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外看形象,内看精神,如果说衣食住行反映的是城市幸福的物质条件,那文化反映的就是城市幸福的精神状态。在东莞打造“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石龙作为东莞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敏锐嗅到东莞文化春天的气息,这座千年古镇正在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光芒,携着昔日荣耀迈向了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东莞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东莞在世人印象中,一直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很少人知道这座工业城市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厚度,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石龙。
石龙是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设镇的地方,处于东江与其北干流与南支流交汇处,石龙北靠广州,南临深圳,毗邻香港,距广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已经成为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控制着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对整个广东的粮食流通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石龙成为广九铁路上重要站点之一,石龙在商业和交通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商贸重镇,被誉为清末民初的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到了近代,石龙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曾作为东征军的总指挥部和大本营,承载了孙中山、周恩来等伟人的战斗足迹,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历程。
据文物部门初步考究发现,石龙有历史遗迹、文物百多处,有革命旧址、遗迹20多处,确定并经批准,周恩来东征演讲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纪念亭、黄家山欧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龙通过筹资修缮各类历史文化古迹,将遗存古树数字化存档,设立专项基金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有效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前人创造的成果加以爱护,使文化得以传承。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石龙人天生的文化内涵,而石龙人对自己的历史也倍加珍惜。2002年以来,石龙财政专项拨款1764万元,社区自筹资金195万元,用于保护历史遗存。石龙的28处历史文物古迹因此得到妥善修缮保护,包括建于1740年的欧公寺和建于1863年的福音堂。石龙还对镇内27棵遗存古树实施有效保护,为古树建立电子档案,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
近年来,石龙镇又先后对欧公祠、李文甫纪念亭、周恩来东征演讲台竖碑保护。规划欧公祠周围1万平方米的地方留作今后建欧仙公园之用。重修了周恩来东征演讲台,塑造了周恩来铜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修了林氏宗祠、叶氏宗祠、陈氏宗祠。将清末东莞探花陈伯陶书写的“惠育医院”石匾以及距今100多年的海内外捐款芳名石碑镶嵌在原“惠育医院”今人民医院分院的墙上,并妥善保存了当年的石刻、石柱,以待复原。
此外,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手工作坊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狮子头和灯笼仔的制作成为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中国节庆习俗在石龙重焕生机,得到保护和尊重。
建筑大师何镜堂为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出谋划策
石龙以其悠久历史文化和众多历史古迹获得东莞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耀,但石龙人并没有沾沾自喜的躺在荣耀上,一场新的文化大建设活动在石龙悄然展开。
今年3月10日石龙镇举行了建设文化名镇工作会议暨文化惠民工程启动仪式,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黄贵洪在会上提出“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宜居宜商幸福石龙”发展战略,会上宣读了镇委、镇政府制定的《石龙镇建设文化名镇实施方案》,石龙要力求更好、更有效地整合镇内的文化资源,打造全国一流文化名镇,努力提升石龙的文化实力和品位,使文化建设成为石龙的一项惠民工程。
在新的历史机遇,新的文化发展战略面前,石龙人并不冒失,而是本着一向对文化的珍爱和敬重的态度,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建筑大师何镜堂担任石龙文化顾问,为石龙文化名镇建设出谋划策。
何镜堂出生于石龙,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从小在石龙生活经历把石龙文化融入了这位“中国馆之父”身上,对于这块土地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为家乡建设出力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石龙本身就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古镇,很高兴我是东莞石龙人。凡是有文化价值的我都好愿意、有兴趣去做。石龙如果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弘扬它的文化特色,这就能真正体现石龙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发展方式。我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留一个比较好的古镇面貌给子孙后代,让石龙人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可以享受。现代化本身不只是看生产看经济,最终是看它文化价值的,可谓是以文化价值论输赢。一个城市经济迟早可以发展,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别传统好的文化如果破坏了就很难恢复。有历史的城市,如果将来不把历史延伸,这个城市就没历史的价值。如果把那些具历史价值的建筑都拆掉的话就没有根了。中山路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遗产,骑楼街是非常有特色的,石龙头到石龙尾一条主线,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这条主线延伸石龙文化的特色,我也愿意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黄贵洪书记、周年友镇长与何镜堂院士就石龙镇中山路保护、中山纪念堂修建等保护规划进行探讨。何镜堂认为,旧城改造首先不要破坏它的整体肌理,要在保持历史原貌的真实性肌理和形象的前提下,完善交通和配套设施,增设绿化、广场、咖啡厅等一些公共休闲空间。在此基础上,不要仅仅一条街改造,应在改造后能感受到原来的味道,街区内有骑楼街以及一些特色历史传统文化、工艺分布其中,使整个区域内有文化特色,有活动内容。这位杰出的石龙人以其独特眼光重新解读和构建石龙历史文化与现代进程协调发展。$nextpage$
