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谨防单边主义文化交流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3 李明锐 总第035期 放大 缩小

近来,全世界似乎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各国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的语言、文学作品和民族文化予以密切的关注。一批批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纷纷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相声、少林功夫等,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当上了节目主持人;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和古典文学名著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不少国外汉学家已经领悟到了唐诗宋词的境界;法国“中国年”、俄罗斯“中国年”等纷纷开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不断“远销”国外。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从宏观上来讲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让文化更具侵染力。我国向大国方向迈进的步伐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上可见一斑。国家经济的发展足以使国人摆脱骨子里鸦片战争时期作为弱国受欺压的阴影,拿出点大国的气势与各经济大国平起平坐。但我们切不可将这种大国思想狭隘化,所谓大国思想狭隘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以大国自居,表面上摆出大国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来我国学习取经,实际上拿着自己仅有的那么点优势沾沾自喜,自己却裹足不前,待别人把自己的油水榨干后才发现人家已经跑到了自己的前面。就像我国古代率先拥有了四大发明,结果英国人用我们的罗盘针去航海,做起了海盗,开始了最早的原始资本积累;而八国联军则用我们的火药直接炸向慈禧家的“后园”。早些时候,又听闻日本人申请了我们的“六神丸”专利,居然还反过来警告我们不要侵权。从古至今,这一类的尴尬教训难道还少吗?

德国汉学家顾滨的言论最近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他在谈到我国现当代作家时说,张爱玲是个聪明人,因为她熟悉外语。言外之意是说她能欣赏到外国文学的原著,从中有所收获。想想不无道理,我国的文人接触熟知外语程度较弱,读译文又未必能领会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所以就汲取不到域外“土壤”里丰富的“矿物质”。只在本国作品的框架上循环往复是没有长远发展前途可言的,这结果就好像近亲结婚,总有可能留下严重的遗传病或产生畸形。

所以说,当我国的文化受到外国人普遍关注之时,也正是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之时。对此现象我们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应该同样密切关注外国文化发展动向,培养一批精通外语的“法学家”、“俄学家”等“外向型”人才,研究经典的外国原著作品和外国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获得双赢的效果,进而在丰富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达到促进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宏伟目标。反之,如果我们只对外“输出”文化,而很少“引进”,就会产生“单边主义文化交流”的现象,要知道它是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被别人学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学,你不学。所以说,无形“单边主义文化交流”的潜在威胁实在是大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单边主义经济、军事等协议的危害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世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从来都不仅仅是国门内的货色。世界各地的文化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

我们不避讳并向世界正确地解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原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但是我们努力向世界介绍的是我们的被意识形态指导的文化果实、文化特色、文化思路,而不是意识形态本身。加强我们的文化交流工作,必定会有助于赢得理解与敬意,有助于让世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与真实走向,抵制文化单边主义。同样,积极有效地吸收国外的一切好的文化,化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有助于消除西方人士对我们的偏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