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 “汉语纯洁性”是伪命题
世界上的各类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拿汉语来说,谁也无法想象用几千年前先辈留下的古文如何描述今天的生活。
汉语里的外来词
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外来词叫“可口可乐”,它是美国饮料 Coca-Cola 的中文名字。有意思的是,这个中文名字的发音与英文 Coca-Cola 极为相近,而中文意思却是“可口美味,饮而生乐”。正是这种音与意地完美结合,成功地帮助可口可乐在中国打开了市场。汉语吸收外来词并非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而是自古就有,人们对外来语进行改造,使其逐步成为中华民族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各个民族绝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上的,各民族间总是处于彼此接触和相互交流之中。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突出地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外来词现象。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不管口语也好,书面语也好,它总是在各种交流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汇,并加以改造,使其适应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就拿英语来说,它既吸收了拉丁语的一些词汇,同时也吸收了法语的一些词汇,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长期相处之中,伴随着文化交流,汉语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历史上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来文化有中亚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和近代欧美、日本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都给汉语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外来词。不过汉语外来词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融入中国语言中的,这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据有关史料记载,张骞曾到达西域地区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张骞通西域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开辟了中国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他不仅把中国的丝绸、布帛等物品带到了这些地方,而且从西域各国带回了一些蔬菜和水果,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的使节和商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彼此建立了友好交往。当这些新的物品从西域传进中国时,人们便面临着一个汉语翻译问题,也就是如何给这些新事物定名。最初,汉语也像其他语言一样,采用了直接翻译的方法,即用一些与此物原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进行对译,于是出现了目宿、莆陶、流离、虎魄、狮子、橐驼、批把等词语。这种直接音译法,固然反映了这些事物本来的名称,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因为汉字本身既表音又表意,如果单取其音,弃其意不顾,不容易被大众接受。于是人们在汉字上动了脑筋,利用汉字偏旁部首表示事物种类的特点,把它们写成了苜蓿、葡萄、琉璃、琥珀、狮子、骆驼、琵琶等。这样,从这些字的偏旁中,便可清楚地判断它们的属性。这种方法也被后来汉语吸收外来词时所采用,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翻译。这些元素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于是用这种音意结合的造字方法,轻松地解决了对元素类别和属性的认识。属于金属类的,就写成金字旁;属于气体类的,就写成气字头;属于矿石类的,就写成石字旁。于是,这些外来词便很顺利地转化成了汉语词汇。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它自汉朝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经的传入和翻译,更是给汉语输入了大量外来词,而且汉语自身也由此创造出了不少新词语。一些本是佛教中的用语,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比如:世界、平等、绝对、实际、知识、现实、悲观、结果、刹那、觉悟、超脱、方便、信心、境界、智慧、圆满等。汉语中也有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佛教,例如:清规戒律、四大皆空、光明正大、生老病死、大慈大悲、心领神会、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功德无量、水中捞月、大千世界、超凡脱俗、慈悲为怀、弃暗投明、六根清净、皆大欢喜等。另外,还有一些来自佛教的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汉语从佛教吸收外来词还有些是直接音译,如:佛、劫波、浮屠、菩萨、袈裟、夜叉、罗汉、涅槃等;也有的采用音、意结合,如:辟支佛道、须陀恒道、阿鼻地狱等。
