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地购物团赴港购买日用品影响香港社会

jujiaogangaotai 2011-03-12 20:40:38 文/石宴瑜 钟紫薇 编辑/燕云 总第123期 放大 缩小

 

不同于过去的奢侈品消费,现在的内地购物团连纸巾、洗发水这样的日用品都要去香港买。这场由汇率和通胀引发的扫货潮里,从上水到整个香港的商业形态,也密锣紧鼓地发生着变化。

快要到早上9点了,石湖墟一家药店的伙计,37岁的刘景浩,把货架搬到店门前,像往常一样,他把洗发水和卷纸摆上去。

再过两个小时,刘景浩就能看见购物团的大巴驶过,他能轻易地认出她们——购物团里绝大部分是女性——就像更多的深圳南下的扫货客们一样,她们带着行李箱、拖车,口袋里往往都能扯出一两张购物清单。

1月22日上午11时左右,舟车劳顿的内地购物团到达上水,他们的目标,就是货架上排开的日用品。“以前,在上水,这样的人(带着小拖车和蛇皮袋)是北上消费的香港本地人。现在,都是下来买东西的内地人。”刘景浩对记者说。

在他的视线里,居住了六年的上水,以及其供职的药店,变化一直在持续。街坊还是那些街坊,但市场里的水果开始论斤卖(在香港一般按磅),摆在各种药店门口的货架,被花花绿绿的日用品装饰。

这种变化并不被动。像这个购物团由上水广场组织,而这个新界北区唯一一间大型综合购物商城,离刘景浩的店铺不到一公里,其间也像后者那样发生着变化,譬如,商场到处能看到银联卡打折的广告牌,“为了吸引购物团,上水广场至少为每个团友补贴100多元,包括餐券和给旅行社的油费补贴。”上水广场公关传讯经理戴慧娴向记者指点迷津。

按照传统的经验,内地人到香港逛街,首选旺角、尖沙咀和铜锣湾等旺区,爱的是金饰、药油、名牌手袋、妆护品、金表,或者便宜的电子产品。如今,在上水、将军澳等香港以前的偏远地区,开始迎来更多的内地客,而在更多瞄准内地扫货团的香港商店里,连消毒药水和厕纸等生活用品都成为了抢手货。甚至在沙头角,扫货者的增加,使这个已经没落的商业地标重获生机。

这一现象背后,是国内CPI居高不下,物价飞涨,通胀预期严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全年CPI数据是3.3%,但在去年11月曾超过5%。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中预测,今年全年CPI将达到3.7%左右。暴雪、冰冻和春节,导致今年第一季度的通胀形势很不乐观,为此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历史新高,并已连续两次加息。货币政策滞后,精明的消费者只能自找出路。

扫货团驾到

上水广场位于港铁上水站对面,是离深圳最近的一站,从罗湖和落马洲站过来只要5分钟车程。对于只想来扫货的内地人来说,将行程集中在上水是节省时间和体力的选择。

从2011年1月开始,上水广场倡议商家将开门时间提早到早上9点,而香港购物商场向来是上午10点甚至11点才开门迎客,“没理由有生意不做吧?”戴慧娴笑着说。

因为多次看到有客人在商场门口排队等候,香港商家面对来势汹涌的内地客流作了调整。商场内部店铺的装修也根据内地客人口味转变,譬如增加了珠宝铺,还有意将其集中在一块儿—因为内地客人喜欢比价。

上水广场是开放个人自由行后的显著受惠方,其开发商新鸿基地产代理租务部高级推广经理刘文豪说,从2007年开始,上水广场内地旅客所占比例不断攀升,由以往的三成增加到今年接近四成,如果适逢黄金周,更是达到一半以上,商场调查显示,约95%的内地客来自深圳。

一到上水广场,广州购物团王先生和太太就直奔三楼香港著名超市万宁。超市里大支沐浴露和洗发水就堆在靠近商场过道的门口,两大瓶多芬沐浴液才59.9港币,比广州同类产品便宜了一半。团友黄阿姨各种牌子拎了三组六大瓶,“光洗发水冲凉液就买了260多港币!”$nextpage$

奶粉架上总有空落落的位置,挤迫的店里,店员不时推着堆得高高的补货车高嚷着:“唔该借下!(麻烦让开!)”

