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了7000多万名党员的意愿,寄托着13亿多中国人民的厚望,在北京金秋的十月,2200多名代表出席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七大代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其中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占有相当比例……
十七大代表的条件 一:能模范遵守和贯彻党章,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顾大局,立场坚定,明辨是非,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
三:能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敬业勤奋,在生产和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道德品质好,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四:能密切联系群众,受到群众拥护,有较强的议事能力,积极并如实反映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正确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忠实履行代表的职责。
十七大代表的构成 党的十七大代表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而且要同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要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有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党员。要有经济、科技、国防、政法、教育、宣传、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代表。要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名额。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要占一定比例。
具体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中,党员领导干部一般不超过70%,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一般不少于30%,其中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党员的比例相应有所提高;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所占的比例,一般应分别高于本地区党员总数中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所占的比例;要有适当数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
2003年,志愿者徐本禹来到贫困山区支教;2004年,他的事迹不胫而走,感动中国;2007年,党代表徐本禹带着思索,来到北京……徐本禹的青春之歌,跳动着当代青年责任和使命的音符。
“本禹,祝贺你当选十七大代表!”
今年6月,徐本禹还在非洲的津巴布韦支教,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兴奋、激动,之后却感觉沉甸甸:他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从2003年到2007年,支教的脚印,从贵州到非洲;近5年来,成长的历程,从学生到党代表……徐本禹的5年青春,也烙印着中国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80后”志愿者:相信奇迹
徐本禹是个“80后”。1999年上大学,2003年考上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当大家为他祝贺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放弃读研,去支教。
旁人眼中的惊人之举,却是他自然而然的选择。大三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对贵州山区贫困小学的报道,就利用暑假赶去实地调研。当时,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明净大眼睛,深深刺痛了这个大男孩的心,也埋下了志愿精神的种子。
当年8月,徐本禹来到贵州省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不通电、不通车,没有校舍、没有工资,7个同伴先后离开,徐本禹坚持了下来。
第二年2月,支教半年后,徐本禹回到学校给大家介绍情况,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孤独,很寂寞,曾经有两次在睡梦中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巾。但我不会放弃,也不会退缩,我会坚持到底,直到奇迹发生。”
“奇迹”真的发生了。由于网上一篇介绍他事迹的帖子,徐本禹和青年志愿者的情况为更多人所知,各地爱心人士将款物源源不断地捐往为民小学。2004年10月,为民小学的学生们告别了岩洞,搬进了新校舍。
大学生“名人”:爱心传递
2004年,徐本禹被评为年度人物,事迹流传开来。
2005年8月,徐本禹两年的支教生涯即将结束之前,接替他的4名新志愿者已经赶到了大石小学。但徐本禹仍有些担心:“这4名志愿者离开后,接力棒还能不能传递下去?支教者的力量有限,需要社会力量、需要制度的支持。”
对于徐本禹的担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处长侯宝森给了明确的答复:“用制度延续爱心。”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悄然启动,5年来,已经选派5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西部的500多个县的乡镇志愿服务。
更让徐本禹兴奋的是,2006年开始,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爱心的传递、制度的保证、政策的支持,在这个大时代里,徐本禹充满力量,不断前行。
今年3月,徐本禹去了津巴布韦,主要的工作是汉语培训。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志愿精神带到非洲,把中国青年的风采带向世界。
年轻党代表:勇担责任
2005年,徐本禹当选全国十大公益之星时,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那时,我就对自己说,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多为这个社会做点贡献,当上党代表、人民代表,再来这里。”
现在,徐本禹愿望成真。9月中旬回国后,为参加十七大做准备,成为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他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就“志愿服务”等征求网民意见,准备带上党代会。“反映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呼声,是我的责任。”徐本禹说。
贵州大方县沙厂乡仓上村民办小学代课老师杨忠让徐本禹感受颇深。去年,杨忠得了食管瘘,家境贫困,无钱治疗。尽管病重到在讲台上口吐鲜血,杨忠还是一边找“土郎中”打针吃药,一边坚持上课。这让徐本禹深受感动。今年1月,徐本禹在出国前把杨忠接到武汉治病。面临“清退”的杨忠在接受手术后马上回到学校,来不及休养就加紧给学生补课,连捐赠给他的3000元营养费,也被他隔三差五送给了困难学生……
徐本禹说:“我认为不应清退代课教师。一定要给优秀的代课教师尽量提供培训、提高和‘转正’机会。”徐本禹说这句话时,语气格外凝重,“改善贫困边远地区教育,师资是关键。”