19世纪以来,欧美、日本文化进入中国,汉语随之出现了大量外来词,其中以来自英语和日语为主。开始时,人们往往采用音译法,如:德律风(电话)、士担(邮票)、开麦拉(照相机)、盘尼西林(青霉素)、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地(总统)、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巴力门(国会)等。这种音译外来词有的十分冗长拗口,使人费解难记,于是被意译或从被日语借用的一些汉字所代替。除此之外,还有用“民主”代替“德谟克拉西”,用“科学”代替了“赛因斯”,用“保险”代替了“燕梳”,用“维生素”代替了“维他命”,用“激光”代替了“莱塞”,用“连衣裙”代替了“布拉吉”等。当然也有一些音译词一直被保留下来,如:沙发、咖啡、扑克、幽默、三明治、麦克风、逻辑等。
另外,人们还对一些音译词加以改造,在原音译词的后面加一个指示事物类别的名词,也就是指明了事物的属性,形成了音译加意译的造字方法,如:啤(beer)酒、坦克(tank)车、巧克力(chocolate)糖、沙丁(sardine)鱼、卡(card)片、高尔夫(golf)球、桑拿(sauna)浴、芭蕾(ballet)舞、吉普(jeep)车、香槟(champagne)酒、雪茄(cigar)烟等。现代汉语不仅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也从日语中吸收了很多词语。其中,有一些古汉语中的词,被现代日语用来翻译欧美语言中的词汇,之后又被现代汉语借用回来,如:文化、博士、法律、经济、环境等;另外,日本人用汉字造了一些新词,用来翻译西方书籍,这些词也被汉语借用回来,如:马铃薯、消防、美术、入场券、法人、瓦斯、混凝土、方针、政策等。
近年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人们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进行各种交流中,更是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像 Bye-bye,Goodbye, OK,Cool 等词,在汉语中大量出现。这些词不仅在城市知识阶层,就是在农村也不感到陌生。另外,近年来人们在吸收外来词时,也努力追求像“可口可乐”那样把音与意巧妙结合的方式,因此出现了百事可乐(Pepsi-Cola)、雪碧(Sprite)、香波(shampoo)、麦当劳(McDonald’s)等词语。还有一些外文词加汉字或外文缩略词也直接进入了汉语之中,如:B超、T恤、AA制家庭、IP卡、MP3、卡拉 OK、WTO、DVD、NBA 等。
在汉语音译的外来词中,有些用方言音译的外来词也逐渐被其他地方所接受,例如:“的士”是 Taxi 的粤语音译,现在北京人也在使用。“的士”不仅成为汉语中的一个词,而且由此又产生了一些新词语,如:坐出租车叫“打的”,出租车司机叫“的哥”,为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快餐叫“的士快餐”,优秀出租车司机叫“的士明星”。另外还有一个字:“吧”,它是由bar翻译而来,多被译做“酒吧”,可近年来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吧”,像“玻璃吧”、“玩具吧”、“氧吧”、“布吧”、“陶吧”、“书吧”、“网吧”等。总之,人们愿意把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叫做“吧”。
外来词是词汇中非常活跃的分子,它们伴着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变化。中国人在赋予了外来词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在中国文化融合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nextpage$
佛教用语、英语的带入让汉语迎来融合高峰
数据显示,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迅速增长离不开外来词的持续借入。在汉语发展史上,借入外来词存在三次相对集中的高峰期。延续逾千年的汉唐时期,西域通商和佛教传入为汉语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吸收借入外来词的高峰。西域通商为汉语借入了大量的新奇词汇,如狮子、石榴、苜蓿、骆驼、苹果、菠菜等。而佛教传入则给汉语带来源自古印度梵语(雅语)和巴利语(俗语)及古中亚语言的佛教用语。
明末清初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思想、科学、知识随现代工业商品涌入中国,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词语被吸收借入汉语体系。清末到五四前后短短一百多年,汉语吸收借入外来词的速度、数量以及范围远远的超过第一次高峰。改革开放后,伴随外来商品、事物、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涌入,来自各种语言的外来词大量出现,与前几次高峰相比,这次外来词被引进汉语体系的步伐大大加快,并在借入方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直接使用原文的现象,即将外语(多数是英语)原词直接带入汉语,直接参与流通,例如:CPU、DJ、DNA、VCD等等。
反之,汉语也贡献5%到20%的英文词汇
