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文明城市命名表彰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深圳市皇岗实业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庄顺福登上领奖台,接过“全国文明单位”的金匾,接过一份来自国家管理层授予的文明荣耀。
不只是这样,在今天皇岗办公大楼的会议室里,还悬挂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文化先进文化社区”等六项国家级荣誉,一个古老、落后的村庄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这样辉煌的文明奇迹,靠的是什么?
甩掉贫穷“皇冠” 掌好富民钥匙
“靠共产党的领导、靠改革创新的勇气、靠先进文化的力量。”庄顺福坚定地回答。
皇岗,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所在地。每日人流、车流、物流涌若长龙;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皇岗却戴着贫穷之“冠”。
老一辈有个说法,叫人穷志短。后来,又有了“人穷志不短”,“越穷越光荣”的口号。穷则思变,要变,要革命,因此又变成了“越穷越革命”,“穷人最革命”。革命的意志比天高,自然也就等于穷人的意志比天高了。可是,越穷越革命,到头来却越革命越穷。
皇岗村与繁华的香港只一河之隔,村民们却只能守着“1079”(扁担、箩筐、镰刀、锄头)度日,实在挨不住饥饿和贫穷的折磨了,便经常有人偷偷越过铁丝网,到另一端去谋生路。
中国人相信物极必反。正如有阴必有阳,有负必有正,有夜必有昼,有黑必有白。当贫穷已不再是革命者的特征时,共产党人开始坚定不移地把“共同富裕”的大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脱贫,成为改革开放的首件要事。如果把当年改天换地的精神和力量用于挖穷根,也许,真的石头也能变成金子。
邓小平点燃了改革开放的火炬,皇岗人望富思变,村民们每天抱着发财的梦想四处求索,有的早出晚归去香港拾废品,有的租来泥头车做填挖运土工程,有的去做小生意当起个体户,有的则想方设法找上级要钱要物……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市委、区委领导看到在改革大潮中寻觅奔波的村民,意识到最好的扶持是在改革开放中抓好皇岗村的党建。
在皇岗村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年仅30岁的共产党员庄顺福站了出来。
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史上,每当历史发出召唤,都会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挺身而出,真正召唤他们的不仅是历史,而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庄顺福的内心怎么想?
当时的庄顺福已经走出了稻田,成为吃“国库粮”的国家干部,在罗湖区任区长助理。由于他年青能干,深得重用,可谓仕途无量。而庄顺福想到的是:改革开放后,党把富民金钥匙交给了农民,皇岗村的父老乡亲们却无法使用它去打开财富之门!
庄顺福完全可以别过头去,对这一切视而不见,自己去仕途上大展鸿图;他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实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成为皇岗第一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不!那样做就不是庄顺福。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在于他永远存在于群众之中,而又引领于群众之前,能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这才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在体现!庄顺福内心的澎湃,后来变成了皇岗村全体党员的共同信念:“率民致富、让民先富、藏富于民,建设美好家园”。
庄顺福惊世骇俗,辞去区长助理职务,砸破自已的金钣碗,回村当起了农民——他要和父老乡亲们同命运一起去撬动皇岗村沉重的历史!
庄顺福很有“经济头脑”,他当然知道钱对于迫切寻求脱贫之路的皇岗的重要性。上头的政策好了,号召发展边防经济,过去那些僵化的思想,陈旧的框框,都被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所冲破。
皇岗村要兴办企业,没有资金,庄顺福号召党员做表率。20多名党员干部带头拿出了90多万元。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们紧随其后,集资款很快达到1000多万元。凭着这笔原始资本,皇岗开始了集体经济的腾飞。
庄顺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条幅:“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简单的十六个字,是他团结一班人走向成功的秘诀。他为人笃实仁厚,不计功利,公而忘私,敢做榜样。旧村改造,许多党员群众想不通,庄顺福拎上铁槌爬上自家屋顶,扬起了铁槌……。有了这样的带头人,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皇岗党支部年年被市委、区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0年被广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1992年被评为深圳市“十佳”党支部。
拥经济优势 创先进文化
庄顺福担任支部书记后,把广大党员和群众凝聚在一起,先后办起了电子、服装、五金、化工、汽车修理等52家企业,产品绝大多数销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至2006年,集体资产已超过10亿元,而 1979年前,皇岗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累计不到10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仅仅16年时间,固定资产翻了1万倍!
