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漫山遍野西北风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王 烨 总第031期 放大 缩小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这里有沟谷交错、原梁相间的黄土高原,有地势平缓、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河流沟道密集,梁峁起伏交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恢宏、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出厚重的中华文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神韵、摄人心魄的宏伟画卷。

这就是榆林,一个位于陕西省最北部的边塞城市。

这里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榆林鱼河堡、横山县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至今遍布无定河两岸。由于地处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的战略要冲,榆林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存。绥德由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的墓,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在戍守榆林时,遭奸臣赵高陷害含冤而死,至今长眠于绥德县城;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多最集中的摩崖题刻——红石峡;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因此,如果说榆林的每一寸土地都拥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点也不为过。

榆林还是中国红色革命的胜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杨家沟等一批革命旧址,1936年,毛主席在清涧县袁家沟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毛主席率领的党中央在靖边小河召开会议,制定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转移决策,在佳县神泉堡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从这里走向西柏坡,迎来了全中国的胜利。在这片土地上,还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宋朝著名将领杨继业、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当代著名作家柳青,路遥等都出生和成长在榆林。

榆林长期处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结合部,因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既具有中原文化的灵秀,又具有草原文化的粗犷。红山互市、款贡城遗址以及在神木大保当出土的匈奴器皿记载了汉文化与匈奴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榆林堪称“天然民俗博物馆”,以衣、食、住、行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南部的窑洞文化、具有“小北京”之称的榆林城明建筑、集陕北能工巧匠技能为一身的姜氏大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杨家沟庄院等;而蜚声海内外的还是榆林那高亢悠扬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和细腻秀美的民间剪纸艺术,这些珍贵的民间传统艺术,在今天这个社会背景下,更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诵已久的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在全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除了瓦窑堡属于延安之外,其他三个地方都属于榆林市,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看到你呀/我就想到了她/黄土高坡上/那盛开的山丹丹花/看到你呀/我就想到了她/漫漫人生路上/生咱的妈/俊格丹丹哟你是崖洼洼上的图画/俏格灵灵哟你是窑洞洞里的窗花/热格乎乎哟你是阳湾弯里的日头/脆格生生哟你是百灵雀雀在说话/汗水水浇灌黄土地/巧手手编织五彩霞/米脂婆姨美名扬/泥土的芬芳香天涯

看到了你呀/我就想到了她/黄土高坡上/那盛开的山丹丹花/看到你呀/我就想到了她/漫漫人生路上/生咱养咱的妈/泪格蛋蛋哟是你贴心心的牵挂/笑格盈盈哟是你爽朗朗的潇洒/红格彤彤哟是你滚烫烫的向往/绿格茵茵哟是你火辣辣的报答/汗珠珠浇灌黄土地/巧手手编织五彩霞/米脂婆姨美名扬/泥土的芬芳香天涯

这首赞美米脂婆姨的信天游,唱出了米脂婆姨的美丽、贤惠和心灵手巧。许多地方以自己的特产出名已司空见惯,可是直接以当地人出名并在民歌中歌颂的却屈指可数。为什么米脂的婆姨具有这么神秘的色彩,这么倍受推崇呢?这里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传说中国古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之一貂禅就出生和成长在米脂。在米脂县城西12公里的杜家石沟镇杜兴庄村有一个貂禅洞,该洞深藏于数十尊高达20余米的土柱之间,洞外群芳斗妍,绿树掩映;洞内蜿蜒曲折,绵延数百里,深不可测,据说可到达山西地界,至今无人考证。相传貂禅就是出生在这里,貂禅母亲分娩时有一只雪白的银貂跃入洞中,霎时洞内祥光满壁,香气袭人,于是便给女儿取名貂蝉。

貂蝉洞流淌着无尽的灵秀,流淌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古银州米脂,才演绎出“米脂婆姨”的亘古绝唱。

米脂素来就以出美女著称,再加上有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貂禅作代表,更使米脂婆姨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魅力。那么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肥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

 米脂婆姨不仅漂亮,还以聪明贤惠得名。闯王李自成的夫人高秀英,是地地道道的米脂婆姨,跟随闯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1919年,米脂女子高佩兰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在米脂县城东街创办了米脂女子高级小学,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米脂女子“脚不缠、发不盘,剪个帽盖搞宣传,当上女兵翻大山,跟上队伍上延安”。如今这些米脂婆姨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据统计,从米脂女校走出来的米脂婆姨当上省部级和厅局级干部的少说也有近百人,而县团级以上的至少也有600多人。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濠江中学校长杜岚是米脂婆姨;革命烈士杜焕卿女士是米脂婆姨;第一个把唐山大地震消息传送出去并为之献出宝贵生命的女战士高东丽是米脂婆姨;澳大利亚著名实业家马淑媛是米脂婆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米脂婆姨;毛主席纪念堂设计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高亦兰是米脂婆姨;陕北红军领袖之一谢子长的夫人尤祥斋是米脂婆姨;著名独唱演员、人民艺术家杜锦玉是米脂婆姨……米脂婆姨已成为美丽、贤淑、聪慧的代名词,难怪许多外地人都以能寻到米脂女孩儿作媳妇而自豪。

