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个家庭的养老账本:老有所依不容易

tebiebaodao 2011-06-21 17:36:53 文/王炜 编辑/燕云 总第136期 放大 缩小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若干年后,自己会怎样老去?是否老有所依,是否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生活?对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言,答案似乎很简单,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能提供安度晚年的物质保障;答案又很复杂,到底需要多少钱?这笔钱又要从哪里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3.3%,人数为1.78亿。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的500多万人提高到800多万人。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低。在近8亿就业人口中,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亿,还有大量劳动者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

养老待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

养老金刚够日常开支

退休职工汪丽娟:省吃俭用攒医药费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看着从去年2元1斤涨价到如今3.5元1斤的糯米,习惯每年自己买糯米包粽子的汪丽娟犹豫了。

她舍不得。

58岁的汪丽娟2004年从江苏常州市变压器厂正式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7年来,退休职工养老金每年都在涨,从当初的800多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左右。但汪丽娟发现,自己退休后唯一的收入来源——养老金尽管一直在涨,却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

丈夫去世早,汪丽娟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前几年,母子俩卖掉旧房,搭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又从银行贷款,买下了现在住的这套房子。

对汪丽娟而言,自己的积蓄非常少,养老几乎全部要指望每个月1600元的养老金。

那么,靠这笔退休金,将来养老够不够?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起,汪丽娟的儿子已经加大了对老妈的“补贴”力度。因为仅靠现有的这点养老金,生活只能勉强支撑。

在汪丽娟的日常开销里,每个月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电话费等固定支出接近200元。一天三顿饭,每天买两样蔬菜和一样荤菜,至少也要三四十元,还不包括买水果、牛奶等。这样,即便每顿饭都在家吃,没有任何其他支出,一个月开销也不会低于1200元。剩下400元零花,差不多刚刚够用。

这个“够用”是在没有任何额外支出情况下的“理想状态”。即便是一个人生活,也不可能完全风平浪静。偶尔感冒发烧,尽管不是大病,买药挂水也得花几百元。亲友婚丧嫁娶,人情往来,还要送“份子钱”。赶上逢年过节,光压岁钱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细算下来,平均每个月的开支都在2000元以上。

对于汪丽娟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近两年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很明显,她很少买价格较贵的时鲜蔬菜吃,很少吃水果,以前自己最爱吃的鲳鱼,因为价格翻了2倍,也很长时间舍不得买。

“享福谁都会,但到我这个年纪,不可能再去找工作、赚钱了。将来的生活,只能在养老金的范围内节约一点,量入为出。”汪丽娟说,“物价比工资涨得快,实际生活水平停留在原地,甚至还有一点下降。”$nextpage$

总的来说,汪丽娟对现在“过得去”的生活还算满意。儿子不定期地给她几千元补贴家用,省吃俭用的她还能存下一些钱。

但她对未来常常担忧。最担心的是自己年纪更大一点后,身体不如现在硬朗,看病吃药要花很多钱。

汪丽娟牙不好,不停掉牙齿。要装好一点的假牙,总共花费要三四万元,儿子劝她去装,但她一直拖着没去。

“看病多贵啊,医保卡上每年几百块钱根本不够花。”她说,年纪大了,身上的各个零件都会出一些问题,趁着还能攒点钱,尽量给自己准备一些买药看病的钱。

汪丽娟时常回忆自己年轻时活力四射的样子。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渐渐变老,走路没以前那么快,记忆力也没以前好了。有时候她会悲观地认为:“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儿子经常出差,汪丽娟独自在家时,为了省电,常常只开一盏台灯。对于未来,汪丽娟只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健康,平平安安,能够靠那点养老金维持简单的生活,尽量不要向孩子伸手要钱,尽量不给家里人“添麻烦”。

买套房子来养老

城镇职工温超:积蓄存银行“贬值”,投资房产应对通胀

曾经有位老人略带戏谑地说:“中国老百姓一辈子赚钱,就是为了买一套房,看一场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想:将来老了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43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温超尽管还属于年富力强,但已开始早早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打算。

他选择了“买房养老”。

2010年初,温超在京东的河北燕郊买了一套70平方米房子。总价41万元,温超首付16万元,贷款25万元,20年还清,现在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房贷。

“房贷还清时,我正好60岁,估计也干不动这一行,该休息休息了。”温超说,“城里的房子咱买不起,到燕郊去投资,勉强还能凑合。”

