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以人才促发展 以创新赢未来全力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

zhuantibaodao 2011-06-08 21:07:37 文/ 齐丛军 龚赞中 总第135期 放大 缩小

 

2011年4月22日,大连高新区隆重举行建区20周年庆祝大会。庆祝大会上,大连高新区又收获了一份惊喜,国家科技部授予大连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称号,这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高新区。也许大家会想,在全国8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大连高新区地盘不是最大的、经济规模不是最大的,但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却堪称是最强的,至少是最强的“之一”,每年都有许许多多兄弟省市的团组风尘仆仆地赶来,探寻大连高新区发展秘诀——是什么让大连高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是什么使大连高新区产业特色如此鲜明、创新激情如此迸发,并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创新型特色园区”荣誉的高新区。但当我们对大连高新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你就会发现大连高新区走到今天并非偶然。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成大连高新区特色品牌

1991年,大连高新区随着中国风起云涌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然而,对当时全国高新区的建设者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究竟该怎样谋划,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该如何抢占,似乎也都是一片茫然,……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大连高新区的决策者,渐渐把目光投向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他们从大连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和大连拥有大量日韩语人才的优势中感悟到,承接来自日韩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大连高新区有别于其它高新区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提出架构“中日软件合作战略门户”、“东北亚外包中心”的目标,发展高端服务业渐渐地成为了大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

1998年大连高新区在由家村一片棚户区以“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建设“大连软件园”,开启了大连高新区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华彩乐章。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和高速发展,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采用“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建设软件园。大连高新区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伊始,就以企业为主体,采用“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建设软件园,最大限度地发挥政企各方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政企双赢。大连软件园按照这一模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后大连高新区又在新加坡腾飞软件园、瑞安天地软件园的建设中再次运用了这一成功模式。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大连这种“官助民办”模式又成功输出到苏州、天津、成都等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二是面向国际市场。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从对日本市场起步,目前,有70%的业务来自日本,大连高新区成为日本在海外最主要的外包业务承接地,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美和发展中国家市场,IBM、HP、DELL、CITIGROUP、BT、爱立信、SAP、韩国NHN等公司入驻大连高新区,全球前10大ITO、BPO服务提供商中有6家在大连高新区设立了机构。美国IDC公司发布的全球各个城市服务外包交付指数(GDI)排名中,大连市名列全球第5位、中国第1位。东软、华信和海辉已连续几年排名中国软件出口前3位,东软集团、海辉集团已跻身全球IT服务100强、亚洲新兴外包10强之列。

三是创造规模聚焦效应。大连软件园建筑面积达14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0多亿元,已成为国内出口额最大、外资比例最高、承接服务外包最密集的软件园区;七贤岭产业基地、东软国际软件园、腾飞软件园、大连天地软件园等外包基地相继建成,吸引了大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目前,大连80%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都集中在这条长30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带上。正是这种集聚效应,吸引了中软、用友、微软、英特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连。在日本、美国等国外的一些主流媒体及业界常把大连比作中国的“班加罗尔”。

四是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大连企业到国内其他城市发展,已先后在武汉、成都、天津、苏州等城市建设“大连软件园”。支持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自2001年起每年在日本举办1-2次产业说明会,2008年12月在日本东京设立了大连(东京)软件园,目前有40多家企业入驻。

五是提升产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信息安全保护,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第一个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大连海关共同研究制订了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管理标准,已上报国家海关总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制定的管理规范被批准为省地方标准,并与日本的专业机构实现互相认可。

10多年来,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一直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连高新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占大连市的85%以上,已成为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区已聚集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8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0余家,全国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绝大多数都在大连高新区。东软、华信和海辉3家企业的出口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三名。2010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收入506亿元,增长50.1%,出口17亿美元,增长50.7%。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在企业规模、平均增速、销售收入、空间潜力、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方面领先全国,并先后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国家颁发给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所有荣誉;被辽宁省命名为“示范产业集群”并受到隆重表彰。

人才优先发展成大连高新区最大亮点

2010年6月29日,由大连高新区具体承办的2010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大连世博广场开幕。已成功举办11届的“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正式升格为“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成为服务于全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国家级平台。

11年来,海创周已吸引了2800多名学子归国创业,创办企业1900多家,累计创造产值5000多亿元。广大海外学子已经成为推动大连科学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海创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大连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海创周只是大连高新区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大连高新区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有多少土地、多少大楼、多少政策,而是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一整套人才培育、吸引、使用机制。在明确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后,大连高新区一直以来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施重锤敲响鼓,使大连高新区不仅成为大连市的产业示范区、科技先导区,也成为人才聚集区。

一是大力引进中高级人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大连高新区,支撑起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连高新区从2004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海外学子尖端人才归国创业工程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吸引软件中高级人才。连续多年到东北、北京、上海、东京、旧金山、首尔、悉尼等国内外城市组织软件人才巡回招聘活动,近3年每年引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近万人。为吸引高校毕业生,开展“企业招聘团走进国内知名高校”等活动。从而,使更多的人才知道,在大连、在大连高新区,有他们实现理想、体现价值的空间和机遇。$nextpage$

