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曾有位中国政府官员说过,入世后最担心的不是企业受到冲击,而是中国的管理者不懂世贸规则和不按规则办事,因此而受到制裁。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中,尤其是人文状况较落后的地区,一些人即使是懂得规则,由于受利益驱动,在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中,仍然存在着“雁过拔毛”“关门打狗”“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形形色色的现象,被约定俗成的统称为软环境问题。软环境好,犹如梧桐树,可以引来金凤凰;软环境不好,即使是入世了,良禽仍然会择枝而栖。
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趋势,应加快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中国沿海经济相对进入成熟期的时候,适时将多元经济、区域经济、开放经济引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应在改善对外开放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建设,尤其应该把改善中国中西部、内陆城市、内陆地区等人文发展较闭塞、较落后地方的软环境建设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软环境究竟是什么,它包含那些外函内延,本文试图从它的形成、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剖析、论述、研究。
软环境概念与内容
软环境一词不知缘起何时,但在近些年,各种报刊杂志已司空见惯,利用频率较高,已成为各级领导讲话、演说中的“辞眼”。曾几何时,当计算机甫刚兴起时,人们常说的“软件”一词,系指指挥计算机进行计算、判断、处理信息程序的系统或设备。而后又借指人们在从事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将软件一词的含意,扩展、引伸到生存条件、发展情况这一更广阔的领域中,产生了“软环境”一词,这可能就是该词嬗生的过程吧。
自从软环境这个词诞生以来,它便成了一个“聚宝盆”,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育程度,只要“拍”得响它,便会人流、物流、财流源源不断;同时,它又是一个“筐”,凡是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建设滞后,引不来凤凰、招不进财神,“筐”里就会满满荡荡。 软环境一词的诞生确实给人们带来新型的、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但它又很抽象。它不仅包括一个地方人的生存条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且还几乎涵盖了一个地域人文世界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水平,以至于人们在谈论起一个地方时,如果说硬环境(也即硬件)不好,可以投资改善,而若提及软环境不好,再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会摇头咋舌、避而远之。
可以想象,在一个烽烟四起的国度里,人们生存都受到威胁,更何谈建设、发展?在一个素质低下,道德沦丧的环境中,做一个正直的人都困难,如何能有高雅之士迁居生息?近而言之,在一个狭隘鄙吝、愚莽贪婪的人群中,再精明的巨商大贾也会被吞噬得尽光。于是,从古到今,人们对环境好坏,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为了给孩子学习、成长选择一个好的邻居,孟子母亲不惜多次搬家;后汉三国枭雄刘、关、张结义之初,先投董卓,后事袁绍,辗转反复无栖身之地,难怪关云长几次规劝兄长刘备“良禽择枝而栖、贤巨择主而事”“荆棘之丛非鸾凤所栖”……
近代因环境、条件恶劣,人文素质低下而招致事业失败、甚至种族退化,也不乏其例:茅盾笔下《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作为旧上海民族资产阶段的代表,一度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曾是人财两旺、家大业大,但终因风刀霜剑、环境险恶、人心叵测、尔愚我诈,最后饮弹自戗。号称现代文明之父的美国,在它的西部的印弟安民族,因拒绝现代文明、画地为牢,以致于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仍旧愚钝蒙昧、痴顽不悟,几近蓑衣草笠、钻木取火,只留有文物史料价值……中国,在敲响改革开放钟声的近二十年中,国门敞开,禁锢消除,全世界都在睁大眼睛注视着它,各国财团银主早已捷足先登,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正做着一个个淘金美梦。虽然在外资、外商涌入之初也曾有过欺生排外的现象和事件发生,有识之士和管理层都曾呼吁过改善软环境问题,但毕竟很快能形成气候,因为这时的开放大都集中在中国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较宽松、人文素质较好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各类市场竞争越来越趋激烈,外商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几个集中的大城市,开始向中国各省市纵深挺进。而在中国大地上,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区县乃至一个个乡镇村庄,也都涌动着一股股招商引资的躁动热潮,沿海沿江、侨乡边陲自不必说,甚至连没有任何地缘优势的几不沾的城镇,也在外引资金、内引客商,绞尽脑汁地竭力包装、推销着自己。
