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0余亿元的滕州凤凰大化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兖矿国泰化工已经挖到了煤化工“第一桶金”,还有更多的煤化工项目在萌动,如雨后春笋,随时会破土而出。
枣庄煤化工建设热流奔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一座现代化煤化工基地正在这里悄然崛起。
据枣庄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枣庄市抓住被列入国家七大煤化工产业区的重大机遇,把煤化工产业作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来抓,按照“稳定尿素,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发展战略,拉长产业链,在“甲醇醋酸醋酸下游产品”上做文章加快建设鲁南煤化工基地。目前,全市已有兖矿鲁化、兖矿国泰、海化煤业化工公司、枣矿盛隆煤焦化工公司等企业,产能已达年产甲醇59万吨,合成氨40万吨、尿素55万吨、醋酸20万吨、煤焦油6.4万吨、煤气5.5亿立方、甲醛20万吨、乌洛托品2万吨。 加上一批在建扩建项目,上述产品的生产规模会很快翻番。
有关人士分析说,枣庄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枣庄培植起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对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煤化工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这是枣庄人的普遍共识。这一共识,来源于他们对国家产业政策的透彻理解和对枣庄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把握。
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煤炭开采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煤炭产业占枣庄经济总量的80%以上。然而,煤炭产业在给枣庄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滋生了以煤为主的依赖思想,挖煤、卖煤成为多年经济一贯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部分煤矿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发展滞后,这座资源型老工业基地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社会负担重、调整压力大等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不能再走挖煤、卖煤的低层次发展老路,必须把煤与电力、化工等相关产业并举,充分利用国家日益成熟的煤化工高科技技术,发展煤化工,拉长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大幅度提高煤炭附加值……”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把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市里算出的一笔效益账,让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以1吨煤为基数,转化成电力可以增值2倍,转化为尿素可以增值3倍,转化成甲醇可以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以增值10倍,转化成醋酸丁酯可以增值4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以增值近80倍。
枣庄人还看到,随着应用研究的深入,煤化工产品甲醇、二甲醚,在替代汽油、柴油、液化气方面表现出的利润空间以及在应用性能的改善上得到广泛认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枣庄上下更加坚定了发展煤化工产业,建设煤化工基地的信心。
枣庄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煤化工产业还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枣庄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尽快建成中国东部最大、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提高煤化工附加值。
基于这种认识,枣庄煤化工产业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项目建设快速进行,建设质量大幅提高,实现了与新能源相关的新型煤化工发展相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煤化工联产联动。
已经投产且实现良性循环的大型煤化工企业有:国泰化工有限公司、鲁南化肥厂、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盛隆煤焦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中国泰一期24万吨甲醇和20万吨醋酸项目于2006年底正式投产,联产发电8万千瓦,标志着30多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垄断由此打破。而且,日处理千吨以上的新型水煤浆气化炉,目前世界上只有国泰一家拥有,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气化炉,与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引进技术相比,原料消耗同比降低7%,而产出的有效气成分则高出2-3%。同时,这种新型气化炉完全以高硫煤为原料,还可回收生产出硫磺,减少对煤化工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甲醇项目自2005年7月破土动工以来,于2006年11月顺利生产出合格产品,创下国内焦炉煤气制甲醇工程投资最省、建设周期最短、开车最顺利的记录。盛隆煤焦化公司把过去白白烧掉、污染环境的焦炉富余煤气,经过制氧、压缩、脱硫、转化、精馏、空分等工序,煤气变成甲醇,直接装入蓝白相间的密罐车运出厂外,销到国内外市场,每年能净增1.5亿元利润。
短短几年,枣庄的煤化工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煤化工项目11个,已可生产12种煤化工产品。 目前,兖矿鲁化双结构调整、兖矿国泰二期30万吨醋酸及10万吨醋酸酯、枣矿集团柴里煤矿苯加氢等11个煤化工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建成投产后,年产总规模可新增甲醇44万吨、合成氨57万吨、尿素102万吨、醋酸40万吨、煤气1.5亿立方、甲醛20万吨、苯加氢15万吨、炭黑15万吨、醋酸乙酯10万吨、醇组合燃料15万吨、合成气3亿立方。
全市把发展和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产业,始终作为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杠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争取外来战略投资者的同时,本地区大型煤矿集团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逐步成为投资主体,“肥水不再流外人田”;告别分散设点,围攻拉长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将煤炭采掘炼焦煤气化自备发电基本有机化工材料及其衍生物深加工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工业园区内,综合规模越来越大;全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大量开发、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单系统生产能力越来越大,逐步向能源转化效率最大化和煤炭有效组分最大转化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将污染物排放降至国家要求,“三废”的充分利用得到较好落实。
在煤化工产业上与其它煤化工企业相比,枣庄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为枣庄尽快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建设鲁南煤化基地增加了底气。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水资源优势。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水资源丰富与否,成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关键,目前国家批准的七大煤化工产业区,枣庄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区,年平均降水量多年保持在800~1200毫米之间,约是全国年均降水量的2倍,境内大中型水库居多,西邻微山湖,全市年可利用水资源14亿立方米,除保证农业和居民用水外,每年富余水量近7亿立方米,可以有效满足煤化工项目的用水需求。
枣庄煤种是最适宜发展煤化工的高硫煤富储区,年均产量3000万吨左右,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煤炭灰熔点在1300℃以下的开采储量约6.3亿吨。50公里半径内年可供煤3000万吨,100公里半径年可供煤6900万吨,按照目前煤化工生产能力,市内近期供给有较大富余,远期发展也有充足的原料保障。
市场区位优势。国内消化煤化工产品的集中地是华东、华南地区,国际上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枣庄地处鲁南,东邻大海,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国家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的自备铁路与京沪铁路相连。距日照、连云港出海港口不足200公里,是全国七大基地中离港口最近的一个。即将开工建设连接日照港、岚山港的枣临高速公路和枣临铁路会进一步缩短枣庄货物出海距离和时间。境内还有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水运安全,运量大,成本低。
技术人才优势。枣庄发展煤化工较早,尤其是兖矿鲁南化肥厂和国泰化工公司,是全国较大的煤化工企业,建有完善的生产技术系统,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仅近几年,就为全国各地煤化工企业输送了1600多名高层次技术人员。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就设在枣庄,该中心先后承担了多项“863”计划研究课题,其中完全自主创新新型水煤浆气化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专利技术成果已经被同行业广泛使用。枣庄学院、枣庄技术学院均设有煤化工系(专业),常年培养高层次煤化工人才。
环境容量优势。近年来,枣庄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关闭“五小”企业,抢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三个制高点,构建煤化工生态产业链,努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煤化工园区内建有大型污水处理装置,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并逐步推行中水回用。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节能型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消减。
基于这些优势,2005年10月,枣庄委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完成了《鲁南煤化工基地规划》,规划编制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又规划了煤化工木石园区、薛城园区、山亭园区等多个园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碳一化工、煤基烯烃与新型合成材料、合成氨及化肥、煤焦化下游加工等5个产品系列,到“十一五”末,全市甲醇、尿素、醋酸、二甲醚、烯烃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万吨、100万吨、100万吨、60万吨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枣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新机制,步入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煤工产业化道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