“另外,现在农村小学、初中生上学不交费,但高中学费仍提前把一些农村孩子挡在大学校门之外,对他们公平吗?”徐本禹还关注着高中教育,他认为可以参照大学生资助的模式,由国家实行一些奖、助、补、减免的政策。
,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张桂梅代表一双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
“十七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是基层党员的代表,我要把基层百姓的心声反映上来。”张桂梅说。
张桂梅用生命追逐着她的梦想。记者看到,她的额头上、脑门上有一个个鼓起的包。她笑笑,淡定地回答说:“这是肿瘤转移鼓出的包。”记者愣住了,不相信地看着眼前这位齐耳短发、双眼炯炯有神、穿着牛仔裤的党代表。
今年50岁的张桂梅从小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1995年,她的丈夫突然被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张桂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没有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家没有了,我的天塌了。”张桂梅决定到深山中躲起来度过余生。她离开大理,来到华坪县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1997年4月的一天,她肚子疼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肚子里长了一个大肿瘤。她手拿医院的报告,徘徊在回学校的路上。没钱治病,举目无亲。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思来想去,决定不治了。她要用有限的生命,把孩子们带到毕业。
第二天,上课铃声一响,她准时站到了讲台上。她日日夜夜和孩子们在一起,辅导孩子们冲刺中考。孩子们问她:“老师,你为什么不笑?”她答道:“等你们考完了,我告诉你们我的秘密。”学生们毕业后,学校知道了她生病的事,送她到昆明医院做了手术。
出院后,她被派到新设的民族中学任语文教师。她拖着病体,每天只吃9毛钱的饭菜,哪个孩子缺用品,她给;哪个孩子交不起学费,她拿。肿瘤在她的体内再次发作。她忍着,把学生带到毕业。她的学生拿了全省语文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一个默默无闻的,来自山外的女教师,引起了山里人的关注。华坪县妇联专门为她发起了募捐;县政府出资送她进医院再次做了手术,并免费为她提供药品。
“面对深情厚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活着,尽最大努力为这些山里孩子们做事。我的生命是由这块土地上的父老挽回的,我要报答他们的恩德。”
张桂梅把县妇联1.6万元的捐款捐献给了学校,为学校架起电线。从此,孩子们不用再点着蜡烛上自习了。
2001年4月,华坪儿童之家孤儿院成立,张桂梅任负责人。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担负起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的重任。孤儿院一开张,就来了54名孤儿。到现在,孤儿院已先后收养了83名孤儿。这些孩子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16名孩子正在高中、中专或技校就读。
张桂梅把所有心血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在忙碌中,治疗着心灵的伤痛和肉体的病痛。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已经转移到肺部的肿瘤竟然消失了。
“是这块土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怕死,我唯一不踏实的,是欠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的情没有还。”她看着记者,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山里人把很多希望寄托在十七大上,希望党能出台更多适合山里孩子读书的好政策。”张桂梅说。
……治沙人王有德,20多年前,就开始了和沙漠的斗争。如今,人进沙退,过去的风沙地,变成了瓜果乡;如今,生产发展,治沙的苦差使,换来了“香饽饽”。治沙路,就是发展路。
灌木上紫红色的小花,丰盈而艳丽。王有德说:“大姑娘!这灌木叫花棒,花开得惹人。我们叫它大姑娘。”旁边,矮一些的灌木,开着一样颜色的花。王有德说:“这是羊柴,我们叫它小姑娘。”
在常年与黄沙较量的人眼中,一棵草,一朵花,都是英雄,是朋友。在这些植物眼里,王有德,这个治沙劳模、十七大代表,更是朋友,是英雄。
沙漠变成百果乡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西、北、东三面都是沙漠,而灵武市更是紧靠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毅然选择了后者。
1985年,30岁的王有德,来到了白芨滩林场。20多年来,白芨滩林场共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达36万亩。
“几年前,这里还是沙漠。”王有德指指前方。沙漠什么样?沙丘迭起,灰黄一片。起伏间,尽见黄沙掩埋的断垣残壁和坟丘。但现在,白杨遮天蔽日,灌木绿叶扶疏,花朵摇曳,瓜果飘香。
轻描淡写一句话,背后故事道不完。
王立钧,王有德的大儿子。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二年级那年,林场搞秋季植树大会战,一个多月没看到父亲。一天,他上山找到父亲,父亲正在和大家从卡车上卸树苗,卸完后,手持一把铁锹,在刚整过的地里点出浅浅的坑。王立钧跟在后面看点坑,父亲回过头来对他说:“快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去!”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干劲,王有德和同事们,建成了我国唯一的面积达4万亩的沙生植物采种基地,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
苦差使换来“香饽饽”
治沙人家的生活如何?林隙花丛,一座座二层小楼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林场职工的宿舍。楼上楼下,完全现代化设施,走进谁家,都是一片满意夸赞。
王有德还记得刚来林场担任副场长时,摊子小、基础差、底子薄,工人们一年中7个月无事可做,159名职工中有2/3要求调走。
走马上任的王有德经过6个月的调查了解,提出3项改革措施:精减后勤管理人员,将原来的28人减少到16人;取消一线职工工资级别,实行绩效工资;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
当年,全场共完成治沙造林5093亩,成活率达72%,创收达17万元;1990年,林场投资兴建一个年产1000万块红砖的机砖厂;1994年,林场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天保治沙公司;1998年,林场成立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治沙,也从简单的追求生存变成了追求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成为王有德的发展“主线”。王有德不仅治沙播绿,更兴场富民。从40万元到7140万元,白芨滩林场的固定资产增长惊人;从500万元到3亿多元,白芨滩林场的林木资源也跨越式发展。去年,林场职工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不是“干部”是“干家”
王有德自称不是“干部”,是“干家”——实干家。市里有事找他时,大家就会说,到工地找吧,准在那里。直到现在,王有德还坐着一把用了10多年的木椅子,始终不肯扔掉。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的荣誉,多得数不过来。但他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林场全体职工的。我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子?”
