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新榆林

fengmianwenzhang 2010-12-10 18:11:03 王 烨 总第030期 放大 缩小

位于中国西部的陕北,给世人的印象除了红色革命圣地之外,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不远的过去,地处陕北的榆林市也毫不例外。而进入新世纪的近几年来,榆林在陕西省乃至全国不断崭露头角,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这不仅表现在榆林利用自身矿产资源优势多次举办国际性论坛和交流会,吸引大批国际国内商家巨贾加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还表现在榆林不断克服困难,深挖潜力,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新成就。

所有这些使榆林市成为西部崛起的一个样板,正是基于此,榆林成为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2007年金秋10月,本刊记者专赴榆林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采访报道。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正值党的十七大闭幕,刚刚从北京赶回榆林的党的十七大代表、榆林市市委书记周一波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阳光:近年来,榆林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在全国罕见。请您谈一下近年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亮点?

周一波:近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榆林工作的指示要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奋进,埋头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要说亮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这既是我们的亮点,又是榆林今后发展的一个基本定位。

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年为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5.1%,2006年达到439.5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8%,2006年达到了1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半。经济总量提升到全省第五位,财政收入跃升到全省第三位。神木、靖边、榆阳进入全省十强县,神木、靖边两县进入西部经济百强县。

 二是农村面貌显著变化。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45%。“米脂婆姨”、“绥德汉”成为全国的劳务品牌,年劳务输出人数达到50万以上,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行动” 全面启动,涌现出了靖边尔德井、米脂高西沟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节能减排,注重环保,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建设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积极推进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产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积极推进由大上项目向上大项目的转变,工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全市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2000年的10.1:48.0:41.9发展为2006年的8.0:68.2:23.8。五年来,重大项目按照世界一流管理标准、世界一流技术设备规划建设,目前共建成重点项目46个,累计投资750亿元;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1120亿元,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的能源化工项目有10个,一批甲醇、烯烃、煤液化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煤化工项目在我市落户。

四是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把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生命线来抓,在全力推进公路、铁路、航运、水源、电力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设立了行政效能办、投资环境“110”,狠抓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环境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国内大型企业入驻榆林。

五是区域荒漠化实现了逆转。坚持不懈地开展“南治土、北治沙”,认真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个百树”工程,在全市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造林保存面积2007万亩,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已占到沙地总面积的86%;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18%,年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5.3亿吨减少为2.9亿吨。

六是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十五”以来,全市市政建设投入33.2亿元,其中榆林市区投入19.8亿元,是过去50年榆林城建投资总和的2倍多。先后启动和建设了一批广场、公园和人文景观等城市标志性工程,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末的27.5%上升到35%。

七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经费76亿元,全市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计生、体育、广电等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有一系列上规模、有品位的全国和国际性文化活动在榆林成功举办。

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建立了贫困助学基金、大病救助基金、法律援助基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全市各类保险参保人数突破50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70%,全市农村24.5万、城市8.7万人低收入人口全部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32.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52.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九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三大目标”的政绩考核体系。“三级联创”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迈出新步伐。扎实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制度型、服务型、激励型机关创建活动,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全市上下左右团结和谐、奋发向前、创新创业的气氛已经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

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发展,榆林经济社会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正在由粗放滞后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开发热点地区转变,由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经济时代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由几十年吃财政补贴向为国家财政作贡献转变。

阳光: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榆林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请您谈一下,在新的阶段,榆林总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周一波:目前,榆林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付出的环境代价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但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目前,榆林的人均GDP达到1810美元,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是榆林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又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管理任务加重的转型期;既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重要战略机遇期效应不断显现、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国际国内竞争加剧、风险和挑战更加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要立足榆林实际,把富裕人民作为第一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社会和谐作为第一追求,坚持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在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发展、人的发展等五大领域实施社会系统工程,让十七大精神在榆林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打造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的新榆林。在“十一五”期间,全市GDP预期增速要达到1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榆林成为建设西部强省的先行军,一半以上的县进入全省十强县,神木、靖边进入全国百强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目标。

阳光:党和国家十分注重解决统筹协调发展问题,榆林近几年来尽管发展很快,但县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那么,榆林市在加快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周一波:榆林不仅是能源大市,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近年来,以能源化工为依托,我市总体上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表现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南北县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006年南六县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7%,地方财政收入总和仅占全市的2.1%。南北县区发展差距拉大,实质是资源数量和开发力度的不平衡。过去是南部比北部发达,随着能源在北部的优先开发,南北发展颠倒过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事实上,我们在2003年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提出了“三个互联互动”,其中之一就是南北部互联互动“结对子”,实现南北经济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关键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因此,我们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制定了南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既要扶持和促进南部县和少数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既要鼓励和支持部分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努力形成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南北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财政资金扶持上向南部倾斜,同时在政策上、项目上、人才上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南部勘探开发和转化力度。要认真做好南北帮扶结对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扶贫重点村建设,消灭绝对贫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保障制度。

阳光: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成为十七大报告的“高频词”。请问周书记,榆林市近年来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和打算?

