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桑莲法界”开元寺

wenhuazhongguo 2011-06-21 18:02:56 本刊记者 王云伟 总第136期 放大 缩小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和泉州十八景之一。开元寺内有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更有闻名遐迩的东西塔。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修建的。大门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

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映入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佛教传入中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庭

拜亭前的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nextpage$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

东西塔

开元寺内,最著名、最突出的,也是作为泉州标记性建筑的,即是“东西塔”。东西塔座落在开元寺东翼和西翼的花园内。东塔即镇国塔,西塔乃仁寿塔。二塔皆为石砖建筑,楼高五层,始建于唐代,历经各朝,屡建屡废。现有的塔乃宋朝所建,迄今700多年。双塔结构均匀对称,塔基稳固,曾经历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但安然屹立,无恙不毁,世所罕见,不得不称赞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双塔的塔身皆为浮突精湛的石雕艺术。上刻有释迦佛的本生故事、诸大菩萨、护法诸天、金刚神将、罗汉高僧、大德祖师等圣像。还有花鸟龙狮等动植物雕像,刻工精巧,形象鲜明逼真,令人感受到佛教的高超艺术美感。双塔高耸入云,见证了紫云覆盖、甘露普降的圣迹,也是目前泉州历史名城的文化象征。

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蕅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出大殿向东穿过一月亮门,有一类似四合院似的院落,是泉州佛教博物馆所在。进入大门,院落正中是一尊石刻弘一大师的遗像,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供奉着弘一大师的雕像,足见师傅对这里佛教的影响及做出的贡献之多。

博物馆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泉州佛教发展的情况,大约是在西晋年间佛教传入福建,随后经几度衰落与兴起,最终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第二部分,是弘一大师的生平事迹展。早期便拜读过《悲欣交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世今生》一书,因此对大师其人已有一定了解,如今在这里见到了大师的诸多遗物,也顿觉悲欣交集。悲的是大师为中国佛教事业,特别是弘扬律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最终仍不离一死,涅磐寂静对大师来说是种解脱,但对我等后辈却是不小的损失,毕竟如此德行的大师并不多,而我们却无缘受其点拨。

另外,虽然在书上知道大师一生节俭,一件僧衣穿了几十年却从未换过,如今在此见到,果然已是破旧不堪。想大师一生钻研佛法,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大成就,对自己却是如此严格要求,我等无德无能却贪图享乐,实在可悲。欣的是大师一生虽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但灭寂后却被后人如此供养与纪念,可见大师德行乃吾辈学习之典范,有大师这盏明灯在前,我们便心无恐怖了。同时自读了弘一大师生平后,就一直盼望能来此顶礼,此次因缘而得见甚是欣慰。

整个展厅中,大师的两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一是“坐享檀施岂易,自负己德何如,老实念佛”;二是“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