站着你是一座山/躺下你是一道川/风风雨雨双肩挑/这就是绥德汉/爱就爱它个风卷浪/恨就恨它个天地翻/扭起一轮大秧歌/春光灿烂秋风甜/绥德汉绥德汉/黄土地扬大帆/绥德汉绥德汉/一人就是一重天

“米脂的婆姨绥德汉,榆林的寡妇金不换。”这句古老的谚语,从古至今,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绥德汉又是从哪里说起呢?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

史载有考,韩世忠,绥德县崔家湾镇纸坊沟村人,自幼家贫务农,却见义勇为。由于金人不断地进犯中原,在国难当头之时,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韩世忠积极从戎参军,战功赫赫,与岳飞齐名。

抗金英雄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当时大将韩世忠闻知此事,当着满朝文武百官,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的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不可一世的秦桧吓得面如土色。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逐渐传开了。

《宋史》原文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狱之上将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之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时洪皓在金国中,腊书驰奏,以为金人畏服者惟飞,以至父呼之,驻遒闻其死,酌酒相贺。』其言咄咄,掷地有声;其意铮铮,名晓天下。

其实,现在真正能表现绥德男人勇武和坚毅品质的,还是远近闻名的绥德石雕。

“老先人搬下这金疙瘩/珍珠玛瑙满山洼/南来的宾朋北往的客/由你拾来任你抓。”

传统的榆林大地上,土多,沙多,石头也多。土多,生长出土窑洞;沙多,疯狂成大沙漠;石多,便孕育出石雕艺术。

绥德是榆林的石雕之乡。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太子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与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都证明绥德石雕艺术源远流长。

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美称,绥德石狮是这块黄上地上文化的象征。绥德石狮雕凿自然,不受约束,神态生动,妙趣横生。最能代表绥德石雕艺术水平的有以下几处:

千狮桥——千狮桥横跨在无定河南北两岸,因桥身两侧站立着神态各异的1008只大小不一的石狮子而传名。这里是榆林石雕艺术的长廊,也是“天下名州”绥德城的标志。

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第一石牌楼矗立在210国道进入绥德县城的南端,是中国最大的石结构牌楼,其间的时刻工艺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永乐大道石刻长廊——是雕刻在1680米长的永乐大道长廊上的长幅历史画卷,集中展现了黄土地上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文物景观,榆林信天游中的经典也跃然其上。

绥德石雕艺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犷的笔触,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为全世界所瞩目。它对我们研究人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都有极高的价值。

有人说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是绥德男人的一种力量的艺术。它不仅体现了绥德男人英武、彪悍的体格和细腻、深沉的气质,还凝结着“绥德汉”坚毅、顽强的品格。

#p#副标题#e#

漫山遍野信天游

“东山上的靡子西山上的谷/咱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信天游好似没梁子斗/甚会想唱甚会儿有”

如果说榆林的石雕艺术是黄土地上一种男人力量的象征,那么陕北民歌则是黄土地人的一种精神象征,表达了黄土地人丰富的情感追求和美好的精神向往。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作为中国民歌的典型代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黄土高原文化。陕北民歌可以说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活化石,蕴含了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陕北民歌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曲调悠长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美,歌词情感深沉,其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题材。

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兴起,比喻后直抒衷肠,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琅琅上口。民歌手们随心所欲,托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马由缰地唱出来。在山野里唱,给树木花草听;在崖畔上飘荡,给大自然听,让她随风任意游走,于是又叫顺天游。

如曾被刘炽等改编作为《陕北牧歌》插曲的信天游原词“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上哥哥我哪搭好?”“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她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有位到榆林采风的诗人这样写道:“热爱信天游不需要理由,哼唱信天游不需要舞台,放歌信天游不需要听众。有人说流行歌曲虽流行,可寿命不久。信天游会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峁,不被岁月尘封。”

 而榆林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集大成者,唱红全国的《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歌》等脍炙人口的曲子,都源自于此。有诗人赞叹说:“榆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块高原,所以,榆林的信天游是蘸了火,浸过酒的。那一朵又一朵音符云,飘过来又飘过去,使你嗓子禁不住发痒,使你情不自禁地要歌唱。”

榆林信天游有2万多首,洒遍榆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榆林信天游散发着黄土地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亮丽的激情。“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大路上搂柴了一了你”,“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的手手掏苦菜”……这样的信天游在榆林的大地上,随处都可听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就是诗人李季40年代在三边参加革命工作时,学习创作的信天游民歌体作品。榆林信天游还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很多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素材来源与此,如《春节序曲》、《思乡曲》、《哀乐》,更有响彻寰宇的《东方红》和前几年盛行的“西北风”。著名的陕北民歌演唱家有李治文、马子青、杨巧及西部歌王王向荣、信天游歌王孙志宽等。

信天游已成为陕北一道淡妆彩素、浓墨风景,已被世人所公认。可以说信天游是陕北的乐府、陕北的天籁。这一艺术奇葩以她特有的风姿独秀于艺苑之林,脍炙人口,芬芳永久。信天游是属于榆林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异彩。

