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阳市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善所有制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坚持“放手、放开、放胆”的原则,抓住观念、环境、资金等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强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经重由2001年底的10%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加强领导,搭建发展舞台
洛阳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国有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重国有、轻民营的思想较为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比重小。2002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在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机制不活,干部群众保守思想严重的洛阳,较江浙一带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要激发经济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改善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机制优势,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
为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起一名副书记挂帅,统战部长和政府副职主抓的领导体制,成立民营经济服务局,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市、县均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各级领导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改变了过去非公有制经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没有领导抓,没有机构管的棚架现象。
思想开放的程度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2002年,洛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下三个第一: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大会是加快非有制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出台的第一号文件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召开的第一个座谈会是非公有制企业家座谈会。2003年、2004年,全市新年度第一次大型会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四大班子一把手全部出席会议,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自2002年起,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新闻媒体开设了“聚焦非公有制经济”、“民企风采”专栏,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经济总量,高速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市场机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偏见和误解。与此同时,对县、乡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县、乡党委书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一责任人,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层层实行目标管理,半年督察,年终总评。2002年至今共组织5次市主要领导参加的督导检查活动,对各县(市)区千万元以上的新上项目逐一实地察看,先后召开能人领办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工作等有针对性的现场会10次。通过这些措施调动大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各县(市)区你追我赶,明争暗赛,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确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思路
从2001年底开始,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洛阳市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抓好“四个一批”、依托“四个载体”,实施“骨干带动工程”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路。
“四个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选定50家年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将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一批,转换成非公有制企业;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创办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外地非公有制企业到洛阳落户发展。
“四个载体”:着力于非公有制工业园区、市场、小城镇、城市繁华地带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空间。
“骨干带动工程”:做大做强50家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实施38个新上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过三年努力,使50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培育提升10家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注重引进人才。三年内,科技人员达到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争创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对鼎大西服、花都牌办公机具等10个品牌进行重点支持。列入非公有制经济骨干带动工程的企业,税收年增速达到18%以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税收年增速达到15%以上,经过3年努力,使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002年,洛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下发了4号文件《关于实施民营经济骨干带动工程的意见》。两个《意见》明确提出,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外,其它一律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实行放宽经营对象、放宽经济领域、放宽经营范围,不限规模、不限速度、不限产品、不限行业、不限投资额的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在办证、用地、收费、纳税、资金、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营者,可持劳动部门的《再就业优待证》,第一年免收工商管理费,第二年减半收取;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进行信用担保;属高新技术产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享受政府贴息贷款。凡上缴税金达1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以2002年税收为基数,三年内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用于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新上、技改、扩建项目的贷款和贴息。仅以2003年为例,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营经济贷款贴息955万元,注入贷款担保资金达到6997万元,金融部门为民营经济融通资金8.4万元。建立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的非公有制企业家授予“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上缴税收达1000万元的非公有制企业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洛阳市高层次人才住宅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可以入住高层次人才住宅区。优惠政策的驱动,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关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归根结底就在于有些行政执法、待业管理部门思想不够端正,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为此,洛阳市从多方面着力构筑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的服务体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了行政综合服务大厅,集中政府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实行统一审批、统一办证、统一收费;推行服务承诺制度,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明示办事制度,限定办事时限,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接受全社会监督;制定“安静生产日”制度,每月125日,除安全和执法检查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准到企业进行检查、评比、收费和罚款。为转变政府部门作风,洛阳市从2002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万民评议”党政机关活动,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议,对服务意识较差的部门进行整改,对破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为减轻企业负担,近年来洛阳市还清理、取消各种审批收费项目800多项。
为解决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提出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即三分之一时间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抓工作落实,三分之一时间招商引资。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仅以市统战系统为例,2002年以来,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赴欧洲、台湾、深圳、上海、浙江、厦门、北京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资金20多亿元。
从两年多的实践和发展来看,这个发展思路符合洛阳实际,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洛阳这个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县区财力较为薄弱的条件下(洛阳市15个县(市)区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非公有制经济“怎样发展”、“谁来发展”、“钱从哪里来”几个关键问题,推动洛阳非公有制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成为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机制创新,焕发了生机,迅速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有效地改变了所有制结构,激发了经济活力。2002年以来,我市对1300多家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变集体性质为个人控股。同时,又对全市3万多家工业、商业、建筑业中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进行破产、重组、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部分。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对非公有制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划分连片发展,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改建扩建各类市场300多个,全市小城镇建设全部完成,并加强管理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市区繁华地带商业建设得到加强,涌现了一系列旺街旺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速加快。2002年至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由450亿元、586亿元到800亿元,实缴税金由14.8亿元、20.4亿元到30亿元,三年跨出三大步。四是招商引资力度大,效果明显,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2002年至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招商引资项目670个,引资额达140亿元。五是新上项目量多个大。2002年至2004年,全市新上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545个,总投资328.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6个,总投资233.3亿元。六是一批大型非公有制企业脱颖而出。2001年全市民营经济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2002年发展到7家,2003年发展到23家,2004年达到53家,其中超5亿元4家,超10亿元1家。
政策驱动、制度创新、环境优化,洛阳市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结实的大舞台,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40%以上。全市民营经济达到40多类,上千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办公机具生产、金刚砂生产、矿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摩托车生产为特色的支柱产业,洛阳北玻、花都牌办公机具等一些民营企业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享誉全国。可以预见,洛阳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出现千帆竞发、锐不可挡的喜人局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