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是中国版图上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较晚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从解决交通瓶颈和生态保护入手,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呢?记者最近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深深感到,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十年,将是西部各省、区“以大资源谋划大产业、以大项目实施大战略”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大气魄抢抓大机遇”大显身手和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
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南接广西。黔东南历史悠久,全州国土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2.41万人,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81.6%。黔东南的旅游资源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都有极大的优势。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人口分别占全国苗族总人口和侗族总人口的33%和50%,50户以上木质结构集中连片的民族村寨4200多个,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 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异彩纷,古朴典雅的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处处令人心醉神迷。黔东南被国际旅游年会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和“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有20%,而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2.87%。全州10公里以上大小河流有2900多条,尤以北部的舞阳河与云台山、中部的雷公山与清水江、南部的月亮山与都柳江“三江三山”最为典型。黔东南州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5.5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负氧离子含量最低每平方立米2800—3500个,是“天然大空调”、“天然大氧吧”,享有“绿色之州”、“生态之州”和“长寿之州”的美誉。
在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成为黔东南长期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两江一河”流域就形成了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遗迹,如镇远、隆里、剑河柳基古城、三门塘宗祠、黎平翘街等至今仍保存完好。有声名远播的陈园园墓,有王阳明、林则徐留下诗文的飞云崖,有郭沫若母亲故居旧州古镇及黎平会议会址、红七军军部旧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遗迹。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是黔东南州最大的特色。
在贵州,能完整体现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只有黔东南,黔东南是贵州省森林植被最好、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最浓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随着一批公路、铁路及机场的建成,黔东南州必将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是发展最快、没有风险、最可持续的产业;同时旅游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强、创意性强的工作。黔东南旅游要充分彰显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这个核心竞争力优势,必须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以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实施“423151”工程,即:科学布局“四区两带”,建设三大核心景区,完善一个服务中心,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创新一个管理体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全面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重头戏,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搞好黔东南的经济建设提高黔东南州的知名度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作为一个有魄力,做事干练,思想超前的领导干部,范钟声上任伊始就对黔东南州的旅游风景名胜开发作了全面部署和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且成立了由蔡成华先生作为负责人的黔东南州旅游行业旅游招商工作委员会,旨在通过旅游行业宣传,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黔东南州旅游经济建设,带动全州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展现出了旅游招商工作的极大优势,旗下已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企业家的加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