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总第124期锋言锋语

fengyanfengyu 2011-03-12 20:46:59 总第124期 放大 缩小

从现实的高速公路现状来看,依旧离民生很远,甚至沦为某些利益集团设站生财的工具。密集的收费站、还贷完之后继续收费,这些都深深地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刺痛了社会公平的神经。

—— 《收费公路改革应还原公共属性》

亲情是靠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来调整的,无法想像用法律工具介入亲情和家庭伦理的后果。用法律工具来对付亲情、家庭伦理等道德问题,立法为何要在亲情、家庭伦理道德中间横插一杠?用法律工具惩罚亲情和家庭伦理,情何以堪?

—— 王捷《法律不应在家庭亲情中插一杠》

现代社会的宗教与科学,并非是敌对的,因为两者侧重不同,共同为人类文明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科学格格不入的,不是宗教,而是迷信。与科学为敌,始终要失败的——只是愚昧可以蒙蔽人的感知,以至于主观上不识别、不承认失败……

—— 一叶《那可不是虔诚》

香港连续的几起恶导游事件,板子最终都落到了处于利益链条末端的个体身上。导游为什么逼着购物,业界协会是否放任了,和商界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团费怎么就能那么低,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更不要说来自官方态度坚决的查办和纠正。

——莫敢《香港导游与内地客打架的一些想法》

世上总有那么多本书,升华生命的意义,但就有这么本小破书,在讲生命如何无聊,并且把无聊写得生动,让人感知。意义是暂时的,无聊似乎才充斥着生命的全部。所以,愧疚,罪恶感终将烟消云撒,最重要的还是及时行乐。

——文殊唯心《生命短暂 及时行乐》

还有个小品不记得名字了,只记得内容是女儿为骗母亲同意结婚,租间房子说成男友买的,还找来男友的爹当托儿。亲友们为达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漫天谎言,互相欺骗。女方母亲像王母娘娘,青年人像儿子,男方的爹为了抱孙子,自己像个孙子一样。

——爱德《“春晚”观感》

有时候,我很佩服与外国人结婚的人。爱情到了文化深处,不是一句话love可以探测到底深,犹如月到中秋,人家说狼人,你想的是良人。我想象那一定是孤身一人,要穿越冰冷的大西洋,坐的不是泰坦尼克,而是一只小舢板。

——英伦在线《春节,你离中国有多远?》

想想看,当防盗墙外面的穷人正奔波在温饱线上时,你怎么能够心安理得地在墙内享受满汉全席?只有当每一个穷人都有通过自身努力变成富人的机会,这个社会才堪称健康;只有当每一个穷人都拥有这样的梦想时,富人才会有安全感。

——何仁勇《先富起来的人群哪里去找安全感?》

中国大部分婚姻能够维持的现状,是孩子的骨血之亲和抚养责任,在辛辛苦苦的维系着么?如果一日自己的婚姻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孩子的维系有必要么?说到底,能够维持下去婚姻的,不是爱情的恒久,真的不是。而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安然接受。

——天笛《婚姻联想》

新闻监督其实不是独立的,是受制于本地的行政领导甚或有时候是受制于本地的大小贪官的领导的。这样,实际上的本地监督就成为事实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此情形之下,新闻媒体彰显一下新闻监督的本色,就只好拿异地的事情说事。

——祝振强《让异地监督来的更猛烈些吧》

这段故事展示了一种古典爱情的珍贵,而这种东西,或许只有在年轻时才可能发生。那时候,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但会被一首诗震撼,也会被窗外的星空深深吸引,同样被一个遥远的人和他的一封信牢牢牵扯住。这些,都是最美好最高贵的感情,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

——容安《如此独特》

很多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穿着到说话口气神情举止都在向商人看齐;中国商人们的常在削尖脑袋模仿官员;而中国官员们除了在领导面前的时候倒又常非常散淡不拘小节很像知识分子。都乱了。

——郭宇宽《教授该开宝马车么? 》

这么多媒体、意见领袖和网友,大家都动员起来了,这么多天没有一例从乞讨儿童中找到拐卖儿童的成功案例。如果接下来十天半个月还是没有,会不会让人们就此丧失信心和热情,像一场运动一样一个高潮就过去了,不再关注这些儿童,那就是一场巨大的浪费。

——《从乞讨儿童中打拐找错方向》

事前不尊重民意,决策不透明,缺乏细致的分析论证。一些基层干部常感慨,老百姓要求越来越高。其实,有时候,政府部门抓的事情、干的工程,并没有和老百姓的需求对上弦。所谓“民心工程”,没广泛调研,未真正反映民意,自然不会受欢迎。

——鲁平《谨防“民心工程”砸了民心》

微,小也;博,多也。汇集个体公民信手而来的力量,此乃公民“微力量”,小而有力,易而有量。在公民手中,围观即参与,转发即表态,求证见真相,140个字的表达,如今变得异常有力。

——《微博打拐见证公民巨大的“微力量”》

令人欣慰的是,《天赐》并未进行大肆的宣扬,却默默地在上百部片子中脱颖而出,在科隆电影节获奖,并得到国外媒体很高的评价,影片的自然和丰富内涵,都让人对中国的电影文化刮目相看,也在事实上提升了世人对中国的良好认识。

——张国庆《 “天赐”的国家形象》

如果把某个政府组织比喻成一个“木桶”,而显然“最牛公务员”就是那块短板——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个“最牛公务员”不仅带坏了一个单位的风气,还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创。

——陈一舟《“最牛公务员”是如何造就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