中国的躁动同时也引动了世界的躁动,那些手持巨额资金的中外客商,唯恐再错过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庞大市场的第二班列车,怀着急切的“高回报率”心情涌向中国的四面八方。然而,一笔笔“三资”原始本金犹如航播机播撒的一包包种子,虽然在同样的季节里播种,长势和收获却千差万别。原因很简单:一方也许是贫脊的土地,因人勤花早、莳弄及时,“植物”即花繁叶茂;一方抑或是肥沃的良田,但人懒地荒、荆棘丛生,岂有丰硕之果?如果说自然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人为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个优势发扬光大,亦可以使它变得可怕。软环境不软这一社会现象,虽具有其普遍性, 更有其特殊性,从中央到地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抓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对软环境的治理,但在国人眼中,精神文明更侧重于解决本国人民内部自己的事情。抓综合治理又容易被一些人片面理解,从而借“治理”又行吃、拿、卡、要。所以治理软环境不软的问题成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而又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问题。
软环境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新时期软环境从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政府对软环境的建设都有了全新的发展。但在中国若大的地域,从东、南、西、北、中;在众多人员层次,从知识分子到工、农、兵;对软环境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深度,不层的层面,除了正统的理解之外,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还存在历史情结、现实樊篱、本位主义等理解误区。
误区之一
历史情结。改革开放之初,当经历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历程的中国,刚刚开始迎来首批外国客人的时候,就在北京的大街上,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以致于政府在各种涉外规定中和有关报刊宣传中,都一再重申:不准围观外宾。可是对于一个有着一百多年被世界列强欺凌历史的民族,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请进来一批批历史上曾是列强国家并且欺负过中国人民的国外的外国人,那种复杂的心境,疑虑的眼神,形成一种隐隐说不出的不舒服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是一个被扭曲过的民族心态的折射。如果说这种心态仅仅是围观的一刹那产生的,那还可能随着一刹那又挥之而去,而恰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仅挥之不去,有的而是要长期与之在自己的家园里进行合作、交往,即使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但那种固有“心态”终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随着时期的推移,历史虽不能改写,现实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究竟能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上的人民固有的那种“心态”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那确实是个未知数。
实践证明,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有这样一种认识:过去这些列强国家扛着枪到中国来是为了掠夺,现在虽有本质区别,是带着钱到中国来,但决不是施舍,而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这姑且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民族情绪,而另一方面则不然,在不少人眼中对于其它一些小国或是从第三世界来的客商则又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觉或是一种睥睨心态: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泱泱大国,曾几何时中国均把周边邻国称为藩属。中国的一块砖,都比他们的历史长,有几个钱又有什么了不起?这种心态又使自己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带有沙文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虽然鲁迅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把它贬称为“老子过去比你们强多了”的“精神胜利法”,但这个“幽灵”并不能说早已被围歼,一旦气候适宜,还会在一定范围内游荡。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历史,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现在,正是一部分人走入思想误区的开始。$nextpage$
误区之二