当选十七大代表,王有德很是激动。“这么高的荣誉给我,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防沙治沙的责任更大了。”
已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成绩的王有德并没有止步不前,目前,他正在和职工们制定林场下一步防沙治沙规划。他说,我要把我们的规划带到十七大上去,向代表们汇报,向党中央汇报。我们请党中央放心,战斗在防沙治沙前线的白芨滩林场人在沙漠的侵袭面前,不会退缩,只会勇往直前!
头顶是庄严的国徽、金色的天平/我站在法台边静静地倾听/为了那童年的梦想、亲人的期盼/为了那人民的尊严、民族的振兴/我愿做一颗小小的星星/镶嵌在祖国法律星空
-----宋鱼水
18年前,凝望鲜红党旗,她举起右手,宣读无悔的誓言;18年后,肩负殷殷嘱托,她庄严履职,“责任”二字沉甸甸。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年度法治人物……北京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的身份够重。但她还有一个更重的身份--党的十七大代表。
当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宋鱼水与神州上下一道激动不已。
见证法治变革,亲历司法改革。宋鱼水庆幸,搭上了法治跃进的时代快车,“没有法治的进步,哪有我实践的舞台?”
“法官背后,只能是洁白朴素的人生”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0年来,法治精神日益渗透进中国社会;10年来,法律工作者宋鱼水精心呵护着公平正义。
法律所以有力,在于公正。“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
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法治正在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宋鱼水清楚,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司法公正力沉千钧!
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法官背后,只能是洁白朴素的人生。”从进法院的第一天起,公正,引领她的职业生涯坚实渐进。
于是,十几年来,老家来人,朋友托请,同学涉案……宋鱼水执著恪守公正的底线:无一案因裁判不公被投诉举报,没收过当事人一件礼品,没办过一件人情案,未利用职务施加过任何不公正影响;于是,十几年来,审案1500余件,新案难案不断,连败诉方也诚心送上“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锦旗……在当事人眼中,“宋鱼水”三个字,意味着公正。
法律无情,但并非冷酷,法律有温度。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微笑面对,宋鱼水一改法官“黑脸包公”的威猛形象,如和煦春风,把法律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当事人。“只有感受到法律的确在保护自己,当事人才会信服法律的公正。”“阳光法官”宋鱼水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诠释法律、注解公正。
抬眼远眺,在宋鱼水努力追求公平正义的背后,还有一连串富有热度的法治之举纷至涌现:“农民工维权中心”、“少年法庭”、“残疾人权益保护中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国家赔偿……法律的阳光照耀着每个公民的心田。
“让公正之路洒满阳光。”宋鱼水说,在一个法治的时代,这是责任,也是追求。
“法官最重要的情结是带来法律的幸福”
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当“调解”越来越被赋予新的意义时,“调解”也日益显出了它在中国特定法治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去年一年,全国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民间纠纷400多万件,95%以上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医生最重要的情结是治病,而法官最重要的情结是给大家带来法律的幸福。”宋鱼水这样类比。
宋鱼水“偏爱”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坐标中,法官不能‘一判了之’,必须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与判决相同,调解一样指向法律的至上,一样选择对当事人的“疗治”。但从事法律工作多年的宋鱼水笃信不疑:“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效率高,社会效果好。”
的确如此。2006年,全国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解和撤诉率超过55%;而宋鱼水带领的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更是“战绩”骄人:2007年上半年,调撤率71%。
小法官,大社会。
“自己就是农村娃,百姓的苦和难,咱体会得到。”宋鱼水的“草根”出身,常提醒她“本之所在”。由此,面对农民工讨薪无门那无助的眼神,她心急如焚;由此,她“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不轻视困难群体,不轻视当事人的任何权利……
“她是公正的裁判者、法律的‘传道者’,更是社会矛盾的‘解压器’。”在宋鱼水身上,律师刘铭看到了多种社会角色的叠加,“这恐怕也是中国法官在特定法治进程中所特有的!”
“如果当事人走出法院大门时,他是信服法律的,法官再苦再累也值得。”宋鱼水觉得,能带给全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职业的幸福。
“法官宋鱼水,以水一般的款款深情和柔韧,孜孜追求着一条缜密的法律思维和深厚的人道关怀完美结合之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法治之路……”电影《真水无香》的结束语这样“定义”宋鱼水。
是的,就像一面镜子,宋鱼水以自己的角度折射着法治中国的炫目光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