王先生和太太最后抢到8罐奶粉,大概是儿子两个多月的口粮,每罐160元港币,价格是次要的,“感觉质量比内地有保证。”

尿片也是夫妻档团友抢购的对象,有人扫了一箱花王中码,有人扫了一箱绿色大码帮宝适,还有人买205港币两包的黄色中码帮宝适,而同样的黄帮,在广州百佳超市标价为每包109元人民币。

“有经验的,尤其是深圳的扫货者知道,香港的卷纸比内地要便宜10%以上,而在香港的药店买纸巾的话,更加便宜。”药店伙计刘景浩对内地扫货团做了解读。

这种精打细算、一天来回的内地客每天涌现在上水这样的边界市镇,乃至沙田、九龙塘等香港偏北地区的商业中心。他们很多是深圳“一签多行”政策下的过境者,而自去年12月15日开始,内地放宽深圳非永久居民赴港签证限制,港媒估计,这支大军将可能增加到400万人。

价格始终是影响人们北上南下的首要因素。刘景浩说,除了奶粉以外,他的老板从来没有想过对内地客要扫荡的货物加价。“内地客还是分几种的。上水不像铜锣湾那些地方,没有大卖场,来这里买东西的内地客,绝对不是那种不问价就扫货的豪客。”

影响香港社会

根据香港《明报》2010年12月的调查,已经有居民抱怨,在香港买不到奶粉。刘景浩时不时会接到朋友的“投诉”:“他们总会托我要货。罗湖桥对面那些也要,罗湖桥这边的也要。不过内地人更不计较价钱,店里加价几十块钱,他们还是觉得没问题。”

1月上旬,记者到元朗购买某牌子奶粉,走了不下20家药妆店都被告知缺货。在一些商店,店铺明确要“搭配销售”,特定奶粉必须与其他商品一起购买,否则不做生意。

为了给小孩子买生活品,刘景浩也得像内地客一样,到不同的店铺里搜罗。他说,即使在前年,他在新界地区活动,无论是上水、粉岭、大埔等地方喝茶逛商场,都没感觉到拥挤,但现在这些地方开始有了点旺角的味道。“到处都要排队,有时还得抢,抢来的东西兴许还升了价。”他得意地说。

就像其他香港人那样,刘景浩曾经喜欢去日本商品专卖店,给他的女儿买点婴儿用品。但现在,刘看到,“无孔不入”的内地扫货者,把离他最近的一家日本商品店的货架也清空了。他曾经为了一个造型别致的奶嘴到店里寻找,“这个月我去了三次,都说没有货。”

刘景浩并没有埋怨。他所在的药店,现在看起来就像香港的一些缩小的大型折扣场那样红火。写着“正货”的标语,大堆的客人,开放的货架,时不时被拿起又放下、被打乱的货物。

内地客的痕迹远不止这里,美容院也在上水不同的地方不断开张,因为女士们往往还要做一次美容才去过关回内地。菜市场外有些摊贩,就像深圳的同行们那样,三轮车推着蔬菜,上面架起红笔写的“××元一斤”的木板,有些菜贩子还特地把进口水果摆到显眼的位置:因为它们的价格往往比内地便宜一半以上。

过年期间,香港的零售业业绩一片大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连续16月增长,而内地扫货团被认为是其中的最大动力。譬如,作为扫货必选店之一的卓悦,新年及圣诞节期间的同店销售比去年上升了10%-20%,而奢侈品零售业雇员的花红金额,更高达两三个月的薪金。

就连深港边界中英街,“游客”也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这个曾经在1980年代拥有300多家商铺,近十几年陷入萧条的边界地区,仿佛又回到了昨日的盛景。“以前与市内超市的价差在一两成左右,而最近价差达到了三成,有些达到四成。”一个老字号的经理这样形容中英街复兴的原因。

在上水,无论是现代化商场或者古旧街市,铺位的租金在一路提升。上水的地产中介说,“上水商铺的租价是香港升势最强劲的地区之一。”在上水广场,呎租大概是100到300港元不等,比邻近的市镇粉岭要高出将近40%。有地产商已经开始在附近抢地,针对内地客人兴建新的商业大厦。

刘景浩在几年前也想过在上水尝试做生意,但已错过了机会,只能暂时观望:“两三年前的铺价还不算贵,一呎一万有商量。现在?好的地方都接近两万了。”刘的老板也是租铺经营,“幸好他的租期比较长。现在,哪个铺不在说加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