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曾跟随潜艇紧急下潜,看蛟龙蹈海击涛;您可曾闻听威严的口令乍响,在巨鲸钢腹,感受水兵的豪气穿越深蓝——
“5、4、3、2、1,发射!”随着于进宝艇长一声令下,隐伏于瀚海深处的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长城200号潜艇“鲸”躯一震,潜射导弹迅雷怒喝挟涛涌,长剑万里啸海天!
这个艇队,在组建46年的2010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现在,就请您随记者来到这支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的神秘劲旅,感受一代代艇员从军报国、承载使命与荣光的传奇军旅。
一场特殊的战斗动员会
那是导弹发射任务准备阶段的一场特殊的战斗动员。
一位年届古稀,身着老式军服的老人来到艇队,健步登上卧波母港的巨鲸。紧随其后的是该部车永哲部队长和艇队于进宝艇长。老人名叫石宗礼,他和车永哲、于进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200号潜艇艇长。
提到石宗礼,老一辈潜艇人都对他非常敬佩。1982年10月,长城200号潜艇悄然潜入深海大洋,随口令发出,运载火箭龙宫呼啸,直逼苍穹。发出命令的,正是时任艇长石宗礼,他一个“发射!”口令震撼了全球——新华通讯社发布了这样的公报:“1982年10月7日至16日,中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99年10月,中央军委赋予200号潜艇试验发射某新型导弹任务,车永哲受命出任艇长。那时,200号潜艇历经4次改装,尚处于封艇状态。当时的艇员从7个单位抽组,没有一个人执行过实弹发射任务。车艇长和时任政委刘炳功率全体官兵宣誓:“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长剑不飞,誓不回头!”
而当下,200号艇新一代官兵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新的潜射任务落在他们的肩上。磨刀不误砍柴功,紧张的任务准备阶段,艇长于进宝和政委张志正一合计,决定请老艇长回来给大家作临战动员。
三任艇领导巡视战艇的各个舱室,在每一个战位为官兵鼓劲打气,提醒关键部位关键节点应该注意的事项。他们把数十载执行潜射任务的重要经验一一拆讲给官兵,把一以贯之的艇队精神讲了又讲。
三舱执掌舵信战位的水兵冯玉满,在一次任务中光荣牺牲,部队领导征询其家人,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时,他们全家提出唯一的请求:让弟弟冯玉祺接替哥哥当一名舵信兵!在哥哥曾经战斗过的岗位,弟弟拼命地学专业、练技能,仅用两年就成为艇队顶呱呱的武状元,首次成功发射水下运载火箭,冯玉祺表现出色,用战功告慰了哥哥的在天之灵……
原机电长朱守运,在潜艇上钻进钻出30多年,虽然身体患有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多种疾病,但坚持随艇出海,带头攻克潜艇试航验收100多项难题,被部队树为一面旗帜。当有一天他得知自己患了前列腺癌后,异常倔强地找到领导,把在其他部队服役的弟弟调上200号艇。他告诫弟弟,在200号艇战斗工作,将是全家的荣耀,踏上200号艇就要牢记“生命诚可贵,使命重于天”。为了使弟弟尽快熟悉装备,他把洋文译成汉字,把说明文拆解成通俗语言,一遍遍地讲解示范,直到弟弟学懂弄通……
原副机电长王浩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艇员。当父亲离开部队后,大学毕业的王浩完全可以找一个轻松的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投身导弹试验发射。子承父业,弟续兄志的故事在长城200号潜艇不断地延续着传唱着……
揭秘现代“龙宫”
潜艇因其构造复杂、技术含量高、操纵难度大被人们称之为“龙宫”,在这座“龙宫”中,仅电缆一项,如果伸展开来,可绕赤道2周。服役于潜艇,被称作为勇敢者的事业。
而作为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的潜艇,操纵起来更可谓险中险、难上难,要求每个艇员的每个动作必须百分之百准确,每台设备的每个部件百分之百可靠。200号潜艇的一代代官兵,把勇敢寓于灵魂之中,把勇气与智慧完美结合,他们提出:“任务难度就是准备深度,技术指标就是工作目标。”
10年之前,根据新的任务,已经封存数年的200号潜艇启碇出航。艇队重新组建之初,面临着发射要求高、技术资料少、人员成分新“三座大山”。
官兵们抱定必胜信念,一切从零开始,缺资料自己补,没有大纲自己编,没有教材自己写。边探索边熟悉,边训练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逐步编写出《某型潜艇操纵部署》、《发射指挥协同程序》等20多本共30多万字的教材和规章,有的被军队院校列为重点教材。
改装后的潜艇变动极大,原来的线路图纸无法再用,导弹长张海军主动请缨,率先扛起编写操纵教程的重担,率领部门全体官兵夜以继日地钻研原理、摸索管线,终于形成适合本艇使用的导弹试验发射规范,使训练获得有力抓手。
电工技师娄飞是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为弄清电路构造,昼夜铆在艇上,一个线路一个线路摸,一条电缆一条电缆找,一张草图一张草图画,全艇80多个控制箱他检查过上百遍,上万个电气接头揣摩过数十次。作训服蹭坏了一身又一身,绘图笔用秃了一捆又一捆,图纸画了一箱又一箱,写下笔记心得多达20余万字,终于成为人人钦佩的“活线路”。
任务准备期间,战士赵晓刚发现导弹发射掉落的残渣异常,仔细排查后判定是某部位管路连接错误,经过数十次实验,他竟然设计出了一套“压力综合检测管路吹除装置”,并相继取得仪器管路防水排气装置和专用修理工具等5项革新成果,解决了连专家都头疼的难题。
导弹长小张提出发射均压系统注气方式需技术改进,随艇专家说:“请你证明给我看”。为争取专家的支持,小张利用在上级单位学习的机会,多次找军代表协调,被破例获准进入密级资料室搞研究。30多个昼夜过去了,他最终在计算机上建立了数字模型,方案获得专家首肯,便对潜艇及时做出改进。
这位资深专家说:“在200号艇,我要求自己的工作尽量不出一丁点儿差错,但这些爱较真的官兵却总能给我提一些有道理的建议。”一位首长参观了艇队官兵科研成果展览后说:“这是一支用科学精神哺育起来的艇队,十个官兵九个专,剩下一个是骨干!”
