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奥运门票看人情与制度

liaowangzhisheng 2010-12-10 18:11:03 胡 健 总第025期 放大 缩小

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我欢欣鼓舞之余却有无穷的烦恼。每次回家乡休假或者探亲,总是有很多钟情奥运的亲友打听门票的消息。奥运门票实行预订加抽签的方式,已经注重了公平,但毕竟僧多粥少,一票难求。因此尽管百般解释甚至推脱,亲友还是会善意地把在京工作的我看成能“搞”到票的人,这些天倒是平白添了很多烦恼。

由此我想到,各式各样的票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票的世界里,什么都离不开票。小的时候,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即使到现在,参观要门票,坐车要车票,坐船要船票,坐飞机要飞机票。各式各样的票证,见证了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变迁,也深刻记录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制度的演进。

 姑且不论计划经济时代作为物资管制手段的票证,单说当今社会通行的各种票,说起来很复杂,其实简单看,也就是两类。一类票是供给充分、竞争充分市场的交易或者支付手段,比如公交车票、公园门票、快餐店的小票,正因为供给充分,所以我们不会为之“魂牵梦萦”,正因为竞争充分,我们不用为之“辗转反侧”。还有一类票就存在于供给有限或者垄断盛行的市场中,此时的票可不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了。比如每年春运时节的火车票,特价商品的提单,还有奥运会的门票。按理说,供给有限的产品,价格必然上涨,需求必然抑制,必定继续导致产量上升,最终价格回落,这就是价值规律的经典表述了。但如果这件产品的产量已经完全饱和,而且依然供不应求,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无论价格如何飙升,需求依然旺盛。先说这春运时的火车票,铁路的运力已经饱和,票价再高也挡不住思乡的步伐,这时候调价为名抑制需求,就不是践行价值规律,而是赤裸裸地趁火打劫了。再说这奥运会的门票,即使把所有场馆的每一平方米的空间都充分利用,也容纳不了国人对奥运的火热期待啊,票价再高也会观者如潮,因为能现场看奥运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前一类的票,市场无形的手自然会去调节;但后一类的票,市场似乎有些失灵了。正是因为通过市场无计可施,很多人只能在“人”身上想办法。如果铁路部门有你的亲戚或好友,那么不用担心春节回不了家了,市场上买不到的票,这里可以优先对你保证。也难怪为什么每到春节前夕,大量旅客在车站的售票窗前排成长龙甚至彻夜不归,依然空手而回,而为数不少的黄牛手上却有着数量惊人的票。正因为市场失灵,很多有形的手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了进去,制度的漏洞往往成了人情往来的成本、权钱交易的标的。也难怪每次遇到票难买甚至买不到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找到“搞”票的人,而不是如何在正常的市场上进行合法的交易。

在我看来,供给有限或者垄断盛行的市场中,票已经不单纯是交易或者支付的手段了,往往已经带有一定公共物品的性质。既然是公共物品,那么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更不能纵容人情或者腐败的空间。奥运会的主办者对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似乎早有预料,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保证供给有限时的公平性,比如门票价格最高5000元,最低仅30元,充分满足了各阶层购票人的需求;门票一律采取预订之后抽签决定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奥运的热心观众都能得到公平的观看机会;同时规定开闭幕式门票每个等级每人限购1张,其他场次门票不同等级不同进程限购数量在2至5张不等,同时不允许团购,从而防止变相炒作奥运门票、从中获取非法利润。这么一来,即使找到了在奥组委供职的熟人,人情也要受制于制度的设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奥组委公开表示将严格遵守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不设免费票,不赠票,也不以任何形式出售打折票。除奥运会注册人员凭有效证件入场以外,所有观众都必须购票入场。这不仅有着壮士断臂的“悲壮”,更彻底地杜绝了“票”上的腐败空间。想想看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演出、场场比赛,真正掏自己腰包究竟有多少?普通的观众是不是在为部分的特权者买单?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平复了很多,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亲友都能订上票,至少还可以向他们解释此次奥运票务管理之严格、分配之公平,人情派不上用场,特权也要向制度低头。但奥运门票之外的票呢?

(作者为《华东法律评论》编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