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资跟风炒作盐业股并不可怕。在资本市场的炒作中,捕风捉影甚至无事生非,其实是一种常态。在此次抢盐风潮中,那些看到盐业股暴涨而盲目跟进的投资者,再一次成为牺牲品,其间的酸甜苦辣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品尝。
——《发“谣盐”财的游资该当何责》
这次“瘦肉精”事件本身,不仅暴露一些企业的缺德,置国家法律、部门禁令和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更暴露出监管部门的失职,层层的监管形同虚设,让“瘦肉精”这一早就禁止的添加物从未真正被有效禁止过。
——曹林《彻查“瘦肉精”不能止于个案》
国家层面有必要对类似的“内外有别”民生用品以及存在的种种不正常现象,进行梳理,找出相应对策,由“内外有别”逐步变为“内外一样”,这不仅能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更能提升国内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还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吴睿鸫《先从民生用品解决价格“内外有别”》
事实上,“补办手续”的做法,在违章建筑的新闻中经常见到,因为意味着以罚代管,以及违法的行为正当化而饱受诟病;而玩弄说辞、光打雷不下雨的做法,更是一些官场文化的典型积弊。
——刘志权《拷问普宁采石场幕后权力之手》
慈善本是至善至美的高尚行为,很多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暴力慈善”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褒义词,当温情脉脉的慈善与“暴力”联系在一起,慈善的声誉会不会因此受到损害,显然值得关注。
——晏扬《陈光标式“暴力慈善”纠结在何处》
说到底,陈光标式的慈善之所以令人纠结,在于中国慈善事业过于贫弱,正因为慈善事业贫弱,“暴力慈善”才有了大施拳脚之地,才让我们对“暴力慈善”表达异议的同时不得不肯定其现实价值,才让那些从未得到救助的贫困人群对“暴力慈善”感到惊喜,并且流下感动的泪水。
——晏扬《陈光标式“暴力慈善”纠结在何处》
信息不对称、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是农机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得以相互“勾结”的重大漏洞。因为很多农民对国家农机补贴这样的好政策尚不知情,一些农机管理部门才能肆无忌惮地骗取农民信息,套取国家补贴款私分。
——单士兵《让民众对涉及自身权益问题拥有知情权》
官员群体中有人不满舆论监督,有人傲慢霸道,有雷人雷语,媒体应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去批评和监督,而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报道视角去制造新闻和炒作冲突,甚至在诱导中把被采访对象往舆论“火坑”中推。
——曹林《不要放大官员录制现场的“发飙”》
别当真,这年头谁当真谁倒霉。同理,韩寒打扮成一个意见领袖,只会令他速朽或者速被官方杯葛,这是在给韩寒添乱。而把韩寒娱乐明星化,则等于是给他穿了层防弹背心。现如今,全民娱乐,娱乐至死,拿娱乐的旗子打掩护,才是运用八卦力量的最高境界。
——孙骁骥《韩寒也该当爹了》
略显槽糕的制度环境则令慈善难以成为普遍的公民行动,民众因质疑而停止对慈善组织建设的关注。另一方面,貌似严格实则犬儒的道德观使慈善披上神圣的外衣,人们看待慈善的目光更多的停留在“真”或“伪”上,“善”则被置于一旁。
——凯风《高调的陈光标与尴尬的中国慈善》
人人自危,因为整个社会都不讲信用讲阴谋。为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得首先问问:到底是谁最开始不讲信用的?点到此处,如果你还不能理解不愿接受,好吧,那么继续如你所愿:这都是阴谋,这一切都有着切合某种利益的动机,然后慢慢等你自己的2012。
——男方暴色《好吧,这都是阴谋》
天下也真复杂。行侠仗义乃是光明磊落之举,可惜偏偏行侠之人,在很多情况下不好露面。中国小说中蒙面侠之多且不说,就是外国的罗宾汉和佐罗,也都是以蒙面之相,行磊落之事,甚至幻想中的蜘蛛侠也不例外。
——张冲《“口罩男”是广州的蒙面侠》
一想都后怕,若干年后,我们的城市全被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混凝土所取代或包裹着,没有了树、没有了水、没有了草、没有了花、没有了鸟,奉劝城市规划、建设、改造,还有房地产商们: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请“为树让道”!
——熊传东《没有了“梧桐树” 哪能引来“金凤凰”?》
包括家乐福、沃尔玛在内的洋超市,在其本国市场通常不敢有价格欺诈等行为,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坏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实际监管的力度还不够,会让商家产生“能混就混,能蒙就蒙”的心理。
——齐晓斋《家乐福沃尔玛为何如此嚣张》
上一代从来都认为下一代是要垮掉的,总以为下一代人继续不了自己的衣钵,总以为下一代人偏离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一点都不象自己,一点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不肖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岂不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何不报着“儿孙自有儿孙福”的积极心态?
——《没有哪一代是垮掉的》
外教又呵呵一笑,说:人天生就希望过得好,自然会发挥才智造福自己,也间接造福社会,人与社会就这么简单。但人生苦短,首先要让自己快乐幸福,政府也应该让人民在有限的人生快乐幸福,一个总要求人民去奋斗的政府不是好政府。
——醉姝《enjoy与struggle》
我们的官员现在最缺的不是知识、本领,而是对待人民、本职工作的态度,是风气不正,是责任伦理意识缺失。官员是人民公仆,拿了人民给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人民办事,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一种基本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务员人格”。
——杨于泽《“糊弄国务院”的官员不缺知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