二是全面构建“大培训体系”。大连高新区通过大规模实施政府公共培训、扶持企业培训、引导院校开展培训,全面构建“大培训体系”。早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起步时,就在软件园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家民办软件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培养人才。精心选择22家培训供应商,重点实施管理、外语、技术、认证等培训,满足企业对通用型培训课目的培训需求。提供软件人才培训补贴,引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内训、认证培训、境外培训和IT训练营等培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驱力。研究制定《大连高新区千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配套政策》,开展企业与院校的“双向兼职”(兼职讲师、兼职顾问)活动,扶持大连外国语学院为简柏特、埃森哲、惠普等重点企业开展定制式培训,全面推进“区校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还大力鼓励社会办学、公司内部业余培训,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创建国内第一所软件高级经理人学院,为企业培养高级经理人。启动安博(大连)实训基地建设,与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软件人才的实训规模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仅2010年,就培训企业员工和高校大学生8万多人次。目前,大连高新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校和专业化培训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的培训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积极推动软件人才若干政策的实施,组织企业申报人才安家补贴、高级人才奖励和PMP补贴。目前,大连高新区已发放软件高级人才奖励两亿多元、安家补贴163万元,为软件人才提供限价房700余套,有5000余人享受政策资助;为大学生就业发放特别岗位补贴230万元,直接带动6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就业。完成了一期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国内一流的培训、招聘、咨询、网上办公服务。建设500套大学生安置房(公租房),进一步改善人才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大连高新区带来“百鸟朝凤”的喜人局面,特别是高端人才不断汇聚。2008年以来,大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和大连市引智计划项目87项,获得资金资助1660万元,引智数量及获得的引智资金都位列大连各区市县之首;引进外国专家600人次,其中14人获大连“星海友谊奖”、4人获辽宁“友谊奖”。通过引智项目,大森数控及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占领了数控同类产品国际市场1/4的份额;路明科技LED芯片制造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人才,是高新区发展最核心的资源。高层次人才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梭型转变,而且加速了大连高新区从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低端外包服务的成本中心,向主要依靠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提供高附加值外包服务的价值中心转变,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产业正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成大连高新区发展不竭动力

创新,是高新区成长发展的灵魂,是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大连高新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更是体现出了大连高新区人的特质。先不说在10年前选择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很好诠释。单说在当时采用“官助民办”这一运营体制进行软件园建设这一创新模式的尝试,就充分显示出了大连高新区的超凡智慧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实践证明,“官助民办”模式,是一种真正持久、更专业化、市场化,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模式,成为了中国软件园发展的“样板”。这一模式就是软件园由专业的运营商来管理运营,政府只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和帮助。软件园创立之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软件园迅速发展;政府在招商中做软件园的推销员,吸引企业加盟软件园,帮助软件园企业拿“订单”。而软件园的定位、规划,则由软件园运营商来负责,当时软件园的定位就是为软件园区内的软件和服外包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官助民办”模式使大连软件园迅速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园,也成为了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的有力推手。在后来的东软软件园、腾飞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的建设中也纷纷效仿了这一模式,并将一模式成功复制到苏州、天津、成都等城市。

近两年,大连高新区在第一代软件园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提升。第一代软件园,如大连软件园、东软软件园、腾飞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等都是由专门的软件园解决方案提供商负责运营、面向所有软件企业开放的园区。其建设和运营模式是建设——招商——服务。“筑巢引凤”是对这一模式的典型概括。在大连高新区软件业发展之初,这一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产业集聚作用。但随着一些软件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已经具备有独自建设大规模专业软件园的势力和需求,大连高新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土地出让、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实力的软件企业独自建设专业软件园,用这种模式建设的软件园大连高新区称其为第二代软件园,这一模式用“引凤筑巢”来表述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目前,大连高新区华信集团、IBM、亿达信息等专业软件园即将建成,海辉、欧力士、文思、富达基金等软件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大连软件产业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的发展新趋势开始显现。

随着大连高新区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的扩大,2008年12月,大连高新区又大胆尝试在日本东京设立大连(日本)软件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连高新区在中日之间搭建一座专门服务于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跨海大桥”。一方面树立大连软件在日本业界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方便大连企业在日本招揽软件人才和承揽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软件园,成为了中国软件在海外的桥头堡。目前,大连(日本)软件园已入驻软件企业40多家,发展顺利。大连高新区也毫无疑问成为了这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受益者。

大连高新区还建立了全国首家软件和服务外包研究院,从理论的层面上探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启用全国第一个服务外包保税中心,也是全国首个物联网技术监管应用示范项目。这一新的对外开放制高点的形成,对大连高新区乃至大连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施大连高新区与高校的“区校一体化”建设,与高校共建“千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成立国有独资大连万融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初步形成包括担保、创投、小额贷款等功能的大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大连高新区在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基本确立了大连高新区在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目前,大连高新区建成船舶导航系统、燃料电池等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6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并建有数字音视频、光电子、新能源、数控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各类研发机构97个;光电研发中心、嵌入式系统公共研发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10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综合和专业孵化器9个,总孵化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852家。截至2010年底,大连高新区专利申请累计总量为5694件,专利授权累计总量为262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累计达534项,通过CMM评估的企业达40家。

大连高新区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所以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大连研发”的产品,如光洋数控、大森数控研发的嵌入式软件、数控系统技术位居行业前列,海大航科研发的“EAR船舶导航系统”填补国内空白,阿依艾开发的钢结构设计软件占据国内30%以上的市场,文华财经软件拥有国内期货交易市场95%的份额,华信铁路财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大连华畅研发的WCDMA第三代手机3GPP协议栈软件等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