现实樊篱。长期的闭关锁国和众所周知的极“左”盲动,好象经历了现实漫长的夜晚,当人们蓦然睁开惺松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贫穷与富有,文明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活着”与“生活”的不同。面对现实,人文不同的地区及各种文化层面的人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走向。一种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靠诚实劳动迎头想赶上;一种是虚心学习、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密切合作,尽快壮大自我;而另一种则是靠投机取巧、宰客骗人、盼暴富、想“横财”,生出一桩桩离奇古怪、情节复杂的案例。正是这种案例的频频发生,给一个地方的投资软环境投下了一个个灰色的影子,人为的设置了形态各异的樊篱。剖析一个个案例背后,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心动式:西方社会学往往把心动式犯罪做为一种现象来研究,但是犯罪毕竟是违法范畴内的事情,而心动式的“敲竹杠”、宰客、“捉大头”,则掺杂着某种服务与被服务,消费与被消费,买与卖等关系,从形式上看,非偷、非盗、非抢,一时难于说得清楚是否违法。正因如此,使外来客人有口难辩,束手无奈,往往因为不愿意费口舌耽误时间,迁就了这种行为。如出租车不按计程器收费,小商贩随意抬高货价,服务部门临时抬高服务费等。这种事件的发生,没有规律可寻,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移,所以称之为心动式。
揩油式:此种方式就好比一棵结满青果的桃树,还未等桃子成熟,便你摘一个,我摘一个,等到桃子熟了时,早已七零八落、所剩无几。例如,一个外商企业,除交了国家、省里规定的税费外,再交地市、县区、部门、街道等五花八门的规费,再加上各种摊派、集资,企业苦不堪言,真是收费不知招商苦,不被刮干也挤走。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剥夺了企业养肥育大的时机,更谈不上让企业休养生息,涵养税源,只能是恶性循环,贫摊、摊贫,收穷、穷收。
双帐式:此种方式早已路人皆知,然而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该形式主要发生于中外合资企业,其主要“技巧”为:投资外方委托中方管理的年度财务结算报表,一本实帐,一本虚帐,内外有别,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合作一方始终云山雾罩,不明就里,抑或还能均沾一些红利,感到效益不错。但这种雕虫小技,只能是纸中包火,雪里埋人,终究会祸起萧墙,引起口舌是非。
搅混式:此种方式是一种常规“高招”,一旦形成,便难寻破方。多出现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由于合作注资一方不摸原企业深浅,不知盈亏实底,一旦拍合,时间不长,便陷入泥沼,不能自拔。“决窍”在于:用对方新注入的资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以解燃眉之急,还佯称是经营不善,造成窘状,令对方一筹莫展,即使恍然大悟,四处奔走,也已是木已成舟,只能仰天长叹,蹉跎时日。
脱壳式:此种方式虽能“大获全胜”,但实属不义之举。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中方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经营不善,甚至挥霍无度,中饱私囊,造成企业严重亏损,本应由其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但往往这类人员都有一套自卫绝招,即神通广大,通天入地。外商合作方若一板一眼,追根寻源,情急之下,有关部门便会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将其调离,另换新手,让你急无有对手,哭无人理睬,只好自认倒霉。
虚估式:无论是控股或是参股,这种方式都不会“吃亏”,即利用合资或合作评估资产的机会,妄评虚估、指鹿为马,抬高股额。一俟结合,便始露马脚,引发争端。这种方式,虽属蓄意,但相对还算“温和”,况对方也有轻信大意之处。
瞒报式:此种形式多起因于承包式的“大撒把”。外商也深知和中方合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把经营大权合盘托出,每年只订一个回报数额。正是这种看似很聪明,实则很愚蠢的信任,助长了一些人的无信欲。第一年外商也许能得到仨瓜俩枣,一旦经营不善,因怕外商抽资,便开始瞒报利润。此招之所以能奏效的“诀窍”在于:经营者习惯于为双方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今年虽有盈利,双方都暂且忍一下不分红利,或是说扩大再生产,增加股额,上新项目云云。外商起初自然会轻信,因为隐约感到还有更大利润在诱惑。然而事不过三,当外商一旦了解实情,投资早已付诸东流。
架空式:由于权力的失衡,导致了利益的损失,于是投资者开始派人或找代理人,与之合作管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强龙岂压地头蛇?这样便演绎出三类结果:派来的人毕竟人生地疏,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况经营行道,浅而无形,深而无度,即使你三头六臂,金睛火眼,亦是寡不敌众,最终亦被架空,落得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这是其一。就地取才,“卧底传中”以物降物,虽能坚守一阵,但必须是重金聘用,一但薪水不能日新月异,便有倒戈或“拉下水”危险,到终来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其二。加强兵力重点把守险关重隘。如把持董事长、财务科长、销售经理位子,但代价是股金必须压人一头。尽管如此,别忘了,对方还有总经理、财务副经理、销售副科长,以及全厂或全公司那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芸芸众生。从表面看,权利似乎实现了制衡,但往往出人意料的是,制衡的力点不是朝着追求企业更大利润的方向运作,而是朝着相互啮噬的结果发展,最终打得一塌糊涂,以两败俱伤告终。其是第三种结果。
嫁债式:该方式是前述“搅混式”的最高形式,但二者前同后异.前者是在将对方新注入的股金还老债务,将借债时间搞乱,但企业(或公司)仍然还坚持经营,抑或还能扭亏为盈,而后者致人更惨,已知企业或公司无救,欠债累累,资不抵债,临时找一个顶债的“冤家”。如前所述,亦是先用对方新注入股金还一部分老债务,然后搞乱借债时间后,剩下的债务,双方均摊。致使投资者没有得到利润且不说,而且把本蚀进去后,还欠一屁股债,可悲、可怜!
