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家国民生:从群众发展要求中获取动力

tebiebaodao 2011-04-02 15:24:53 (文/张宗堂 王希 编辑/萧虞) 总第127期 放大 缩小

 

两会已闭幕,回望会内会外关注的重点、讨论的热点,应验了舆论在会前的预测——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无论是代表委员的会上热议,还是网民、群众的会外讨论,“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全民共享”这些近年来被大家熟知的词汇,以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引起共鸣,赢得广泛共识。

时下,一个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总量的国度,因其13亿人口的巨大分母,使得总量和人均之间存在着强烈反差。中国人均GGDP虽接近4000美元,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教训警示,这一“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特殊阶段,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容易激化,人民群众对推动发展、维护权利的要求日益强烈。

时下,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社会迈进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正经历由“生存到发展”的转型,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多元多样。从“有饭吃”到“吃得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有工作”到“有幸福有尊严”……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加快社会建设,让公共资源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时下,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向0.5靠近,越过了国际警戒线。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如何把蛋糕分好、让群众吃好,国人关心,世人关注。同时,广大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渐涨,不容忽视。

时下,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信息社会的建设加快,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渴望日益普遍。一些利益群体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表达愿望。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崭新诉求,既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大考。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回应。近年来,以顺应民意为出发点,政府逐年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效果初步显现。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舆论称为“最给力的民生报告”。报告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满足群众新要求,要求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对科学发展的追求。回顾过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靠的是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行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更加需要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变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充分挖掘国内的需求潜力,让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要坚决落实GDP增长“降下来”的总体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满足群众新要求,要求我们瞄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上下工夫,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要加快补上社会建设这块“短板”,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敢于和善于把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突破口”,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惧。

群众既是抽象的“整体概念”,又是一个个具体的“利益个体之和”。满足群众新要求,就是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真心倾听群众呼声,准确了解群众诉求,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化作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2011年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十二五”宏伟蓝图在“顺应民意、关注民生”中起笔。形势不断变化,宗旨始终不变——“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