目前汉语与外来语发生关系在引进方面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音译,如幽默(humor);二是意译,如显微镜(microscope);三是直接拿来,如GDP、WTO;四是混合式,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组成整体,如X光,B超。至于对英语的输出,汉语作为外来词汇基本是直接音译,孔夫子(Confucious)、功夫(kung fu)、麻将(mahjong)、豆腐(tofu)等自不必说。欧洲人做过精细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在汉语与外来语的交互中,较多引发争议的当属越来越多的音译词以及英文缩略词的产生。起初大多数词语都是意译,若找不到准确传达意思的对应词,只能先用音译再慢慢尝试意译,很少有人知道小提琴是先译成“梵雅铃”,电话先译成“德律风”,激光先译成“镭射”。再到后期,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是呈指数级上升,意译效率远远落后于民众使用需求,大量科技术语难以用意思翻译,“拿来主义”(音译或直接用缩写)就成为外来语使用大趋势。
英语80%外来词 越不“纯净”越有强大的生命力
汉语发展史清楚说明,越不纯洁的语言越具有强大生命力。然而,语言在文化交流的同时毕竟承担着对内凝聚社会、提升发展水平,对外展示尊严及影响力的任务,如何对待母语和外语,开放与保守之间如何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权衡选择。
英、日等主要语种的“杂交”程度普遍较高
翻开当今“霸权”语言英语的历史,其发展就是不断吸纳外族语的历史。在日尔曼人入侵不列颠之前,古英语就已经从拉丁语吸收了许多词语;公元10 世纪末以后,法语开始影响英语,到13、14世纪,法语词就像潮水般涌入英语;后来随着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拉丁文为基础创造的科技术语大量进入英语。因此,英语虽然属于日尔曼语族,但现代英语中日尔曼语族的成分仅占全部词汇量的1/5,来自法语和拉丁语等外来语的词汇却占到3/5。目前的英语中,80%的词汇为外来词,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和魂洋才”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文化方针,外来语已成为现代日本一大特色。二战后,面对滚滚而来的英语词汇,用片假名拼读相似的单词发音,无疑相对简便,这阶段日语外来语使用量大幅度增加。日语一般词汇按中型偏大辞典估计,大约在22至25万条,以此基数统计,1983年《日本语になった外国语辞典》所收外来语占上述语词总数的14.60%至16.59%,且逐年飞速上升。据90年代初对百货店服饰、化妆品广告用语的调查,除助词外,含有外来语的词语(词例)占40%。2003年,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外来语。
法国语言观相对保守,国民
外语水平落后非洲国家
法国执行单语政策,政府介入语言发展痕迹极为明显。1992年该国在宪法条文里增列法语为法国“国语”;1994年通过《关于法语的使用法》(又称杜邦法),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违反规定者,自然人罚款五千法郎,法人2.5万法郎。2004年,法国文化部还发出禁令,政府各部、官方文件、出版物或网站都不得使用“E-mail”一词。但事实上,“E-mail”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对于政府捍卫法语纯洁的举动,民众并不买账。
法国语言政策奉行“干预主义”的矛盾在于,为捍卫其母语影响力,一方面需结合其他法语地区在国际上推广法语,另一面又想方设法围堵英—美语的进犯。有数据显示,法国法语里英语的借用词占其总词的0.5%,这个比例在加拿大的法语里则为7%。自我设限又寻求对外开放,绝无可能两全其美,后果只能是法国人国际沟通能力的削弱。据调查,有50%的法国人(年满15岁者)不懂任何外语,该国国民外语能力甚至落后非洲国家(通常是三语国家:母语、阿拉伯语和一种欧洲语言)。
英汉夹杂难免 “拿来主义”成大趋势
英文缩略词符合信息社会从新、从简的使用心理
英文缩略词的形成(俗称字母词),客观上大量外文无法完全按照“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成中文,主观上,卡拉OK、AA制、IC卡、PC等代表新事物、新概念、新信息的字母词融入生活,追求新潮的心理支配下,对字母词的熟练运用往往成为时髦、洋气的象征。另外信息化社会里,构形简捷、含义丰富的字母词语还能满足信息载体尽可能经济的从简考虑。
在互联网时代,英文缩写甚至英文单词已经深入国人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文缩写字母在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适度使用英文缩写能够极大丰富生活内涵和时尚用语,避免汉语重音多词多义引起的在日常生活沟通中的误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急需相应的生活用语变得简化,灵活的中英搭配词组易于上口和记忆。而当这些词组所指的用品淡出我们的生活后,另一种新品的出现,尤其是舶来品,稍微改头换面的词汇就应运而生。再次,添加字母极大扩展了文字和数字的内涵,摆脱现有数字概念的局限。如果强行推广将NBA说成“在美利坚合众国进行的职业性的用手玩弄直径为45厘米皮面球体的运动的系列对抗性体育运动”,知名品牌的味道也将完全变味。
当英文字母所串成的口头语已经融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没有必要去硬性将二者割裂开来,毕竟音节减少是世界任何语言的发展趋势。为何全世界都在说NBA?
