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后奥运的北京经济前瞻

liaowangzhisheng 2010-12-10 18:11:03 总第039期 放大 缩小

北京有全国做后盾

目前,国际上一些舆论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降论”,主观地推断和认为目前中国特别是北京保持了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10%是“奥运效应”,在此之后,中国和北京经济增长必然会下降,或者出现其他问题。 “‘后奥运’时期中国和北京经济不会下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非常肯定地说。

北京在筹办奥运会的7年时间里用于奥运会相关投资为2800亿元,直接用于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1340亿元。

但北京市统计局的分析表明,举办奥运会将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的拉动,这些意味着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

 2006年,北京的全部经济总量达到7720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要分析奥运后北京经济发展情况,首先要搞清北京经济增长的机制。从1995年开始,北京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服务业比例不断增加的趋势。1995年,在北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首次突破50%的比例;2006年,服务业达到70%的比例,服务业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北京服务业的增长机制主要来自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得到的需求拉动,不完全是由北京自身的经济所带来的机会。在北京的全部服务业中,80%的份额是生产型服务业,20%是由于城市的原因带来的生活性服务业,而在生产型服务业中,那些面对全国工业化总需求所支持的金融、保险、通讯、邮政、信息传输等领域的比例更高。

2006年北京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9.4%。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若干新兴领域,北京占据的份额更高:金融保险业占全国的比例达到39%,通讯邮电业收入达到82%,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收入达到44%,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达到46%,专利使用特许费达到49%,咨询费达到36%,电影和影像达到68%。

从支出角度看,北京通讯邮电业占全国的比例高达70%,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收入达到55%,广告宣传达到30%,电影和影像达到72%。这些比例从结构角度进一步说明,北京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保险业、通讯邮电业、建筑劳务领域、计算机和信息业、咨询以及电影和影像业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么高的服务贸易比例,最终供给和需求并不是都发生在北京,北京的经济总量中,有37%是中央企业提供的,在服务业中有46%是中央企业提供的。这说明北京的服务业增长机制主要得益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给予的需求拉动,其次才是北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后城市自身的生活型服务业的支持。

“北京与全国的关系是‘水涨船高’、是1500万人与13亿人的关系。”胡鞍钢补充说,“中国经济潮水不断上涨,北京就会继续上涨。”

服务贸易潜力巨大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很可能像韩国一样,借助奥运东风迈入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快车道。

鉴于服务贸易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贸易结构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已经把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增速在20%。这为北京未来利用服务业优势地位,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巨大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北京服务贸易总额102亿美元;2006年达到374.7亿美元。北京服务贸易总额在全国的份额越来越高,北京以全国4%左右的经济总量,支持了全国19%左右的服务贸易总水平。

北京下一步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可以从跨境服务、入境服务、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个方面看出端倪。

跨境服务的角度主要指外包,目前北京最有潜力的是软件业。2005年,北京的软件出口占全国总水平的37.3%,2006年占33.7%。尽管还没有完全确信在其他产业领域北京都有重要的外包机会,但在软件领域北京有着很好的外包机会或者增长趋势。

从入境消费方面来看,旅游业极其重要。北京明年将举办奥运会,在今明两年,乃至奥运会后一段时间都将有着重要的机会,因此从入境消费方面看,北京有着充分的发展前景。

从商业存在的角度看,这是通过企业在境内设置经营实体而提供的入境服务。北京的外资从1993年到2003年,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基本在20亿美元左右,50%或者50%以上的外资集中在制造业。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已达到45.5亿美元,且70%的外资集中在服务业。今年以来,更加保持了这样的趋势。

专家分析,外资大幅度增加和服务业外资高比例的存在,为服务贸易的第三种形式即商业存在的提供方式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所以从第三种形式及商业存在角度看,北京的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方面还会大幅度提高。

从自然人流动的角度判断。北京的国际都市地位在不断加强,由此支持自然人流动方面提供的过境服务机会将进一步增加。

除此以外,北京还在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发掘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市“两会”上提出后奥运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体育、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向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后奥运时期北京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奥运特色的产业,其中体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说,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契机,北京鼓励外资投资体育产业,同时加快培育体育品牌企业集团和大型体育赛事。

2007年北京市财政将分别投入5亿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种子资金。其中体育产业是首次获得财政支持。

加快区域协作步伐

北京正在利用奥运契机,解决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

“京津冀”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的经济增长第三极,但受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京津冀协作阻碍重重,资源整合进展缓慢,活力没有得到很好释放。而北京奥运会的承办为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注入活力。

随着筹办奥运会的工作进程,困扰京津冀地区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2007年3月,北京首钢正式启动河北曹妃甸新址的建设工程,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首钢搬迁将把环渤海地区钢铁、化工产业布局引上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2007年,北京与河北部分县市达成一致,由北京财政对河北农民发放补贴,以补偿其为维持北京的水源、空气等生态需求而承担的损失,这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困扰该地区多年的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掣肘局面。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6年,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得到加强。同时指出,今年北京将继续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与协调。创新思路与机制,推动京津冀都市圈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简单的道理被王岐山市长多次强调:“我们不是一直在抱怨北京环境资源压力大,而又控制不住人口规模吗?如果北京周边省市地区都能快速发展起来,大家不用入京也能获得同等资源,我们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负责人介绍,北京将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区域间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重点产业链的生产合作;鼓励发展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的优势互补,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这些,都将为北京在奥运会之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机制和产业活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