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树碑立传以泽后生
刘月生将军常说,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能够有今天,全都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夫妇俩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不甘心赋闲在家。1987年,王世昌回乡参加抗战爆发50周年纪念活动。在家乡,她看到被日本鬼子烧毁的母校常庄村小学,在建国几十年后依然未能恢复,孩子们仍在破旧不堪的庙里上课,看到曾经为抗战牺牲的40多位烈士及被日寇杀害的200多名乡亲连个纪念的标志都没有,不禁潸然泪下。回京以后就同老伴商量,想着为抗战烈士和死难乡亲立块碑,还想要为孩子们办点事建座希望学校。在老伴刘月生的赞同和支持下,王世昌联系了不少在各地工作的同乡、战友募集资金,首先在村头为抗日烈士和死难乡亲建起了纪念碑,并请原晋察冀军区老首长萧克上将为纪念碑题了碑名。当王世昌发现碑上少了两位烈士的名字后,便自费跑了6个省、市、县,全程6000多公里,终于找到相关证人出具证明,为二位烈士补办了烈士证书,使二位英烈的名字刻到了石碑上。2006年11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期间,刘月生亲赴湖南茶陵县老家,出资2万元人民币,为在农民革命时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三位烈士立碑建亭。他不顾90岁高龄,与当地政府领导人一起勘察选址,研究修建方案。现已按期建成,还成为茶陵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引资捐款建学校以育后代英才
两位老人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他们常说,我们一辈子干革命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好日子嘛。他们从乡村中、从大山里走上革命道路,现又回到了乡村中、大山里。他们走来的时候,为革命为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们回去的时候,为家乡为人民幸福费尽心思、义无反顾,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实实在在的爱、惠泽生养他们的土地,回报爱戴他们的乡亲。
为圆心中的梦,为了家乡的孩子,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面貌,上世纪80年代末,王世昌在老伴刘月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为筹集建校经费四处奔波忙碌。经人介绍,找到三位爱国港商捐资74.5万元,其中何梁何利基金会的继承人梁洁华捐资7万美元(合58万元人民币)。1995年,王世昌用这笔捐款在家乡常庄村建起了第一所希望学校。为感谢捐资人,学校被命名为“梁洁华希望学校”,还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了校牌。这是当时在全县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典范学校,曾得到河北省、保定市教委的高度评价。王世昌把另外两位港商捐助的16.5万元,捐给了另外两个村子各建了一所初小。1997年,王世昌又用梁洁华女士第二笔捐款50万元,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试验室。2000年以后,梁洁华女士又捐助60万元,王世昌便筹划建设高中部。她跑县城、进省城,取得各方支持,经过夫妇俩共同努力,高中新校舍于2003年春天圆满竣工。至此,一座拥有190多间教室,教学功能齐全、生活设施完善,可容纳初、高中部1500多名学生的梁洁华希望中学屹立在顺平县大地上。让山里的孩子不出村就能上高中、考大学,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条件,是两位老人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2006年第一届高中4个毕业班有70%的学生考上了大学;2007年第二届164名高中毕业生有89%考上了大学。
去年刚刚考上天津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本科生周华同学说,如果没有梁洁华希望中学,别说上大学,说不定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我一定倍加珍惜,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回报梁洁华女士和刘爷爷、王奶奶。
为自己的乡亲做事虽苦犹甜
由于资金有限,王世昌搞希望工程经历了四个工期,耗时十余年。她开始想到的是恢复被日本鬼子烧掉的那座小学校,后来中央要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她又决定将小学改变成初中;但她觉得要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得让孩子们上高中。于是她又求助捐资人梁洁华女士,并多次往返于省、市教委,终于获得批准,并使该县提前二年普及高中。