语言简化只是为了简明便捷易懂地传递信息,没必要一定强调哪国语言就比人家略胜一筹的优势。尤其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只要说出自己和对方明白的意思就好,何必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
目前有些外文缩写自创滥用的现象确实值得规范,因为这些缩写,导致很多人只知道大概意思而无法了解准确含义,甚至产生误解或压根摸不着头脑。但诸如NBA、WTO这些已经被国际化认可或约定俗成的词语缩写,我们如不接受,还以生涩难懂为托词,那真该反思自身素质问题了。与其责怪他人拿NBA为难自己,不如加快步伐紧跟潮流,毕竟多掌握一种语言也是自己的一份能力和本事。
标点、数字逐步融入汉语体系,字母为什么不?
汉语书写体系的发展也是逐步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在古代,汉语书写全部由汉字来完成,从汉朝开始才有圈和点的句读。在近代,标点符号从外国引进并掺入了原有的圈、点符号。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采用由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列举出的12种标点符号正式成为汉语书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标点符号情形相似的还有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大约在13世纪到14世纪传入中国,但在当时没有得到推广运用。20世纪初,随着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引进,阿拉伯数字才开始慢慢使用,现在已成为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字母词语的出现无疑是汉字书写体系又一重大变革。规范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早在1978年就把“阿Q”、“三K党”和“X射线”等字母词语收入词典。如今许多词典的附录中都收录有字母词语,汉语书写系统已经从单一的汉字走向了汉字、字母、数字的多元化格局。
外来语正以每年1000个词汇的速度进入汉语词汇,趋势不可阻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9年2月19日发布数据警告说,在过去约90年间,已经有200多种语言消失;而全世界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世界上诸多语言,就像是不同的生物种类,且语言的演变犹如生物进化,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于汉语而言,人们开始用一些英文单词,首先认定的是这些单词有表达优势,那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英文单词像流行的文字游戏,扩充了汉语的表现力和丰富性。以单词“fans”为例,一开始人们用fans表示某类事物或明星的狂热爱好支持者,后来出现了一个新词“粉丝儿”,这既是fans的音译,又是对这些狂热爱好者的形象描述,这些原因使得“粉丝儿”迅速流行。同样,汉语豆腐融入英语也经历了豆腐—Beancurd—tofu的转变。这都说明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去粗存精、优胜劣汰的过程,自我净化作用不可低估。
现实生活中,对http、WTO、CD、DVD、KTV、IT、DNA等缩略词去作注释已然没有必要。《现代汉语词典》2006年增补本共收录了182个以英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绝大部分为英文缩略词,而像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考试)、GB(国家标准)等由汉语拼音改造的缩略语则充分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创新能力。目前外来语正以每年1000个词汇的速度进入汉语词汇,汉英夹杂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史上,仅仅是刚刚出现的现象而已。语词收集人黄集伟曾指出:“从禽流感到猪流感,到墨西哥流感再到最后的H1N1,我们对语词的选择有一个自动矫正选优的过程。对尚未定型的新词进行建议是可以的,而对于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硬性规定是逆潮流而动的。”
要想保护汉语禁止不如提倡
要保护汉语的规范纯洁,首先就要知道它的规范和纯洁在哪儿。其实这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命题。汉语的纯洁和规范来源于它的包容和同化。所以,人们不用担心使用了缩写的字母或者单词,就能让汉语失去它的原汁原味。
其实,静观这几年来的汉语发展,倒是可以看出,由于汉语和外语的天然糅合,从而有更多的新词,开拓了汉语的境界。比如“粉丝”一词,起先来源于英语的“fans”,随着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使得英语原先的词被遗忘了,反而是中式的表达越来越有广阔的天地了。某某明星的“粉丝”,微博上关注了还是“粉丝”,报纸上在说“粉丝”,电视上还在说“粉丝”,网络上更是离不开“粉丝”。试想,简单的一纸禁令,能够让|“粉丝”消失掉,让汉语显得更规范和纯洁吗?