#p#副标题#e#

周一波: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扩大发展成果的惠及面。2004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免收农业税政策,全市农村实现零赋税。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贫困助学基金、大病救助基金、法律援助基金,人民群众关注的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由于榆林大规模工业化起步较迟,近年来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目前,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不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为此,我们将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大创业促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复转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加快解决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发展成果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众倾斜,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增加财政社保投入,扩大助学基金、大病救治基金和法律援助基金,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形成社会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对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是要坚持公共财政“四个倾斜”。即向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向贫困地区、向农业农村、向弱质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四个重点领域倾斜,认真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和上学、医疗、打官司、通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加强城镇住宅建设,重点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廉租房制度,解决城市困难群体、进城务工农民的住房困难。

四是要努力促进共同富裕。增加收入是城乡居民的共同要求。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民生,善待百姓,解决好市强民贫的问题。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激励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断增加收入,普遍增加家庭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努力,使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阳光:煤、气、油、盐是榆林的四大矿产资源,你们将如何依靠资源优势,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

周一波:榆林是国内外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煤、气、油、盐富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已累计投入750亿元。到2006年,全市煤炭产量1.16亿吨,约占全国5%;原油产量536万吨,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天然气65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约占全国5%;电力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甲醇65万吨、盐29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实现能源化工总产值350多亿元,增加值28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5%。榆林正在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新型能源接续地。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下资源再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单纯依靠资源开发来发展经济,那么最终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都是过眼烟云,都是不可持续的。今后五年将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奠基成形的关键时期,建设什么,怎么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做大、建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要求,提出了“1234567”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思路,即以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做大榆林和神府两个经济开发区,坚持“三个转化”,做强能源、生态、城市和区域四大经济,打造资源、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建设府谷火电载能、榆神煤电化工、榆横煤化工、榆米绥佳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工、吴堡煤焦化六个工业集中区,做长煤、油、气、盐、电力、化工、材料七大产业链。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将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进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作为榆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把配套转化项目作为获取矿业权的前置条件,重点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加工转化项目,加快外运产品由大变小、由重变轻过渡,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全方位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切实做到资源开发向多元转化,能源经济向非能源经济转化,工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转变。

阳光: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怎样做到能源的合理、有序、科学开发利用?如何在能源大开发中打造一个绿色榆林?

周一波:榆林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采空塌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实行严格的节能降耗减排责任制,集中开展了石油、煤炭和“五小企业”的清理整顿和产业整合,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与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环保优先、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突破资源生态环境制约。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节能、节水、节电、环保、生态的要求,保量推进煤电转化,做强做大化工产业,提升载能工业,提高资源加工度。二是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严格的节能降耗减排责任制和项目环保准入制度,严格实行“三个一律”,即新上项目,达不到环保要求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行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推进,能源产业向装备制造业延伸,工业经济向现代农牧业辐射,社会资本向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倾斜。四是在加快对主流资源开发转化的同时,加大对其他资源的勘探力度和加工转化,推进地下资源的多元开发、全面转化。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使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榆林资源开发二十多年以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目标的一致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一体部署、同步推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要以建设绿色榆林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与产业开发互动,把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态建设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懈地实行封山(沙)禁牧,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个百树”和流域治理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5%以上,力争把每一个产业区建成一个生态示范区,把每一个工厂建成花园式的企业,让每一块荒山都能披上绿装,让每一名干部群众都坚持参与到生态绿化上来,努力建成绿色榆林、生态榆林。

阳光: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来,榆林提出要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树立榆林人新形象,你们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的?

周一波:榆林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长期汇聚交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本着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培养一批文化新人,推出一批文化精品,组织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的文化活动来提升城市品位和人的文化素质,使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成功举办了榆林国际煤炭博览会、循环经济和煤炭科技论坛、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经济合作论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大讲堂等一系列有较高档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了白云山论道、驻外使节走长城、十多个国家音乐家参加的多视角下的榆林文化研讨会;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三大民歌演唱会和两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组织开展了陕北民歌进北京、走上海、赴香港、入校园等一系列上规模、有品位的全国和国际性活动,使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先后投资数亿元,组织实施了红石峡、镇北台、统万城、白云山等文物保护开发工程,改造了古城步行街,修复了鼓楼、凯歌楼、星明楼、文昌阁,重现了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明清风貌,新闻大厦、科技馆、艺术中心、大剧院、汉画像石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工建设。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先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举办文化广场大家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加了群众的快乐指数。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今后,我们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结合榆林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这一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培育和谐文化,树立文明风尚,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把榆林建设成一个文化辐射范围广、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市场旺盛的区域和谐文化中心城市。

阳光:在十七大上,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意味着榆林的广大农村地区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知道榆林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何考虑?

周一波:“十五”以来,我们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市乡镇和行政村通油路率分别达到83%和25%,12个县区乡乡镇实现了电话交换点自动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我市农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特别是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通路难、吃水难、用电难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将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将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重点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强了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丘陵沟壑区大力实施集雨窖灌、淤地坝、宽幅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风沙草滩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型基本农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切实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上决定从今年起,以实施定边引黄配套工程为重点,用三年时间解决百万人吃水安全问题。其中今年筹资1.58亿元,解决50万人的饮水问题。三是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采取中省项目投资与市县财政配套的办法,计划到“十一五”末,总投资30.7亿元,实现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晴雨通车目标。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补贴。四是启动建设农村沼气工程,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新建农村沼气用户3万户,使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10%;同时新建太阳能用户1000户,风力发电1000户。五是要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力争三年内完成906个村的农网改造任务,实现村村通电,实行全市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六是要大力推进基站和互联网络建设,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七是全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即现代农业规模化工程,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新农村规划全覆盖工程,村村通路工程,人居环境绿化、净化、硬化工程,以完善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民健康工程,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文化工程,农民社会保障工程,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万家帮扶工程。

阳光: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也就是说,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举措。请周书记谈谈,作为地方党委,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周一波: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榆林,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是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选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民主推荐、任职试用等制度推进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三是要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提倡干部从学说话、学穿衣、学走路等细微处做起,切实做到反应快、信息快、节奏快。坚持求真务实,领导干部要注重实效写短文、放下稿子讲短话、不讲形式开短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上。要进一步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应酬,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大事抓落实。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做到干净干事、廉政勤政。要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进一步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逐步形成“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链。

阳光:谢谢周书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