热情奔放大秧歌

“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

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说它居于开放性,是因为榆林秧歌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它不需要正规的舞台,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

这时,山在舞动,河在舞动,一切都在舞动,大地便在这情感的舞动中告别今天的欢乐而走向明天的欢乐。

惟妙惟肖榆林剪纸

绥德石雕让人们感受到榆林男子汉豪气冲天的性格,而榆林剪纸则让人们领略到榆林女人那桃花般灿烂的内心世界。

陕北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介入百姓生活、民俗活动。到了清代,它走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陕北剪纸是陕北文化的一个分支,凝聚着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心理意识,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是几千年陕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有着鲜明而浓烈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并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榆林剪纸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

榆林剪纸以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见长,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被誉为黄土魂。榆林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物、花鸟、鱼虫、兽类、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表达了陕北婆姨和汉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执着追求。几千年的黄土文化孕育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偏爱。

然而在“文革”飓风中,民间剪纸与“四旧”一起被扫除。至上世纪80年代,榆林剪纸才在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得到广泛承认,以至有三边剪纸赴省进京展出,路培桂等剪纸妇女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艺术家”,定边、靖边两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的盛况,成为改革开放后榆林剪纸起死回生的第一个标志。

到90年代中后期,在佳县妇联的组织推动下,属绥米剪纸部分的佳县民间剪纸异军突起,在世妇会上亮相,涌现出以“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为代表的榆林民间剪纸高手,形成榆林剪纸发展中的第二个标志。郭佩珍,榆林佳县人,著名的剪纸艺术家,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毕加索”。1998年,郭佩珍的剪纸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榆林的曹宏霞,敢于创新,将传统窗花创编成巨幅轴花,提升了陕北剪纸的艺术品位,作品远赴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她剪出的《水浒人物》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长12.1米,宽1.2米的《九边重镇老榆林》已申报吉尼斯世界大全。

榆林文化无完结篇

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榆林具有一种内在的特殊魅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榆林市与众不同的一大特色,正是以此为依托,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采取措施,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同时不断发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2004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了《中国记忆•榆林信天游音乐会》,引起了极大反响。2006年和今年8月成功举办了两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这是榆林市建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前所未有。由上海著名导演陈薪伊担任总导演、上海资深制作人薛宝忠担任制作人、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担任音乐创作的陕北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已进入实质性创作阶段。

榆林还非常重视对文化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专业演员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比赛,在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总决赛中,雒胜军等10人被评为“十大陕北民歌手”,这“十大陕北民歌手”全部为榆林人,在全省引起了轰动。通过市场运作,引进专业的文艺组织、策划团队,为榆林市成功举办首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提供了智力支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地区珍贵的传统文化都在面临消失的命运,榆林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陕北秧歌、榆林小曲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争取中省对榆林市更多项目的支持和保护,榆林将佳县白云山庙会,白云山道教音乐,定边、靖边三边剪纸,神木、府谷二人台,陕北横山说书,横山老腰鼓及2005年申报国家级名录但未入选的陕北民歌、陕北唢呐、绥德石雕、清涧道情共14项文化遗产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了省级名录的申报。今年5月份,又将靖边跑驴、横山老腰鼓、府谷二人台、白云山庙会、定边剪纸等9项文化遗产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了国家级名录的申报。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都在世纪广场举办了“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全市各县区主要街道、文物景点都悬挂了大型宣传标语,全市各文博旅游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天免费开放。正式出版发行了《陕北民歌大全》,该书是榆林市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本原生态民歌选本。共收编歌曲1427首(套)。同时,还出版了《陕北民歌》精选中英文对照版,出版了王向荣、郭云琴、王晓怡、雒翠莲等多名歌手的个人陕北民歌CD专辑。

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方面,榆林也表现得日益活跃。2006年10月14日,榆林市组团与香港宏光国乐团在香港元朗剧院演艺厅联合举办了《陕北信天游》音乐会,演出获巨大成功,极大地弘扬了榆林市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扩大了陕北民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举办了“多重视野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让世界对陕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榆林市文工团张胜宝应台湾南华大学邀请,在台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讲学,向南华大学、南艺大学、平林小学等院校师生讲授了陕北民歌、陕北腰鼓、中国戏曲打击乐、民族打击乐等内容,赢得了台湾同行的称赞。同时经文化部批准,台湾嘉义县大林镇教育会文化考察团专程来榆考察了黄土地上的鼓乐艺术。

榆林,这个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地带的城市,这个被黄河文化与黄土文化浸润千年的城市,无论用笔墨怎样形容都显得力有不逮。榆林的文化,是一曲漫山遍野的西北风,是一支热情奔放的大秧歌,是米脂婆姨那婀娜窈窕的身影,绥德汉子那坚毅英武的面庞,还是榆林女子手中那婉转灵巧的剪纸,这些形象和场景能代表榆林的文化内涵吗?存疑。如果不能,那又当从何处说起呢?或许我们只能这样说,榆林文化,太值得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触摸,去聆听,去深入地、细致地、认真地探索与研究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