皇岗村完成了“惊人的一跃”!
1992年,皇岗村和特区68年行政村一道,实行农村城市化的“两个转变”,全村1680名种田人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皇岗村变成了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庄顺福被推选为公司董事长。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皇岗人从此告别农业、汇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皇岗人拥有了轿车、“洋楼”、存款,还完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病有所医。当年因贫穷出国的皇岗人,也纷纷返迁故土。
富裕起来的皇岗人又把目光盯上了社区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打造美好家园。
近年来,不断有外国代表团来到皇岗村参观,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具有浓重中国传统彩绘艺术的牌坊;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起伏飞舞的彩色音乐喷泉;古典建筑风格的博物院;现代化建设风格的居民新楼;宽阔清新的文化广场;苏州园林风格的锦绣园;灯光齐全的大家乐舞台……这些来自西半球的“洋人”看得瞠目结舌,赞叹连连。#p#副标题#e#
皇岗人是如何画出了这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致?
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的高级文明是诗化的生活。而文明的旅程是充满了曲折的——富裕起来之后,传统的村民们最便捷的投资方式是把种庄稼改为种房子,东一幢,西一幢,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皇岗版图变成了一张凌乱的棋盘。
庄顺福说:“皇岗村想要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小农经济的单一设想和小打小闹是不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的,更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不相符,必须要制定一个远景规划。”庄顺福的远见卓识得到董事会成员一致赞同。达成了“优化环境,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文化新皇岗”的共识。
他们重金聘请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个皇岗总体规划蓝图,仅文化广场的总投资就达3亿元。这么大的投资搞文化建设,值不值?今天的皇岗老百姓说,值!太值了!
这里特别要记述的是,在拆除旧村、建设文化广场时经历的艰辛。当时有人说他们这样做是“败家仔”,个别外逃到香港的人回皇岗清算,说动了他们的家产;有的直接威胁村干部……。庄顺福和一班人从长远发展出发,立场坚定,顶住压力,沉着应付,既耐心解释又合理赔偿,还坚决斗争,使整体规划得以实施。于是皇岗就有了人们现在所见到文化皇岗的壮丽景象。
在皇岗的文化建设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皇岗博物馆,这是皇岗人的文化经典之作。
建“博物馆”的创意源于1993年,深圳市开通福民路,须拆除位于福民路边的400栋民屋和皇岗庄氏宗祠。但庄氏宗祠是历代皇岗人祭祖敬香的地方,党支部和村委一班人从尊重庄氏后人情感的情况出发,提出建设一座融宗族文化和改革开放史于一体的民间博物馆,记叙皇岗的创业发展历史,打造皇岗精神文化的基地。用现代文化同化宗族文化,把庄氏祠堂发展为“皇岗博物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想。一本族谱,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可一部家族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从皇岗人走过的历程看,皇岗已步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与进步,在享受成功的同时,也要让皇岗人记住历史。遗忘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理智地回眸过去,才能冷静地读懂现在,才能敏锐地瞻望未来,才能珍惜今天、成为皇岗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阵地。
1996年12月30日,皇岗博物馆正式落成,村民们第一次踏入博物馆,用惊奇的眼睛读着前辈和自己走过的路程,致富思源,他们怎能不感激改革开放、不感激党的富民政策呢?
成为博物馆的庄氏祠堂,见证、记录着皇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记录着皇岗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庄顺福说:“这个现代化、那个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和后代!”
