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杂志: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列美国总进口的第二位,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均列第一,这实际上已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是获得共识的。然而,在我国出口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国际关注不容忽视。继2006年7月美国FDA及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通报我国出口水产品药残问题之后,11月又接连发生"多宝鱼"、"孔雀石绿"事件。接连不断的产品质量事件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声誉受到影响。
由于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加上国内质量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使得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向国际市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尽管这些问题产品在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出口中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却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相关产品出口。以广东对美出口水产品为例。由于产品质量屡遭质疑以及技术壁垒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国出口水产品5976吨,价值1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6.6%和79.2%,平均出口价格为2008美元/吨,下降11.6%。美国对我国水产品的附加进口控制措施要求更加繁琐,严格的出口检测使我国出口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甚至面临丧失出口市场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产品频频出现"质量质疑"的同时,与中国争夺市场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却在出口产品质量上悄悄下功夫,如印度、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的商品正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规范企业出口行为、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日韩制造也曾危机四伏
国际先驱导报:客观地说,日本产品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口碑。无论是家用电器,或者精密机械,还是汽车。但是在日本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的初始阶段,美国消费者对于日本汽车的评价却不是“物美价廉”,而是“物差所以价廉”。
1960年,日本汽车对美出口不过1000台,但到了1970年和1980年,对美出口量分别达到23.3万台和182万台。随着对美出口基数的增加,日本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由于相关报道的增多,美国人开始怀疑日本汽车价廉所以没有好货。面临日本汽车剧烈竞争的美国汽车行业,也开始借机诋毁日本汽车的质量,主张对日本汽车进行严格检测。
代表美国汽车行业的美国汽车工会还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限制。在当时国会召集的听证会上,充斥着对日本汽车及其质量的不信任声音和不满情绪。
韩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大致也有类似经历。同样以汽车为例,1986年,现代汽车以近5000美元一辆的低价敲开美国市场大门。但随着质量问题的很快暴露,现代车的销量很快一路走低,并成为美国人的笑柄。1998年,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戴维•莱特曼在他的节目中说:“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现代车。”
“中国制造”:变挑战为机遇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的超市、零售店、餐馆,越来越多地包含在全球名牌产品之中时,外国人的眼光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早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货,大多是超市大筐里的便宜货。而现在,人们用看待美国货、日本货的同样眼光来衡量中国货。
现在,中国的出口产品品种有上万种,在如此大量的出口产品当中,每一笔合同都是进口商和出口商经过在规格、质量等各个方面的认真讨论,达成共识的条件下实现的。应该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进口商的要求和进口国关于质量的规定,而且都经过法定的检验。中国出口产品整体上是被进口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个别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中国制造”必须狠练“内功”,提高质量,舍此别无他途。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麻烦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遇,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高标准,国际上的消费者享受着高质量的“中国制造”,我们又何惧任何媒体的炒作!
双管齐下破解“中国制造”危机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制造”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不佳,国内监管也不够严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则将普通的质量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应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
对于中国近来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美国媒体也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就引用相关专家的话说,中国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会让一部分坏的出口产品损害国家声誉”。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
在质量问题上,如果发现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媒体则应客观报道,不能仅凭一面之辞,就夸大其事,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政界人士更不应借题发挥,对个别孤立现象大肆渲染,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