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吃在东北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奉 国 总第035期 放大 缩小

吃是生活的基础,是生活的核心,吃得科学、文明、健康、合理是人们的普遍追求,人们把吃到正宗、独特、原汁原味的东西视为一种文化享受和精神满足。东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受自然环境和自给自足的游牧、狩猎、农耕经济影响,加之各民族宗教信仰、风情习俗不同,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风格不一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今天,在全国各个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到挂有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招牌的饭店、酒馆,他们的厨艺是否都原装正统不得而知,但正宗东北少数民族美食在用料、技艺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虽从形态、做法上可以效仿,却很难做出东北的原汁原味。比如说在寻常百姓餐桌上司空见惯的白菜,到了朝鲜族人那里会变成独特的美味:辣白菜。深秋来临,朝鲜族家家户户都要腌辣白菜,但做辣白菜的菜必须是东北本地的散棵白菜,长江流域水份多、纤维少的白菜无论如何是做不出鲜族风味的。

 腌制味道鲜美的辣白菜并非易事,着实要下一番功夫:一是挑选大小适中的白菜,洗后装缸用1:10盐水浸泡三天后取出洗净控干。二是以辣椒、大蒜、生姜为主要调料,按50公斤白菜计算,调料比例为辣椒粉0.5公斤,大蒜泥1公斤,姜适量,白梨、苹果、青罗卜丝各0.5公斤,再放入适量的味精、虾仁。三是将调料均匀地一层一层抹进白菜帮里,入缸压上石头,放置到阴凉地方腌半月后即可食用。

在东北,许多汉族人家也效仿腌制,但总腌不出独特的朝鲜族风味。向他们请教,朝鲜族人说:“是你们腌制时忽略了某些环节或哪个程序没做到位,我们朝鲜族做菜讲究‘少柴一根、味差十分’,一点也忽略不得。”

正是朝鲜族人对传统技法一丝不苟的继承,才让今天的朝鲜冷面、打糕、沙锅狗肉等富于民族特色的美食誉满天下。

东北少数民族的美食,大多与他们的历史与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是靠捕鱼为生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食鱼方式,如烤“塔拉哈”(赫哲语:烤鱼),在东北的一些饭店也经营所谓的赫哲烤鱼,一般都是去掉鱼的鳞、内脏,劈成两半架在炭火上烤,待两面烤到浅黄色时加盐、味精等佐料。其实,这种烤法并未得赫哲烤鱼要领。

赫哲人烤“塔拉哈”,是原始烹调的再现。在河中捕到鱼的赫哲人燃起一堆火,砍来一寸左右粗、一米多长的松木棍,将一端削尖,从鱼嘴插进,将鱼穿至木棍中间,再将棍的粗端放在火上烧,使棍内的松香味和热气直冲鱼体内,待棍的粗端烧光,鱼已从里到外差不多熟了,这时再握着细端,在已烧成炭火的火堆上边烤边涂野猪油边加佐料,集油、松、鱼香为一体的赫哲烤“塔拉哈”外焦里嫩,风味极为独特。

赫哲族还有一种独特的食鱼方式:杀生鱼。取四五斤重的冻大马哈鱼(鲑鱼)半解冻后贴脊背片下两侧的鱼肉,在鱼皮上把肉切片剔下放入盆里腌以白醋,然后将带有鱼鳞的鱼皮架在火上烤至鳞片炸裂散发出香味儿,抖掉鱼鳞,切丝拌入盆里,加盐、葱花、香菜和辣椒油等佐料拌匀,此时的鱼肉质地洁白,诱人食欲。冻鱼片儿入口即化,又鲜又凉,丝毫没有鱼腥味儿,绝对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酒菜!

再如蒙古族的传统美食“手扒肉”。曾游牧于草海长天的蒙古民族,主要的肉食方法就是将肥羊捉住,就地斩头剥皮去内脏后卸成若干块,不加任何调味品放入铁锅中煮,待水滚肉熟取出,置于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割下大块大块的肉,蘸上佐料,入口鲜香柔嫩、不腻不膻、味道好极了。

这看似极为简单的做法,若不得要领,煮出来的肉就会膻腥僵硬,食如嚼柴。北京有一家酒店的厨师,曾专程来呼伦贝尔草原向牧民学习“手扒肉”的做法,他了解到羊肉不能放置时间过长,更不能是冷冻肉;肉块大小无所谓,但必须薄厚均匀;煮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等等。归来后如法炮制,但肉出锅后却是膻味儿十足,很不受顾客喜欢。他情急之下又跑回草原,发现自己的烹饪方法与牧民们并无差异,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突然想到是不是水的问题?便带回两瓶草原的井水,找人化验才知,草原上的水含碱量远远高于北京的自来水,而碱恰恰有解膻去腥、溶解油腻的作用,于是他在煮肉的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才达到了纯正的草原风味。

东北虽不是回族的主要集聚地,但回族的清真美食却给东北人带来馨香和口福。回族是禁食猪、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肉的民族,牛羊肉在他们的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烤全羊、涮羊肉、扒牛肉、全羊汤等都是富于民族特色的拿手好菜。但在东北,最受欢迎的是回族的面食,首属应是回族的灌汤包,正宗的清真灌汤包用料相当考究,面必须兑入适量的面筋,才能擀出薄如纸张的包子皮,馅必须是一年左右的小羊或小牛的胸口肉,灌的汤必须是用文火慢炖的鸡汤等,刚出锅的灌汤包光鲜亮洁、皮薄如纸、馅嫩含汤、佐汁香浓……

再有就是回族的油香,油香的做法类似汉族炸油条、油饼,但它的风味又绝不同于油条、油饼。油香除了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外,辅料还要有红糖、鸡蛋、蜂蜜、香豆粉、薄荷叶粉等。制作时先将醒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油入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炸制过程中油温太高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的说法。出锅的油香外皮香甜酥脆,内瓤筋柔可口。

凡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孩子过满月、百日、结婚等要炸油香庆贺。逢尔德节、古尔邦节、招待宾客以及纪念亡人时,回族人家也要炸油香,以示尊祖继俗。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炸好后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以此加强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居住着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由于长时间的地域封闭,这些民族风味独特的美食很少被外人所知。直到近几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发展,他们的民族美食才渐渐出现在东北各城市的餐桌上。如被鄂伦春人称为“达拉嘎兰”的烧肉,这里所说的烧不是我们常见的用锅“红烧”或“干烧”,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黄泥将夹有佐料的肉包裹起来,放在火堆里名副其实地烧。以前,鄂伦春人“烧”的都是狍子、鹿、犴、野猪肉等,现在因为禁猎,开始“烧”牛、羊、兔、鱼肉,将一个湿乎乎的裹肉泥团扔进熊熊的火中,直烧到红如砖色,稍凉敲开,即时浓香四溢,烧肉光鲜柔嫩,诱人食欲。

如果来到鄂温克人聚集的敖鲁古雅地区,千万不要忘了尝一尝他们的烤驯鹿肉,在天宽地阔的大草原上,大家围坐在白桦木篝火旁,手里拿着削尖的细木棍,把切成片的驯鹿肉串在木棍的顶端放在火上烤,待肉烤到冒油,蘸上鄂温克人用野葱汁、野胡椒粉等制作的佐料,吃起来外焦内嫩,别有风味。

东北历史上由于山深林密、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使得民族饮食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极高的地方特色,在各民族饮食习惯的表象差异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差异和文化差异,让人从那风味、形态、色彩不同的美食中,品味、思考、探索东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渊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