全艇写“遗书”
在200号潜艇的艇史室,存放着几页泛黄的信件。这是检测兵姜浩悄悄给家人写的“遗书”。那是在10年之前,他刚满19岁。那一次执行试验任务之前,他突然间有了害怕的感觉,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是那么地近。这种情绪似乎有传染性,许多年轻战士产生了畏惧心理。
艇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组织骨干分头找大家谈话,为大家宣讲战斗精神,并带领大家一一剖析世界潜艇史上的特殊事例和应对措施,使大家很快恢复对执掌装备的自信。
姜浩清楚地记得,时任艇长车永哲在全艇大会充满自信地说:“我能把大家安全地带到海上,就能在完成任务后安全地把大家带回母港;无论困难多么大,我都将时时与你们在一起,让我们把困难踩在脚下!”
得知一些水兵偷偷写遗书,时任政委刘炳功非但没有责怪大家,反而带头公开了自己“遗书”,他说道,自古英雄谁无死,如果有机会为国捐躯,将会死得无比光荣。他采取了“反弹琵琶”的思想工作方法,在其倡议下,全艇开展了写“遗书”活动。我们从姜浩的“遗书”上读到了这样的句子:“亲爱的爸妈,自古忠孝难两全,儿选择了报国,就不能误了国家的大事!”
艇员自豪地说,一旦闯过“生死关”,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战艇改装后不具备海上住宿条件,为缩短任务准备时间,大家主动向艇指请求,白天海上抓训练,晚上轮流打地铺,仅用3个月就完成1年的课目,拼搏既收获了训练成果,更收获了自信和胆气。
200号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与其他潜艇的功用有所不同,它从下水之日起担负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旦潜艇失事,艇员将由此“逃生”。鱼雷兵何明磊尽管从未发射过鱼雷,但他热爱自己的战位,有人问他,你负责操作鱼雷发射管,万一有事,你将怎么办?
“我最后一个走!”他的回答淡定而从容。
于进宝艇长介绍说,担负试验使命的潜艇,往往会经受一些特殊状态下的考验。为了应对特情,全艇先后梳理出上百种紧急状况,反复演练应对措施和处置预案。
一次海上合练,冷凝装置突然爆裂,在有人晕倒的情况下,全艇没有一丝慌乱。随着艇指的口令,一切紧张有序地按预案展开。很快,阀门该开的开该关的关,人员得到紧急防护,装备得到快速抢修,在很短时间内一切化险为夷。
还有更惊险的情况,那一次试验某型导弹,弹体突发不明故障,导弹发射出水不久,突然像一块巨大的陨石坠落下来。重达数十吨的导弹一旦砸在艇上,难免艇毁人亡!然而,这样的险情对于200号艇的官兵只能是有惊无险,艇长于进宝冷静发出口令,艇员们迅速执行了一系列平时练就的战术动作,百人一条枪,全艇一条心,官兵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超强心理素质避免了这起重大险情。
多年来,长城200号潜艇结合试验任务,在复杂海区、恶劣气象条件下摔打部队,形成了“科学试验、求真务实、勇闯禁区、敢打必胜”的艇魂和艇风,首次进行了水下开关盖和凸膜爆破试验,探索了导弹顺利出水的安全途径;首次进行了瞬时平衡水舱水下吹除试验,为保持潜艇水下发射后平衡积累了经验。
北海舰队某基地魏钢司令员说:200艇从组建以来,就把锤炼战斗精神作为完成重大任务的重要指标,坚持部署任务有要求、检查考核有标准、总结讲评有位置,官兵们牢固树立责任理念,立足本职岗位练技术、练意志、练作风,在履行重大使命任务中英勇无畏、敢打硬仗,为遂行使命任务注入无限活力,是一支能打硬仗的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艇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