不管是以汉语为母语,还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或者还有更多杂交的语言,语言的纯洁和规范只有一点,那就是便于交流,失去了这一点,语言也就无任何意义可言了。虽然,汉语是需要保持一些独有的东西,但这并不妨碍说它的同时再夹杂一些舶来品。如果真要和规范纯洁等较劲的话,那么汉语就得回归繁体,就得之乎者也,但这又给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没有了群众基础的汉语,还会让人引以为豪吗?恐怕难啊。
我们可以提倡汉语出版物,少些字母缩写、含混不清的词,但是没有必要搞到非要“禁止”不可。如果禁止汉语“交配、交流”的话,保持规范纯洁之身,那么等于是给语言“闭关锁国”了。把自己装在语言的天朝大国里,自娱自乐,对汉语还是弊大于利。
保护汉语,使其保持规范性和纯洁性,这是有必要的。语言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来说,总是在变,但是其作为交流的工作性质永远不会变。可以提倡公众在交流的时候少说些“怪话”,少写“火星文”,它怎么方便交流就让它怎么言说和书写去吧。这才是最大地保持了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一场虚构的战斗
“保卫汉语”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04年,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王蒙发表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演讲,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母语已经面临危机。记得当时,“保卫汉语”旋即成为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应者甚众。
一言以蔽之,汉语之所以“危机”,在于网络时代网络用语的解构和英语过热的冲击。
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存在,网络热词不断横空出世。“正龙拍虎”、“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七十码”、“躲猫猫”、“范跑跑”、“给力”……颠覆传统语言结构的网络词汇以个性化的特征从网络向现实延伸,直接渗入大众的生活。但必须要理清的是: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只是一种表象,蕴涵着或悲凉、或无奈、或乏力、或愤怒的形形色色且复杂的大众情感,寄予的是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网络词汇的价值在于表达而非解构——创作或者使用网络词汇,不代表对于母语及其文化规则的抛弃。这本是两码事,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另一方面,虽然时下英语教育的确存在过热现象,但这是整个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推动使然,与汉语“危机”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外语教育得到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是因为外语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需求”,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假如汉语存在亦有“社会需求”,那么汉语同样也会过热,反过来我们似乎就该提倡“保卫英语”了。
母语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魂,将汉语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理所应当。但文化也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而发展,汉语概莫能外。而以网络热词为载体出现的语言使用形式,其实不是颠覆而是“丰富”。从传统的“有力”到彰显时代特征的“给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内涵与表现的延展。
由是观之,所谓“保卫汉语”不过是一场虚构的战斗罢了。硝烟散尽之后,或许我们就会发现,最该拯救的不是汉语不是国学,而是我们自己。
原本是个伪命题
客观地说,在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普通公众日常生活中接触与使用外语早已不可避免。就好比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文化会产生相互影响一样,外语的使用场合日益增多,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压缩汉语的使用空间,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现实中,“中洋配”成为国人对于自身姓名的选择;一些商品为了显示自身的尊贵与个性,以全洋文的面貌示人;各种不中不洋的另类语言成为见惯不怪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书报文摘,更是大有流行之势。外语对于汉语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版署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的确可能有利于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然而,语言这东西,不仅有它的自然生态和规律,更有着自己的生命,只要公众认可、接受,新词语的涌现和普及其实就有它的道理。
所谓纯净的汉语,其实本就是个伪命题,汉语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外来文化的滋养,外来词更是如今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要保持纯净,恐怕得退回到甲骨文时代,才算纯粹。更何况,语言的使用其实更多还是来自约定俗成,只要说的与听的、写的与看的双方之间都能接受,两情相悦的话,也是人家的自由和权利。
事实上,教育环节中的外语重于国语,汉语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远不如外语文化,恐怕才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靠行政命令禁用缩略词来维护汉语的纯洁,更是没有“治本”。
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H.L. Mencken称:“一个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个血漏不止的病人,最需要的是不停接受外来语的新鲜血液。什么时候这些门关上了,这语言就开始死亡了。”包容力强,善于对外进行信息交换是语言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即使DNA、GDP、NBA等等有一天在出版物中被抹去,拥有共同文化心理的民众仍然会“用嘴投票”,只有使用者才有真正的决定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