为了确保捐助的全部经费用到学校的建设上,王世昌给施工队立下规矩:谁也不许给回扣,谁也不许公款请吃请喝,每一笔开支都经她严格把关。为节省开支,她亲自联系厂家订货,亲自押运,吃住在亲戚家里,不但不花公家一分钱,而且还自掏腰包给工人们买水、买饭、改善伙食,连工地上的水泥袋、包装盒等都收集起来卖废品入账,将废弃砖头用来铺路。建校初期,王世昌往返学校都是到玉泉营汽车站挤长途公交车,单程200多公里。那段时间,王世昌白天一直坚守在工地上,与工人吃同样的饭菜,中午就在工地上找把长凳躺一会儿。几年下来,她身体累病了,人累瘦了,体重少了30多斤。刘月生心疼老伴,每次都亲自到汽车站去接她。一次因公交车坏在路上,刘月生在车站一等几个小时。朋友们都劝王世昌不要“傻干”了,她却说,我没有感到苦,因为我是在为自己的乡亲们,为家乡的孩子们办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对得起捐资人呀!捐资人梁洁华女士看了学校以后也很受感动,对建校规模和质量表示非常满意,她没有想到,这个她只捐助了200多万元的希望工程,居然成为在内地影响最大的一个公益项目。陪同梁洁华女士到学校的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校长参观后感慨地说,花这点钱建成这么好的学校真是奇迹!现在这所梁洁华希望中学,在当地已很有名气,是全县最好的完全中学,也是省、市的规范化学校。现任校长王浩说,两位老人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重要的是受用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还把捐资人梁洁华女士的父亲梁銶琚先生“得志当为天下雨,立身要有古人风”的座右铭作为校训,勉励学生学成后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
18年间,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先后引进港资和筹款近300万元修建希望学校。而他们从向河北顺平县教育局基金会捐出第一笔现金6000元开始,先后为各自家乡的5所希望学校捐款、建立奖励基金,常年增订报刊,以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捐助西北贫困地区母亲修建水窖等,累计达20多万元。对于靠国家薪金生活的两位退休老人来说,这已经是倾其所有,实属不易了。前年当他们从报上得知大兴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学校因欠房租面临停课时,当即通过报社请来该校校长到家中,一次就拿出3万元给学校付房租。为了让乡亲们和学校师生尽快了解中央精神,每当有新精神出台,两位老人总要购买一批相关的读本送到村里和学校,经常一买就是几百本。看到垃圾桶里扔掉的馒头可惜,王世昌总会拾起来晒干带给村里农民喂猪。
这段时间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刘月生将军更是年迈体衰 ,接连两次病重住进解放军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就在前不久,他还拖着病重的身躯去了一趟湖南茶陵老家。他是“还愿”去的,去实现他多年的一个愿望。这次抱病前往,就一个目的,为参加三位烈士纪念碑亭的落成仪式,和出席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80周年大会。他是作为茶陵县25位开国将领唯一到会的红军老战士,因为其他的绝大部分已经不在世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应当给现在的人们讲讲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为家乡人民尽快奔小康出谋划策、加油打气。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又被紧急送进了医院,人们说他是累病的。他却总是说,“对于我们而言,无论为国、为民作了多少贡献,无论过去多么艰难、多么曲折,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这都算不了什么。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
刘月生将军是经历过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共和国高级将领,战争年代曾经4次负伤,历经磨难,至今身上还留下敌人的弹片。他说,我没有想到能活到今天,那时候不知哪天倒在哪座山头上,就算为革命尽到了自己的一点责任。他虽然享受军级领导干部的待遇,但走近这位老人,你会发现,他家现在住的仍然是60年代建造的二层砖瓦房,身上穿的是洗得泛白的旧军装。两位老人对家乡、对青少年和儿童很慷慨、很大方,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而对自己却非常舍不得,买菜都买论堆的那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生活俭朴得如同都市的普通百姓。前些日子王世昌老人花5元钱在地摊上买了一双过冬的布鞋,她穿在脚上还高兴地对人说“值”。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