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绝的“瘦肉精”再现江湖。这一次,附体于行业老大——双汇。
“昨天,我们负责生产的副总已经带队进驻济源工厂,与当地政府一起进行调查。目前,济源工厂已经停产。”3月16日,双汇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杜俊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3月15日,央视曝光了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一下子将这家国内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推上风口浪尖。
受此事件影响,3月15日当天,双汇旗下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以跌停报收。15日晚间,双汇发展发布停牌公告。
据了解,在养猪过程中使用“瘦肉精”还并不仅仅局限于央视报道所涉及的河南省孟州市、沁阳市等地区,在河南全省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也多次被曝光。但为何“瘦肉精”仍屡禁不止呢?
“这不仅是企业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个政府监管体系,应该检讨!”原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现任猪e网主编荆继忠如是表示。
而一位在河南某地多年从事生猪养殖的人士赵强(化名)也评价:“形同虚设”!
申万香港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担心的是政府会彻查此次事件,这样风波会扩散成为行业性灾难。”
问题方济源双汇
3月16日,双汇集团网站刊登出此次“瘦肉精”事件的声明,深表歉意。
去年12月10日公布的双汇资产重组方案显示,济源双汇未来将伴随众多双汇集团下属企业一起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
据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介绍,双汇是在15日通过新闻了解到这件事情。随后,双汇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
与此同时,济源当地政府也已成立了工作小组进行调查。
不仅仅是瘦肉精
根据央视的报道,此次暗访的“加精”猪涉及地区为河南省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
“应该不仅仅限于这些地区吧,很多地方只是量大量小的问题。”一位河南业内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你到一些饲料市场去看看,这些(瘦肉精)都有得卖的。”
赵强更是坦言,“(养猪户添加瘦肉精)相当普遍!”赵强所在的地方,位于河南的驻马店市。
而去年年底,中国质量万里行的记者在河南省的淇县、滑县和浚县等地走访调查中已经发现,“小的养殖场和散户,加(瘦肉)精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就曾表示,“瘦肉精”的出现,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广州、上海、江浙一带的消费者不少有偏爱瘦肉的习惯。瘦肉多的猪,从生产到批发再到零售,都比较受欢迎,利润更高,喂食瘦肉精的猪肉容易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给了不法商贩有机可乘。”$nextpage$
据赵强介绍,添加了“瘦肉精”的猪,卖相好,价格高,一般一斤能贵出2-3毛钱,一头两百斤的猪,算下来能多出40-60元。“经销商、猪贩子,一看体型好,就批。那些没用药的,胖胖的,说明肥肉多,不好卖。”
赵强进一步介绍说,往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还并不是此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多为散户行为。在他看来,几千头规模的养殖场也在“加精”。因为,按照每头多卖40-60元计算,养殖规模大的,获得的额外收益会更多。
据赵透露,基本每家兽药店都有销售“瘦肉精”。“他们不明卖,得私底下问,但都能买到。”
他同时表示,“加精”不仅仅是养猪户自己的行为。很多情况下,“瘦肉精”由猪贩子和经销商提供。
而另一位养猪人士则说,添加“瘦肉精”有个缺陷,就是猪长得慢,也影响了效益,算下来并不划算。
但这个看法赵强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如果猪长得慢,“聪明”的养猪户们,还通过添加其他一些“化学品”来促进猪的发育。这些化学品类型很多,就“瘦肉精”而言,也不止一种。“反正,只要让猪体型好就行!”
形同虚设的监管
“瘦肉精”是盐酸克伦特罗的俗称,最初是作为新技术发明出来的,后来发现其副作用特别严重就被禁用,但却屡禁不止。
赵强透露,生猪在养殖期间,都是没有人来查的。对“瘦肉精”等物质的检测,都是在进入屠宰场时进行。一般而言,动物检疫机关,会在屠宰场设有办公点。“这些人和屠宰场的人都很熟悉了,谁会拉下脸来认真查呢?”据悉,一头猪的检验费用为2元,只要缴满检验费,检验自然就通过了。
他还告诉记者,一般屠宰场都是夜里12点以后进行屠宰,以便于猪肉第二天早晨能出现在各大市场。而通常这个时候,检疫员已经下班了,下班前,他们已经弄好了所有屠宰生猪的检疫证明了。
赵强所在地方的生猪,一般都是拉往南方,如武汉、上海等地,进入当地屠宰场。拉猪的经销商给每头猪都备有一套完整的检疫证明,“一路绿灯过去”。
荆继忠也表示,“瘦肉精”出现比三聚氰胺早,农业部也经常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并对监管有了一套健全的体系。但为何屡禁不止,值得政府监管部门深思。
据他介绍,目前的监管实则有几个部门在负责。例如屠宰场,属于商务部批准;动物检验检疫这块,则隶属农业部;市场上流通的猪肉产品,则归工商系统负责。
“食品安全,需要各个部门协同负责,而且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行!”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认为,目前“瘦肉精”的存在,也和生猪养殖非常分散有关。
此前,河南省肉类协会秘书长何洪波曾表示,目前“公司+农户”在中国仍然是一种成熟的模式。在河南,有一半以上处于农户自养状态。
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在河南,农户养殖仍占40%以上比例。
近几年,加工企业包括双汇、高金、雨润等纷纷开始往上游生猪养殖发展,不过自有养殖场所占比例仍很小。此次被曝光的双汇济源,其问题猪也是由农户提供。
在郭会勇看来,尽管企业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产业链一体化,但一定程度上对“瘦肉精”等现象有遏制作用。
此前,一位双汇内部人士表示,中国生猪养殖必定将从散户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将便于生猪品种控制和疾病防疫。而由加工企业投资这个领域,也将保证下游加工产品质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