赖皮式:综观各招,无论什么式,到了最后都以该招作为最后一种方式。然而赖皮式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三种:其一,借钱时苦苦哀求,别人要钱时,狡辩耍滑,无钱还债且不说,有钱也不还债。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其二,有合同不按条文,有协议视若废纸,决策武断,办事霸道,只顾自己,不想别人,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其三,以许愿,吹大话,乱表态开始,一旦到了发生问题或较真的时候,便采取“抹、拖、躲”或死不认帐的办法。
以上几种形式,远不能包容投资软环境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现象,但是,亦可窥视一斑。虽然这些事例不会在一个地方同时发生,但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中,一个地区就好比一个上市的企业,一旦发生几个不光彩的案例,立即便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从而使可能呈“牛势”的投资指数,迅速走向“熊势”。
误区之三
本位主义。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人类不迁徙至今恐怕还站立不起来,而迁徙本身就包涵了人们从一个生存环境向另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寻觅的过程。而在这个不断寻觅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流、物流、财流的相互交融。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迁徙寻觅的过程中,创造了环境,也改变了自我,这就是进化。纵观当今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一部移民史。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无不是在兼收并蓄、杂交混居中形成了自己新的文明。就拿中国新兴的深圳、珠海、海口等城市而言,正是由于人流的急剧形成,才创造了财富。而人流形成的先决条件即是生存环境的改善。如果说前者(如美国独立前为英殖民地),是一个民族建立在残杀、剥夺另一个民族(印第安民族)生存自由的基础上的文明,那么后者(深圳等城市兴起)则是人类能动地主宰了自己的行为的结果——相融、相容。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谁能在容人、利人、养人、化人这个关键环节上站得高、看得远,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狭隘、排外、封闭、自是的本位主义和本土意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心态:
肥水不流外人田心态: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是自己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掖着藏着不愿让别人干,似乎在等待时机,实际上恰恰是在丧失着发展的时机。据悉某个城市出租车多年管理不善,收费混乱,效益不佳且不成规模,一时又无财力购置那么多出租车,不可理解的是该市有关部门多次拒绝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经营,理由是保护本地人利益,怕别人把钱挣去。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该市依旧是那么几辆小破车挣扎在人群中吆喝。这看似保护了本地人的利益,失去的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个发展机遇;再如,外来客商不挣钱便罢,一见有点“油水”,有些人便心跳、眼红,或让自己跻进,或把别人挤出,或一哄而上,彷效雷同,或各种税费狂轰滥炸,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这种穷吃、吃穷的风气,实际是一种懒惰庸碌的陋习。
卧榻之侧岂容别人酣睡心态:据一位市长坦言:一封普通的群众来信使他夙夜未眠,信中反映,该客商在出差途中,突发疾病,时至夜晚,来至该市,连敲三家医院急诊大门,均因操外地口音被冷冷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该客商只好忍着病痛,拖着疲备的身躯,在漆黑的夜晚,四处奔波求医。一直到凌晨4点才被城郊一家部队医院收留……该客商在信的末尾写道:“从此,每当有人提到你们市的名字我便感到身体不舒服,我将告诫我的孩子,我的朋友们,再也不要到你们那里去……”又如发生在另一个城市自由市场的事例叫人闻风怯步。一外埠水果商贩,由于卖的水果质量好于本地同类产品,被本地商贩一抢而光,最后还剥光了人家的衣服,使其裸身离开该市……,时至今日该市自由市场外地商贩寥若星辰。如果上述事例属于发生在偏僻山野乡镇(那也未必能为此)尚可理解,而是在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中,那就要耐人寻味了。这种带有部落群色彩的畸形心态,虽属个别,然而破坏力极大,一旦与城市社会混为一体时,这个城市整体人群素质比单独的城市社会下降几个层次。
雁过拔毛留下买路钱心态:据悉某港口城市,锚地航道早已尽人皆知,可是航道里零星海水养殖屡禁不止。岂不知这是一张张“诱网”,一旦外籍货轮稍有瓜葛,便一哄而上群起围攻,索要赔偿钱。在一次围攻索赔中,一艘外藉货轮船长被索要二十万人民币,无奈之下,该货轮船长向围攻者下跪求情……又如一些海滨城市一边是风光漪丽,海阔天空的美景,一边是垃圾满地,设施破烂的场面,整天看不到有人在打扫清理。然而,往来旅游者车未住足,斜刺里便冲出两三个立眉冷目大汉,冷不丁还以为是遇上了劫持者,听口气似乎要打架,原来是要停车费。再看收费额度,令人咋舌。此时旅游者已申辩无用,只好就范,休闲兴致被此一扫而光。真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以上几种社会现象一方面在利用着自然资源向社会讨索财富,一方面又在破坏、污染着自然资源;一方面有着天然的良好自然条件,一方面又由于人的狭隘、自私阻碍着发展;一方面有人在努力创造着条件引导人流、物流,一方面又有人在不断地制造劣迹,昭彰于社会。如此种种,犹如一抹阳光中穿插着几个歪歪斜斜的影子,形成一串串长长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李金算,林大坚. 促进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发展研究,2003(2)
[2] 赵亚杰. 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应立足于创新和发展. 行政与法,2002.(8)
[3] 朱凤文.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探索队伍建设新思路.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0)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