温超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现在还房贷吃一点苦,生活节省一点。等到退休以后,燕郊的房子肯定也升值了,到时把房子一卖,能有一笔不菲的积蓄,用于应付将来的生活。或者把房子出租,每月收租金,也能增加一笔稳定的收入。

“20年后,燕郊应该比现在繁华多了,房价和租金都会涨不少吧?”温超说,一年多前不到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现已涨到7000元/平方米,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将来靠这套房子养老,应该是靠谱的。”

温超是一位乐观有趣的北京人,说话时脸上总挂着笑容。但做出“买房养老”这个决定,却是出于对未来预期悲观的无奈选择,并且要承担很大风险。

用他的话说,开出租车“给人打一辈子长工,自己什么也剩不下。”每天起早贪黑在路上开车,交完高额的“份儿钱”,每个月能省下三四千元就算不错了。这两年油价、物价不停地涨,这笔收入“越来越不值钱”。而出租车公司的养老金“少得可怜”,“除非中彩票”,否则根本不足以应付老了以后的生活开支。

更让他着急的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存下的十几万元放在银行里不断贬值。“照物价这么个涨法,20年后这点钱可能只值现在的一半。”

收入低、养老金少、存款贬值、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老了怎么办?

中彩票显然不现实,唯一的希望就是让这笔存款保值增值。一家人前思后想,似乎只有投资买房子一条路。

温超买了房子,每月要多支出一笔房贷,生活变得拮据多了。以前温超抽的是10元一包的中南海香烟,如今降格为4.5元一包的白沙。“没办法,总不能老了以后温饱都成问题吧,就算为将来吃苦了。”

不懂经济学的温超也深知,“买房养老”并非没有风险。房价不会一直像前两年一样涨下去,万一房价下跌,燕郊这种偏远地方肯定会先跌。即便房价涨,如果涨的幅度很小,可能还抵不上贷款支付的利息……

但是,除了靠买房“赌一把明天”,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nextpage$

“我没什么文化,本来干这行就是混日子。将来自己的命运很难完全靠自己掌握,好也罢不好也罢,也都能过下去。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有出息,她能过得好,我辛苦一点也没什么。”

在通往首都机场的高速路上,温超开着车以100公里的时速奔驰,初夏的夕阳很美,道路仿佛是金色的。他希望自己和家人的前景也是如此。

而这个希望,有相当一部分寄托在30公里以外河北燕郊的一套房子上。

自己给自己保障

农民工高彩玲:没有养老保险,只能拼命打工存养老的钱

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想到老了以后的生活,很多人没有安全感。

51岁的山东聊城人高彩玲同时做着两份工作。在超市管理存包柜,每隔一天上一次班,每次12小时。不用去超市的那天,就到一家糖果店打工。两份工作加起来,每个月可收入2800元左右。丈夫刘双喜也在打工,收入约2000元。

两人每月将近5000元的收入,在当地普通家庭里算是不错了。但是,他们依然很省,每个月的吃穿用度花销仅千把块钱。

对未来,他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多年前从农村进城打工,一直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不像城里人一样,到了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

为了儿子结婚,夫妻俩去年硬着头皮在聊城给儿子买了套房子,不仅每个月要还1700元房贷,首付款还向亲戚借了6万元。这让“从没欠过债”的两口子,感到压力很大。“趁着我们还干得动,多赚点钱,先把欠的钱还上。”高彩玲说。

为了多赚点钱,55岁的丈夫刘双喜也在到处找另一份工作。但是,“我能干得动的工作,人家不要我这个年纪的。愿意要我的,多数是又脏又累的苦力活,我已经干不动了。”刘双喜说。

再过几年,如果两口子有一天都没有力气打工了,那该怎么办?

回农村?可能性很小。十几年来,尽管是打工,两口子也早就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回去。

靠儿子?儿子职业高中毕业,在一家企业当技术工人,每个月工资1500元,刚刚够自己花销。“如果儿子将来挣钱多生活好,我们还能享一点福。但是现在不敢抱太大的希望,他自己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高彩玲说。

住政府的养老院?不是没想过,但是两口子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前几天电视新闻里报道了外地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让他们心有忌惮。而且,即便住养老院,每个月也要交一笔钱。

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现在打工多赚点钱,省吃俭用一点,老了以后有一点积蓄,“自己给自己保障,自己给自己养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高彩玲并不清楚具体的数据,但她知道,身边的老年人正越来越多。也许,等她和老伴六七十岁的时候,国家会更富强,会想出更多办法给老年人提供保障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