优势明显,但香港缺乏坚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其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难以通过产业化进行充分发挥。而深圳则是中国的科技重镇,科技实力强、基础好,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早享盛名。正如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所说,深圳市在电子设备、电器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方面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深圳追求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也抓得很紧,科技兴市的信念相当明确,发展高科技气魄大、投入多、进展快,前景令人振奋。另一方面,香港也有巨大的高科技发展潜力。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科研融资优势;是国际商贸中心,具有把科研产品市场化的优势,以及法制优势及人才优势等。如8所政府资助的大学中70%(5000多人)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香港研究生总数也有5000多人,研究生跟博士导师比例是1:1。这也弥补了深圳虽说具有国内最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却缺少大院大所的区域创新体系缺陷。正如香港创新科技署署长王锡基称,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和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而深圳亦不断鼓励创新,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港携手推进创新科技合作,可以达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第二是成本的驱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和大都市,比如,伦敦、纽约、东京,在离中心区一小时的行程内,成本都是平缓的、线性的变化,只有在深圳和香港地区,在一小时行程内是梯度的变化,如深圳的房价是香港的八分之一,两地成本上的陡变,就为两地的合作创造了动力。
第三是交通便利。深港两地之间平均每天4.1万辆汽车在两地流动,平均每天44万人在两地流动。已有的多个口岸和即将建成的西部通道,为两地的人员和物资往来提供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极大便利。而预计将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开通的深港西部通道,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加速深港一体化的进程,更加值得人们拭目以待。深圳的空港是全国第四大空港,和香港的空港形成了一个特别的互补优势,深圳具备多条国内航线,而香港具备多条国际的航线。深圳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1800多万箱,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吞吐港口,而香港是全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口,这两个港口对珠三角物流发挥重大作用。
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向国内外双向发展,必然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新优势,令“深港创新圈”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先锋,进而令深港两地成为国际级的科技“双子城”。这才是合作者创建这一协议的初衷。
国际标准打造真正的中国硅谷
中国目前正强调发展高科技,鼓励自主创新,实现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变,并把这作为国家科技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签定饱含着国家的深切期望。深圳同香港合作发展高科技,不仅对两地发展有利,而且对形成中国的国际级科技生产基地,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合作高度重视。 据报道,有关合作协议,就是在国家相关科技主管部门及港澳办等全力支持下达成的,并在其见证下签署。而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港创新圈”高层论坛,参与者就有国务院港澳办、深港两地职能部门的多名官员、深港两地科研机构及产业界代表共300余名。论坛还颁发了“深港创新圈”科技顾问证书,10名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获聘为首批科技顾问。这足见国家对“深港创新圈”的期待。
另外,《“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签定也包含着大珠三角(包括广东珠三角及香港、澳门),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内地九省市及港澳)的期望。“深港创新圈”的成功,必然首先推动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令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而“深港创新圈”,亦可以说是大珠三角合作的成功,是泛珠三角合作的成功。
总之,“深港创新圈”对深港、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国家都有重要意义。正如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说,“深港创新圈”合作的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各种要素的组合,同时强力推动两地之间在科技、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使两地的创新资源更加集中,使这个区域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通过实施《协议》,力求将深港地区打造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同时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区。
有评论更指出,从某种角度看,《协议》的实施,为深港两地围绕科技创新强化经济融合,形成与硅谷、班加罗尔相媲美的世界级创新圈做好了准备。有关方面已明确表示,将争取把“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深港创新圈”建成有较大国 际影响力、对区域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共同体,全面提升“深港创新圈”的整体功能。
深港合作”延续历史的精彩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香港未回归大陆怀抱前,社会上曾就如何加强深港两地合作进行了广泛讨论,最早提出了“前店后厂”模式,后来又提出了建立“深港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当时的主流意见是要香港和深圳开放边界,实行货物、资金的自由流通,以深港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促进深圳的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深圳市政府所提出的深港衔接方案也是按照两地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的概念进行设计的。然而,这些设想和规划由于过于超前而不具备实施条件,很快被搁置下来。在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与大陆紧密联系。深圳市是大陆最接近香港的经济特区,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
如果把深港合作比作一出戏,那么在最近的几年里这部戏终于到了高潮迭起的时候了。