文化惠民“三大文化节庆”品牌增添文化活力
人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只有文化发展惠及普通民众,文化对于幸福的促进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在《石龙镇建设文化名镇实施方案》中,文化惠民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方案》制定一系列措施,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名镇。
“十二五”期间,石龙将完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覆盖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深入推动精神文化创建和做强地方主流媒体;发挥“历史文化名镇”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建设“四名”工程,包括名地、名街、名居、名遗工程;开拓现代文化产业链,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基地,启动“西湖油画村”产业建设、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影视产业、打造园艺文化基地,扶持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超市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包括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健全文联工作机制,引进和设立名家、名师工作室,举办中华龙民俗文化节、敬老文化节、主创群文精品文化节,打造“三大文化节庆”品牌。
黄贵洪指出,文化名镇建设是石龙建设宜居宜商幸福石龙的长期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石龙镇建设文化名镇的总体要求是:围绕“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宜居宜商幸福石龙”这一中心,把握发掘弘扬历史文化资源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两个抓手,强化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三个保障,实现全方位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充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内涵,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基地、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四项目标。
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满足民众文化需求
石龙在发掘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现代文化发展也毫不逊色。对于石龙来说,发展文化事业,做好文化工作,是惠及石龙人民的利益的政策,也是石龙人与生俱来文化灵魂的渴求。近年来,石龙镇政府重视组织策划大型文化活动让市民参与。龙腾东江庆端阳是石龙镇特有的龙舟品牌系列文化活动,不但本地市民,还吸引了附近镇区的数万群众前来观看、参加。石龙镇还举办迎新年倒数晚会、千人太极拳表演、“金沙湾之夜”烟火晚会、新年粤曲晚会、元宵舞会音乐会、游园活动等春节系列活动;还因应庆祝教师节、国庆节和迎接新年的到来,举行“金秋的献礼”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汇报演出、庆祝新中国成立文艺晚会等活动。据统计,仅去年石龙镇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就有100多场,观众40多万人次。
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鼓励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在镇内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传播体系,并组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农家书屋已在镇内各社区、村实现了全覆盖。近年来,石龙各村、社区的妇女组织起来,鼓励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开展女子运动同乐活力赛等多姿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石龙农村电影播放队走进全镇10个村(社区),去年播放120场,观影人数达60000人次。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也成为石龙年轻人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
为了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石龙镇先后成立了27个业余文化协会,长年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活动骨干有3000多人。工人粤剧团、石龙曲艺社的成员每周轮流在中山公园文娱台进行演出;石龙健身舞协会每晚分别在多个广场内指导群众开展活动,每月教授新的广场舞。群众文娱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文化广场、文娱台经常有演出,每年举办各种演出活动有上百场,观众达40万人次。各协会组织人员积极参与省、市各项比赛,捧回了大批奖项,促进石龙镇文化事业发展。
【荣誉石龙】
国际宜居城镇
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城镇(E—TOWN)
全国第二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19位)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全国文明村镇
国家卫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举重名镇
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
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广东省中心镇
广东省绿色名镇
广东省教育强镇
广东省火炬计划电子办公设备特色产业基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