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创下新高,超出市场很多人的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中央关于物价调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显,物价总体上是可控的。但CPI“破5望6”,还是引发了不少学者的担忧。他们认为,中国通胀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运行,短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小。究竟本轮物价上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物价还会涨多久?
百姓体感
衣食住行感受CPI热度 物价能否前高后低尚存挑战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32个月以来新高。此前,CPI曾于2008年7月达到同比上涨6.3%的近年历史高位。
普通百姓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都能感受到CPI的热度。专家认为,中国今年全年物价能否走出此前预期的“前高后低”尚存挑战,当前除了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工具,还应该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缓解日益严重的输入型通胀。
“衣食住行”感受CPI热度
“无辣不欢”的湖南籍女孩林小帆发现,最近辣椒的价格涨得有点“辣手”。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辣椒价格从每公斤5.65元上涨到7.98元,一个月40%的涨幅让网友直呼“辣死你”。
3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5.4%,再次“破五”。普通百姓则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物价上涨的热度。
白领薇薇平时喜欢到上海最大的服装零售批发市场七浦路买衣服。但她最近发现,原本八九十元一件的T恤衬衣几乎不见踪影,价格普遍上涨了一二十元甚至更多。“老板说,棉花和化纤去年以来都涨了,虽然涨价,利润还薄了。”
从安徽来上海打工已8年的朱金福,已经娶妻生子。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春节以后朱金福一家从浦东高桥搬到了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他发现,一处老式里弄15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也要900元,而一年前还不到700元。朱金福打算在家门口开个小服装店,发现一个小店铺的租金都超过8000元一个月。“以前差不多6000元就可以租到,现在不仅价格涨了,而且房东合同只签一年,等着后续提价。”
4月7日成品油再次调价,上海的93号汽油已经达到7.79元/升,各加油站排队等候加油的长龙似乎比以往都要长,焦虑的车主们都希望赶在翻牌之前加到最后一箱“廉价油”。去年3月份93号汽油每升价格为6.61元,相当于现在加满一箱油要多花70元。
而上个月日本大地震也给国内物价上涨带来了一些短期推动力。上海居民陈孜琳,之前一直是从网上给孩子买日本“花王”牌尿不湿,54片装的尿不湿在3月之前网上代购的价格是每袋148元。而之后,尿不湿的价格一天一个样,最高的时候涨到了210元/袋。“要是继续用‘花王’的话,一个月光尿不湿一项就得多花200块左右。”
物价能否“前高后低”尚存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因素,除了食品价格上涨,居住类价格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从价格监控来看,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开始通过工业品逐渐向其他消费品传递和蔓延。例如衣着类价格,今年前2个月一直是同比下降,3月份受棉花和化纤类原料价格上涨,也出现了一定的上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已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输入性通胀还在加剧,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胀呈现“全球化”趋势,不管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全球性通胀比预想中更早到来。3月份欧盟地区CPI涨至2.6%,是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而据市场机构预测,美国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将上涨0.4%,核心CPI上升0.2%。
刘元春及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等专家认为,通胀在一定时期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已经显现,短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货币政策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还有待观察。
其次,目前各地已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些措施对于包括蔬菜价格在内的食品价格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农产品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
第三,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持续且不可控,最明显的就是油价,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也随之上涨。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认为,根据去年的基数效应,今年CPI高点应该在7月,之后会逐渐回落到4%以下。
上海财经大学对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71.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半年物价仍然会继续上涨。虽然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4个百分点,但是仍处高位。$nextpage$
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专家认为,当前全球通胀苗头正在逐渐显现,在新兴市场国家自去年起持续收紧银根之后,近期欧洲央行在通胀压力之下,已经于13日上调欧元区主导利率25个基点至1.2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连平说,去年以来,央行已累计加息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公开市场操作也很活跃,都是在“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月份物价环比2月出现了0.2%的微幅下降。今后,除了数量工具和信贷管理,还应该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缓解日益严重的输入型通胀。
输入性通胀风险加剧
大宗商品持续高位 输入性通胀还会有哪些变数?
大宗商品持续高位,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PPI再次创下了新高。实际上,由于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发达经济体的欧洲央行亦较预期提前启动了加息,作为最不可控的因素,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物价走势还会带来哪些变数?
