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百年“正阳楼”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冯维君 总第029期 放大 缩小

在哈尔滨提起风干香肠、松仁小肚等风味肉制品,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正阳楼。正阳楼确实名声远扬,但问起正阳楼的历史发展,知者就不多了。

正阳楼自1910年创业以来,以生产风干香肠、松仁小肚而著称,近百年来历经坎坷,而今又重整旗鼓,不断革新,不断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正阳楼的创始人王孝庭,字秉先,是传统风味肉制品技师。1878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西由镇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家人种地,因家境贫寒,由大哥介绍,到了北京东南牌楼的福星斋(酱肉铺)学徒。

刚满18岁的王孝庭,进福星斋后,每天起早贪黑地去两公里外的市场挑运猪肉,去冰窖挑冰,去豆腐房挑豆浆等,干些又脏又累的活。王孝庭少言寡语,朴实憨厚,活又干得出色,掌柜和师傅们对他都很满意,第二年就让他到案子上干活。他处处留心观察,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肉制品的全套加工技术。

宣统元年(1909年),王孝庭到了哈尔滨,并遇到北京旧友宋文治(字焕臣)。宋比王孝庭早两年到的哈尔滨,一个人以摆摊卖猪肉为生,当时王孝庭便住在宋家,帮宋文治卖肉。后来他们发现哈尔滨没有肉制品加工的地方,仅有几家屠户捎带煮点下水卖卖,两人一商量,便想开一个酱肉铺。经过多处奔走,终于在道外傅家甸租得一栋门市楼房。店名是仿北京正阳楼起的,所以匾额“正阳楼”三个大字上面,还有“京都”两个小字。店内前屋是营业室,后屋是作坊;二楼是宿舍,还设有客厅和雅座。

经过一番筹备,宣统二年三月初四,“京都正阳楼”正式开业了。宋文治为经理。民国四年,王孝庭、宋文治买下北三道街街口路东一处楼房,正阳楼迁入新址。乔迁之后,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顾客徐鼎臣毛遂自荐为正阳楼题写了牌匾,金字黑地“正阳楼”。从此正阳楼以其独特风味肉制品立足于哈尔滨食品行业,日产量二三十斤,以销定产,宁少勿多。

哈尔滨解放后,宋文治的儿子宋俊峰、老股东尹环,从山东来到哈尔滨,与王孝庭重开“正阳楼”。1953年“正阳楼”改为以宋俊峰为经理、王孝庭为副经理、八人股东制的“正阳楼合记”。1956年3月“正阳楼合记”实行公私合营,先后将肉制品行业的正阳斋、正云斋等7家并入,仍称“正阳楼”。文化大革命期间,撤销了门市部,调离了技术人员,大众产品取代了风味产品,并改名为“立新肉制品厂”。直至1978年以后,“正阳楼”才得以重放光彩。

“正阳楼”的肉制品虽然按着北京的传统风味生产,但京式风味又近乎于南味,有些产品因不受北方人欢迎而停产。像“青酱腊肉”,当时是应滨江道尹李嘉鳌的提议而生产的,也曾受到南方人的欢迎,但大多数北方人不习此味,销售量很小。技师王孝庭等人针对这一情况,认识到产品必须改进,以适应大多数北方人的口味,否则就没有出路。他们对产品在调料、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收效。如出类拔萃的风干肠和松仁小肚就是经过改进而驰名的。风干香肠原来类似南方的广肠,每根约15厘米左右,味甘且咸,肠体呈红色,肠质也是半干半湿。尤其配料中的中药“十落子”、“公丁香”的味道不受当地人欢迎。王孝庭就访问了一些老中医,求教新的作料,结果找到了“紫菀”、“砂仁”,这两种开胃健脾的中药,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调剂了风干肠的味道。他们反复在用量上试验,征求主顾意见,又吸取了京、津、沪等地的加工技艺,不断修改配方,使风干肠形成了独特风味,深受人们欢迎。为了延长保管期限,便于携带,还增加了晾晒时间,使肠质达到干柔适当的程度。为便于生产,节省肠衣,区别于其他肠类起见,把肠的长度改为80厘米(后又改成60厘米长)。从此,“正阳楼”的产品在全国同类食品中创出了牌子。

目前“正阳楼”的产品品种已达48种,日产量达万斤。多年来,“正阳楼”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风干香肠、松仁小肚、参芪香肠、三鲜小肚多次被评为商业部、国家优质产品,并先后与佳木斯肉联厂、徐州腌腊肉厂、济南白马山肉制品厂多处联营,使名牌产品全国开花。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