在深圳农村,70年代末及80年代出生的年青人是最幸运的,他们几乎是“含着金匙”降临人间的,他们既没有经历过忍受饥饿的岁月,也没有经历过政治运动的创伤,甚至没有为经济的腾飞付出过艰辛。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苦尽甘来的父辈祖辈的疼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今日的繁荣与发展,接受了东西方双重的物质和观念。从他们出生起,就生活在衣食无忧、安定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几乎无需为自己要选择人生而苦恼,对他们来讲,创造自己的生活,尽情享受生活才是生命的目标,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发展,而不愿作无偿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社会中漂漂荡荡,没有个准谱。这些人有的游手好闲,有的懒惰,有的则做着天真的梦,希望可以靠运气找着发财的路子,不用通过按部就班、艰苦奋斗的老办法就可以飞黄腾达。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叫做“四不青年”:不读书;不打工;不经商;不务正业,就只会吃爷娘饭。
皇岗人却很自豪地说:我们没有“四不青年”。
早在80年代中后期,皇岗领导班子就已经意识到,青年是皇岗的财富,是皇岗的未来,“青年工作搞不好,党的工作就等于没有搞好”。如果不抓好青年工作,就会”富了这一代,毁了下一代,害了子孙后代。”他门这一代人,终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还是要传给下一代。所以,培养建设现代化新皇岗的一代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谁看不到这一点,谁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谁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谁就要愧对皇岗的子孙后代。
文明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如同连体婴儿,是无法分割,不可分割的。我们给下一代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
二十余年来,皇岗领导班子把培养、教育年轻一代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积极倡导和支持年轻人参加各种文化学习,选送青年到北京人民大学进修,党支部书记庄顺福亲自到省委党校联系,把在职的青年干部分期分批到省委党校进修深造,安排67名青年进入省委党校专门在皇岗村设立的三年制大专班,进行系统学习,他们当中大部分成为公司各部门管理的骨干力量。经党校培养过的皇岗青年,思想进步已有65名青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填补了皇岗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八年时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空白。
实施人才战略,皇岗人写出大手笔:1996年9月,选送了11名青年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英语、学财会等等。凡入选者,所有学杂费公司全包,每人每月还补贴1000元生活费,年终股东分红也照发,学员们只需学成后报效皇岗。11名学员感谢公司的信任,他们以良好的成绩获得了大专结业证。回到公司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飞跃也带动了周围的人积极进取。
皇岗,流动着浓郁的学风,一批有为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像总经理庄任堂、董事庄锐良、庄锦伟、谭秀明等青年,经过锻练、日益成熟,给皇岗人开创美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之基。
“位卑未敢忘国忧。”皇岗人富裕不忘国家,富裕不忘为善。近年来,皇岗为市级以上青少年教育基金100万元,先后在韶关乳源县、四川阿坝州红源县、贵州毕节地区、山西临汾等地区兴建希望小学,共捐资600多万元。公司员工更有多人参加了扶持贫困山区小学生“1+1”的活动。庄顺福对这些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为了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庄顺福倡导每年组织村民到国内或国外考察一次,让大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今年6月22日,皇岗300村民包专机去欧洲考察。此事让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领事馆感到诧异,担心会出现意外事件,直到300村民全部返回他们才放下心来。英国驻广州副总领事事后还满怀狐疑地专程来到皇岗,调查了十几名皇岗人,题目是:为什么要去欧洲的众多国家?村民的回答朴素而耐人寻味:我们改革开放富裕了,出去看世界、找差距。看的结果是,国家是我们中国最好、城市是我们深圳最好,社区是我们皇岗最好!
这就是皇岗的人自豪与骄傲!
当我们结束采访时,皇岗的文化广场上响起了那首反映皇岗人心声的歌曲: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深圳河弯弯流过,
山那边是蓝蓝的海洋。
皇岗,我可爱的故乡……
庄顺福弃政还乡时年仅30岁,而今他已年近花甲。岁月在他脸孔上雕刻出沧桑和自信。40年党龄、20多年的党支部书记,他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民致富,将一个贫困落后的皇岗村变为一个富裕、小康的文明新皇岗!2003年,公司董事会第三次换届,庄顺福又以全票当选董事长,就像他当年选择皇岗村一样,皇岗的老百姓愿意选择这样的热血男儿、这样的共产党员做带头人!
皇岗——深圳——中国;贫穷——富裕——文明!
全体皇岗人和中华民族一起走上了新文明的征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