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抬升
本轮物价上行之初,较多分析人士一度认为异常天气推高了食品的短期价格,由于食品价格具有季节性的特点,随着食品价格的回落,通胀水平将会回落。但事与愿违,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进一步抬升了通胀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10年下半年持续上行,并在目前仍维持高位,而衡量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PPI指数在2010年10月份后亦持续升高。3月份PPI同比更是达到7.3%,创下了31个月来新高,一季度整体则攀上了7.1%的高位。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是推高物价的主要因素。”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陈克新表示,作为基础性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与中下游产业关联度较高,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下游环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八种商品累计花费了近千亿美元,包括铁矿石、铜以及棉花、大豆等平均进口价格较去年同期大涨了3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近日在上海说,此前大家都看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因素、食品价格上涨的中长期因素以及输入性推动因素,但输入性因素中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比如中东北非局势的变化以及日本大地震等。
原油、铜、棉花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一方面导致了价格整体的“中轴”抬升,而另一方面,上游产品向中游、下游行业传导的惯性效应已逐渐发生了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更多仍属“意料之外”。业内人士指出,比如中东北非的局势动荡,纽约、伦敦两地原油价格接连攀新高,很大程度上就是风险的溢价推高了价格。
复杂环境商品波动风险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际上,2011年原本被认为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全面恢复的一年,但包括中东北非等事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风险由此亦加大。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事实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受到两方面的带动,一是市场的实际需求,在金融危机后,由于政策刺激的作用,全球经济出现了“V”形复苏,尤其是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在内都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这意味着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弹性更高;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使得流动性过剩,从而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撰文指出,中东北非紧张局势对中国通胀“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不小”。
与此同时,复苏之年各国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风险正逐步被市场关注。目前迫于通胀上行的压力,欧洲央行在4月份已经加息。不过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并不一致,英国最新的通胀率也达到了高位,而美国的通胀趋势仍不明显,各国政策应对的差异很可能使国际热钱流向扑朔迷离。
全力抗通胀整体仍可控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缘政治的演绎以及政策调整的复杂性交织都对当前抗通胀形成了一定的牵制,复杂国际环境对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仍较大。但众多分析人士也指出,经历前期的大幅上行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行的概率已不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研究员唐建伟认为,国际大宗商品未来可能逐步由快速上涨转向震荡收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全球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不仅欧元区,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通胀也会得到好转,而大宗商品市场投机可能缓解。”唐建伟表示。
高盛的研究则指出,过去7个月新兴市场的总体通胀中,80%涨幅依然是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但食品价格通胀预计将于夏季触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野村中国会议上指出,就中国而言,目前CPI、PPI仍在上行,6月份由于基数原因可能会触顶,下半年CPI和PPI的走势尽管回落幅度有限,但同比增幅将逐步回落。
事实上,为应对通胀压力,包括国家发改委、央行等均接连出台相关政策,央行已连续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有利于稳定物价上涨的预期,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预期。”夏斌指出,未来仍要价格手段、数量手段同时并用,在资金总量上,对市场发出的信号依然不能松动,仍需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屈宏斌也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最大的需求者,采用数量和价格调控工具是平抑输入性通胀的较好方法,此外信贷收紧方式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观 察
内外经济环境更趋复杂考验中国宏观调控能力
“现在到超市买东西,哪怕只买全家够吃一天的肉、菜、水果等食品,少说也得100元,这至少要比去年多花十几元。”15日,正在山东济南银座超市玉函路店购物的市民崔彩华说。
“我知道现在油钱涨了,运费也就跟着涨,结果就是商家上调价格。”崔彩华说,这让她现在每次采购都要精打细算一番。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更趋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更好地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间的关系,是对宏观调控的一大考验。
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孙驰认为,如果决策层对通胀反应过度,投资可能会迅速疲软,从而引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政策或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这类泡沫一旦破灭将严重冲击经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测算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这一增速与去年全年10.3%、第四季度9.8%的经济增速相比,略有下降。
“控制通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增速在3月份开始有所回落,这种趋势将延续至二季度中后期。但本次增速回调相对温和,持续时间也相对短暂。预计下半年通胀压力缓解,政策紧缩态势将作微调,经济增长动力随之得以恢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
对于通胀形势的判断,分析人士的看法不尽相同。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去年宏观分析师们普遍认为CPI前高后低,结果是前高后不低。他说,根据去年基数效应,今年CPI高点应在7月。
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高伟栋也认为,第二季度通胀压力可能比第一季度略高,高点预计出现在6、7月份。考虑到经济增长趋势,整个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未必会显著下降。
目前,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从外部来看,受全球流动性充裕、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这一输入性通胀压力中国自身难以控制,具有很大不稳定、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关口。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央行在外汇市场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购买的,这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大规模投放,成为通胀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国内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要素成本涨幅也在加大。今年中国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尽管困难不少,中国稳定物价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比如,中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政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去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累计加息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公开市场操作也很活跃,都是在“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但是,在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的背景下,加息后中外利差加大吸引热钱入境套利,反而加大国内通胀压力。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均在控制通胀努力上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局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如果主要经济体不停止量化宽松,亚洲等新兴市场就会面临持续的通胀压力。因此,货币相对收紧,也可谓不得已的政策对冲。这种收紧对于抑制输入性通胀的作用有限,但对于管理通胀预期以及防止混合型的恶性通胀是必要的。
