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又见疑似“量身定做”的招聘事件:某地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由于设置的条件“精细”得雷人,在网上被疑为“特供”某领导亲属。尽管是疑似,但是,“萝卜招聘”的说法走红网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为萝卜挖一个坑,让其他的萝卜没门,这实在是个很智慧、很形象的比喻。
言为心声,戏谑之词缘于人们心里累积的丛丛阴影——从前不久真相大白的福建屏南“招聘门”事件,到近日长春外国语学校的一场“差生”被保送的考试,类似“内定招聘”、“人情保送”的做法,似已成为一种侵蚀社会公信力的“溃疡”,不断挑战社会底线,不断撕裂社会公平,也不断锥刺舆论神经。
主导“萝卜招聘”的逻辑,并不复杂:以钱或权的影响力渗透到所谓“条件”、“程序”中大搞“明招暗定”,任由公开竞争蜕变为暗箱操作,甚至“拼爹”游戏。
也许正因为此,猫腻招聘的屡屡上演让人体味到的是求职就业中“背景”的滋味与分量,及社会公平之梯被抽掉的无奈!
人民日报有项问卷调查披露,“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是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报告直言,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事实上,近年来,“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的概念频频撞眼,让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艰难。
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社会出现阶层分化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差异”之后,因为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差异”被进一步淤积、固化。一个“和而不同”的现代社会,公民无论处于何种阶层,应该都可以通过正常的创业、招考等方式实现身份和经济地位的变化。流动越活跃、通道越畅通,社会才越有活力,也越有向心力。
但是,如果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经济背景,不仅让其自身的优越地位持续保持,而且扰乱公平的社会流通,让身份、经济优势实现代际传递,那么,这事实上就是以一种角色优势的“世袭”划大了强化社会差距、激化社会矛盾的裂隙。
也就是说,如果全凭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而非个人能力来决定人生的走向,那么,社会弱势群体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被边缘化、被进一步“弱势化”,最终被甩到“社会马拉松”的后位,直至掉队、出局。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有了可供选择的流动通道,建立起公信力强的流动机制,弱者才会消弭弱势心理,无力者才有力,所有的人都有筑梦的空间、希望的明天。在这样期冀之下,公众怎能不对“萝卜招聘”零容忍?
审视“量身定做”的“萝卜招聘”,还让我们看到权力剥夺公平、牟取利益的“惯性”: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才不忌惮程序正义。权力失范而酿成权力“给力”,只会滋生助长权力尊崇的社会思维。这,恐怕也是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