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族
满族的迎亲队伍特别讲究规模,有的要组织上百人,一路上唢呐齐鸣、鼓钵震天。此时,新娘在家由长辈给她梳妆打扮,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还锁。满族婴儿刚出生时要由父母给挂吉祥锁,表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出嫁的女儿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捧上吉祥锁还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标志着女孩子新生活的开始。
迎亲队伍到了,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子由哥哥或叔叔背上花轿,并护送到男方家里。新娘下轿前,新郎拿来弓箭对着花轿上空连射3箭,意为驱赶路上带来的邪气,新娘下轿要脚踩红毡,象征一生一世走红运。
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前,要跨过火盆,寓意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再跨过一副马鞍,以示全家平平安安。进入洞房后将一把斧子置于被褥之下,新人坐在上面,“坐斧”预示坐享幸福。
婚礼的高潮是德高望重的族老在庭院为新人唱“阿察布密”(合婚歌),人们把酒和食物抛向空中祭告上天,祝愿新郎、新娘和和美美,祝愿整个家族兴旺延绵。
蒙古族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曾盛行抢婚习俗,男方家召集人马将对方家的女儿抢来和自己儿子成亲,如果没有抢成功,两家会结下冤仇。公元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才普遍实行聘婚制。
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必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方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方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族的婚俗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隆重。新娘到了男家,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额吉(妈妈)给新娘梳头。
婚宴通常摆设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上“求名问庚”是不可少的:新郎要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要出些影射乳名的词语,让新郎猜答或相互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问庚犹如一场智力竞赛,尽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回 族
回族婚俗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由于饮食习惯等差异,历史上回族严格实行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子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解放后,回族摒弃了那些封建的婚俗限制,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婚嫁习俗依然被沿袭。女家如有媒人来提亲,父母一般不表态,待到回族的节庆日,男女双方在父母带领下互相见面,如果相中,在下一个节庆日女方才收下媒人带来的茯苓茶等礼物。订婚这天,女方家把男方家送来的茯苓茶分成若干小块分送亲友,并给未来女婿回送由姑娘亲手缝制的衣帽鞋袜等礼物。
结婚吉日由阿訇挑选,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双方家长要分别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经赎罪。举办婚礼的清晨,阿訇在男家跪诵《古兰经》,然后陪同新郎和媒人带上核桃等礼物,到新娘家迎亲。婚礼大都在女家或清真寺举行,先由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念《尼卡哈》经,为新婚夫妇祈祷。仪式结束后,要给围观的人们撒核桃、红枣等喜果。
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草原和嫩江流域,曾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直到今天,在锡伯族重大节庆、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依然要用弓箭结缘,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姑娘若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互表爱慕。
锡伯族婚俗最大的特点是追求火暴、热烈,男方家首先要在新郎的长辈中选择与女方父母年龄相仿、有一定声望、善于辞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为“奥父”、“奥母”(迎亲老人),做娶亲队伍的全权代表,负责协调解决迎亲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此外还要挑选6名“打丁巴”的小伙子和几名年轻姑娘,组成迎亲队伍。
婚礼内容主要有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男方家举行成婚大典。出嫁仪式称“阿吉协仁”(小宴日),是在女方家举办的以宴客为主的礼仪活动,通常在阿吉协仁的前一天,男方家就要把婚礼所需的肉、米、菜、烟、酒等一应礼送到女方家。第二天,女方家大宴,四方宾客前来庆贺出嫁之喜,新郎在岳父的指导下,给长辈、亲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晚上,举行“打丁巴”(歌舞)将喜庆推向高潮。
第二天男方家举行成婚大典,为保证大婚进行,娶亲的队伍视路途远近,或清晨或提前出发。载歌载舞的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将新娘扶下车,在正房门前,新郎新娘面北叩首参拜天地。然后,新郎跨入门内,隔门栏男女对跪,用“哈达”将切成片的羊尾巴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头之誓”。成婚当日男方要大宴宾客,晚上还要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
赫哲族
赫哲人的迎亲方式有两种:一是新郎披红戴紫,骑高头大马在太阳升起时出发,由数十名青年男女陪伴,一路吹吹打打去迎亲。二是北方民族独有的彩船、雪橇迎亲:春、夏、秋走水路,用彩船;冬天则用雪橇。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摆酒席款待,新郎向岳父岳母叩头后,新娘便将单辫改梳成双辫,穿上红袄红裤,头蒙红布,由她的母亲和亲友带上陪嫁礼品送亲到男方家。
新娘到了男方家,由女宾搀扶下车或雪橇,先与新郎拜天地,再拜祖宗三代,然后由一位长者手持三根捆在一起的芦苇对新娘训话,内容是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好好劳动、不要偷懒等等。训话完毕,新郎吃猪头,表示男人领头。新娘吃猪尾巴,表示跟随丈夫过和睦日子。
鄂伦春族
曾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在广袤的大小兴安岭中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把结婚看做是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决不可违背传统的规矩。
如男方父母看中了某家的姑娘,便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女方的父母一般不轻易答应婚事,因女方父母要征求女儿及近亲的意见,同时还要了解男方家的情况。媒人连续去两三次,待女方家长表示同意,媒人要给女方父母磕头感谢。
认亲仪式在求婚成功后举行,未来的女婿由母亲、媒人等陪同,带上白酒、野猪肉等礼品到女方家。酒席间女婿要给女方家所有长辈敬酒磕头,表示对同意订婚的感激和对老人的尊敬。
结婚之日,新郎和新娘要穿精心缝制的狍皮衣着,新郎戴富有民族特色的狍头皮帽,新娘的发辫卷至头顶,象征已婚。新房用对出花纹的狍腿皮褥铺床,将绣着云纹的狍皮被摆在床铺一头。床铺的里侧摆放着用桦树皮精制的箱子和针线盒。新人拜天地结束后酒宴开始,新人要向所有来宾中的长辈磕头敬酒,受拜者在向新人祝福的同时,要赠送礼品。
酒至数巡,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地放歌起舞,气氛异常热烈。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用一个碗吃“考老太”(黏粥),并用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征永远亲密,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从游牧、狩猎、捕鱼发展至今的东北各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丰富而独特的婚俗文化,从各民族的婚俗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看到了虔诚,看到了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有滋有味、实实在在的生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