“因为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中国正处在漫长货币收紧周期的初始阶段。”孙驰预测,年内央行会再度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政府会采取更多的行政措施来遏制食品价格上涨,并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政策来降温房地产市场。$nextpage$
对 策
中国构筑多重防线抑通胀
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超过20元/公斤,而去年3月份仅为15.5元/公斤左右,同比涨幅超过35%。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已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输入性通胀还在加剧,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等人认为,中国通胀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运行,短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小。此前,市场普遍判断今年物价会呈“前高后低”的走势,但目前看来,这一预期可能会被打破。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表示,中国今年物价走势很可能是“前高后不低”,根据去年的基数效应,今年CPI高点应该在7月,之后会回落到4%以下。但从目前的情况判断,三季度后物价会有所回落,但仍会在4%以上徘徊。
更令人关注的是,通胀已呈现“全球化”趋势,不管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全球性通胀比预想中更早到来。3月份,欧元区的CPI涨幅较2月份继续扩大0.2个百分点至2.6%,是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
今年以来,中国管理层多次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从3月上旬开始,国家发改委不断召集酒类、日化产品、电煤等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约谈”,目的只有一个,平抑价格,稳定消费者信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说,当前各种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使得通胀压力急剧增加,但政府已经构筑了多重防线,不会任由输入性通胀带动国内物价高涨。
就在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前一天,发改委在广东召开现场会,全面部署推进稳定“菜篮子”价格工作,并充分肯定了广东等地通过价格调节基金等调控手段扶持“蔬菜大棚+冷链储备+平价门店”的模式。
中国政府提出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也在各地全面落实。此外,收紧过剩流动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也成为管理层共识。去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累计加息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大中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提升至20%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3.25%和6.31%的水平。
连平说,“在一揽子措施下,2011年中国CPI同比涨幅有望控制在4.5%左右,总体可承受。”
评 论
物价总水平如何稳定
携着2010年10.3%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以奋进向好的态势跨进“十二五”开局之年。
“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局,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做好今年的工作,有利条件很多,但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诸多挑战中,“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的问题尤为突出,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是必须要努力完成的任务。
那么,怎样判断当前物价走势?“4%”的目标任务如何顺利实现?
价格水平渐行渐稳,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4.9%,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6.6%和7.2%,价格形势不容乐观。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受天气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食品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居住价格因楼市调控抑制购房需求,间接促动了租房价格的上涨。由于一些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国际农矿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增强了输入性通胀。另外,国内流动性较大,是推升价格水平的货币性因素。
当前,输入性通胀形势在加剧,PPI连续攀升就是印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2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70.1%,比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彭文生强调,该指数连续3个月高位攀升。3月调查显示,有近47%的调查企业认为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上月相比有所上涨,加之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通胀压力有所加剧,制造业企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的境况。从行业情况看,所调查的20个制造业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上,其中纺织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创下2005年建立采购经理调查以来新高,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上升至90%以上的高位区间。
经过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组合使用,特别是连续加息和提升货币准备金率,抑制通胀的货币因素,国内价格水平已经渐行渐稳。进入3月份,农产品价格形势已经初步表现了平稳的特征,涨跌互现。
抓住“牛鼻子”,物价调控目标能够实现
“不能因为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的苗头,就松懈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他认为,面对当前的物价形势,应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另外,还要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抓好这几项主要工作,就抓住了稳定物价的‘牛鼻子’。”巴曙松说。
专家认为,今年全年,都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针对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把握货币因素,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就能把物价控制住,保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十分关注资产价格变化趋势,适时出台经济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总之,在物价调控过程中,要努力寻找控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平衡点,不使经济运行出现大的起落。
物价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水平的稳定,《政府工作报告》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开局之年的第一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只要科学分析形势,积极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结 语
应该说,管控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一些一度酝酿涨价的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搁置了涨价计划,对通胀加速上涨的确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临时的管制措施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在成本压力之下,企业可能会重取 “变相涨价”的手段,例如,减少分量或以旧充新等。中长期来看,决定价格均衡的成本、供需、货币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得以解决,短期的控价压力只能是推迟,需要警惕的是上述问题交织影响、集中爆发。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行政手段控制价格并不是无偿的。抓住有定价权的行业龙头,以有限的成本付出换取市场价格的稳定看起来是笔划算的买卖,但应防止间接强化了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免出现强势企业更强,弱势企业更弱的局面。当然,在当前的境况下,防通胀理应加大力度。调控通胀风险更需的是抽掉超发货币这一釜底之薪。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