2002年1月25日起,为了促进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经过多轮磋商,于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达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安排》(Mainland Hong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CEPA涵盖三大领域,分别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CEPA反映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与香港作为单独的关税区之间将建立更为密切的贸易关系,在面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内地与香港CEPA的签订,是深圳、香港振兴经济、再创奇迹的新契机,也是深港经济一体化,构建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大中华经济圈”的起点,为深港经济打开更广阔的新空间。2004年6月17日,深圳时任市长李鸿忠(现任市委书记)率团访港,深港合作系列协议于2004年6月18日签署,经贸、口岸、旅游、物流、金融、证券等方面内容被广泛涉及,双方官员达成共识:深圳难以建成国际化城市,只有与香港融为一体,才能提升国际化水平,与香港共同形成一个国际经济中心,“深港都市圈”概念形成,艳惊四座。2005年6月3日,许宗衡在当选深圳市长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理念,获得了深港两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9月,许宗衡市长率团访港,深港双方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年6月,由深圳市长许宗衡作序,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辑《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出版,序言指出深港合作有理由有条件成为全球区域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经贸合作方面,2004年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为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业务提供具体清算;2004年7月,深港之间开通了美元支票联合结算业务;CEPA实施以来,共有5家香港金融机构进入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建立了高层定期会晤制度,成立了深港交易所联合工作小组,签订了信息互换协议。
在工商、市场中介和科技信息合作方面,深圳市工商局设立了专门的CEPA服务窗口,为香港企业以及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登记注册服务。深圳市财政局已开始接受香港会计事务所来深临时执行审计业务的申请。深圳市司法局开始为考取内地律师资格且申请到深圳律师事务所实习的香港居民办理实习手续;深圳高新区和香港数码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规划建设专线连接两个园区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两地园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深圳高新区分别与香港数码港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达成共识,拟将双方的网站互连,实现网站资源共享。
在教育文化合作方面,深港双方在引进香港科大开办深圳研究生院、深圳高校招收香港学生、深港两地教师、学生互访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深圳市图书馆积极参与粤港澳三地商定的图书馆数字化联网计划,目前已顺利实现三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联网和查询。
……
而在香港方面,早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就把加强深港交通衔接摆在突出的位置考虑。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曾公开表示,深港合作不是“一头热”。从民间到政府,香港推动深港合作的热情并不亚于深圳。几年前,香港曾反思和定位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跨越香港这个小岛,主动将自己未来融入到内地的发展中。在香港眼里,要登上内地经济发展的高速火车,深圳是绝对绕不开的“站台”。于是,香港近年来频频主动出击:积极推动深港24小时通关的落实,率先向深圳等地开放“香港个人游”业务,与深圳联手在北美、日本、瑞典、意大利成功举办了多场投资推介会……对于深港合作,香港市民也给予热烈回应。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下属香港亚太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对深港两地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部分香港市民支持香港和深圳作出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发展,特别是两地社会和跨界基础建设的事务。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厂商会会长、亚洲电视行政总裁陈永棋在向记者谈起深港合作的前景时曾说:美国明尼苏达州有两个城市,一个叫明尼苏达市,另一个叫圣保罗,虽然有两个名字,有两个市长,但两个城市实际上只隔着一条河,从经济上看根本就是一个城市。“将来深港两地的经济融合应向这一方向发展,但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
“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深圳与香港地缘相连、人文相通、生活相关、经济相融,多年来通过优势互补而各自相得益彰。目前,深港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深港两地在贸易、金融、物流、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十分紧密,前景非常广阔。许宗衡认为,香港和深圳按国际大都会的模式实现整合后,其能量不仅将远远超越内地其他任何城市,而且将可与世界知名大都会并驾齐驱。深港合作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成为全球区域合作的成功范例。许宗衡进一步指出,学习香港,对于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服务香港,对于促进“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向香港学习,现阶段主要向香港借鉴什么?专家说,深圳首先要学习香港行之有效的法制体系。现在深圳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法制框架,这与香港比并没差太多,但深圳在政府透明度、政府对市民意见的反馈机制、政务公开以及问责制方面还有很多要向香港借鉴。
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尽管深港金融合作实现了突破,但深圳要学的“绝招”还不少。深圳需要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要引进香港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和金融产品;在银行同业之间,应强化拆借市场;在证券市场方面,两地要加强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当前急需的是积极探讨同时在两地上市的可能性。
在旅游合作上,两地基本形成了深港台旅游合作框架,初步建立了深港两地旅游联动机制。不少旅游业内人认为,香港迪士尼乐园第一年将接待560万游客,深圳应紧抓机遇,做好相关衔接工作以分一份羹。同时,在打造包括大鹏半岛在内的深圳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区时,深圳应借鉴香港旅游规划和管理经验,联手规划开发区域旅游资源。
……
正如许宗衡市长所说,香港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务员培训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先进管理的理念,成功的做法,都应该通过学习和合作,积极运用到深圳的城市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深港“双城记”才能奏出和谐的音符,深港“半小时生活圈”才能早日形成。
深港合作备忘录
■2003年1月27日零时,皇岗口岸正式实行“24小时通关”。
■2003年8月5日召开的粤港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粤港两地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准许广东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正式建立传染病通报机制;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高科技产业、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
■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
■2004年6月,李鸿忠率团访问香港,双方签署了“1+8”框架协议,扩大了在科技、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2005年6月3日,许宗衡当选深圳市长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理念,获得了深港两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9月,许宗衡率团访港,深港双方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2007年5月21日,深港两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