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航母:梦想不再推迟

junshiboji 2011-07-25 12:07:07 编辑组稿/袁芝兰 总第139期 放大 缩小

 

背景

“瓦良格”的前世今生

最早,这是一艘苏联未建成的“烂尾”航母

1985年,一艘名为“里加”号的前苏联航空母舰,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开建。1990年“里加”号更名为“瓦良格”号。

1993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黑海舰队分割协议,乌克兰继承了这艘“烂尾”航母。1995年,完成68%建造工程的“瓦良格”号退出俄海军编制。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瓦良格”号一直被搁置在一旁。1998年,“瓦良格”号最终被出售,澳门一家公司以2000万美元购得,原拟将它改造成一个娱乐场所。

1999年,在开建14年、下水11年、停建8年后,锈迹斑驳的“瓦良格”号开始了前往中国的艰难之旅。经过627个昼夜,2002年3月4日,“瓦良格”号航母终于停靠在中国大连港。

2002年至2005年间,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对“瓦良格”号进行了全面检测,同时,内部整修工程也逐步展开。2005年中期,“瓦良格”号被漆上了代表中国海军的灰色。

2011年,“瓦良格”号工程似乎进入冲刺阶段,大量设备完成栖装,相控阵雷达预装孔清晰可见。

“瓦良格”号和现在俄罗斯唯一一艘在服役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是“近亲”,都属于前苏联的第三代航母。前苏联计划的第四代航母是核动力的,但是没等正式造成,苏联就解体了。而印度即将装备的“戈尔什科夫”号属于前苏联的第二代航母。

一般而言,排水量在3到6万吨的航母属于中型航母,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的“瓦良格”号在此列。目前全球除了美国的那12艘航母外,其实都是中小等级的航母,另外,只有美国的航母和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是核动力的。

现在,改造这艘航母几乎如同新建般复杂

当这艘航母被出售的时候,外壳已经生锈,发动机、方向舵、武器系统或电力装置都已被拆除殆尽。而且,在拆除敏感装备的过程中,航母构造也遭到破坏,甚至都不能确保其是否能够出海航行。所以有军事专家认为,将“瓦良格”号改装成一艘具有战斗力的航母,几乎和新建一艘航母同样复杂,其意义并不亚于自主研发。

“瓦良格”号全长304.5米,宽70米,吃水10.5米;飞行甲板长304.5米,宽70米,可供两种不同战机使用。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采用两套与“现代”级驱逐舰相同的动力,总功率200000马力,航速30节。全舰共有3800多个舱室,人员编制为1600多人。据军事专家宋晓军估算,重造这样一艘航母起码需要20亿美元以上。另外,要使“瓦良格”号形成战斗力,总花费将不少于百亿美元,还要年年耗资维修和补给。

中国改装“瓦良格”号投入了多少资金,目前无从得知。20亿美元是军事专家宋晓军给出的“保守单价”。

宋晓军表示,国外排水量在3万吨至6万吨之间的航母属于中型航母,如果仅计算航母本身的造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约是15亿美元。“因首次制造航母需要较多的研发费用,中国制造6万吨左右的航母单价估计需要20亿美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航母只是一个武器平台,其自身的防御能力十分脆弱,航母的战斗力来自其舰载机和为其护航的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和潜艇等形成的立体战斗群。造出航母只是第一步。

海军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曾指出,以俄罗斯舰载型苏—33战机为例,单价为5000万美元,6万吨级航母约可载50架飞机和直升机,如果其中有24架战斗机,就已价值十几亿美元,排水量7000吨的“现代”级驱逐舰单价也要6亿美元,由此算来,一个航母战斗群编队的总价应以数十亿美元计。

此外,航母还需要在深水码头停靠,日常维护与修理也需要不菲费用。张召忠说,按照普遍经验,航母的服役期在25年至30年之间,一般5到10年应该中修,个别设备要大修。$nextpage$

“瓦良格”号性能如何?

前一段时间,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都转载了一篇美国军事网站的文章,说中国“瓦良格”号或可翻译为“又大又胖的靶子”,引起热议。事实上,早些时候,这艘航母甚至被形容为“废物”。中国首艘航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硬件上,航母自身的防御能力其实很弱的,为了使航母能够面对任何强大的挑战,就必须组成航母战斗群——一般包括至少一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一艘支援舰和一艘潜艇提供支持。另外按照目前“瓦良格”号航母上飞机的起飞方式,还不能负担一些重型飞机,飞机数量也就在30、40架左右,还不到美国航母的一半;在软件上,飞行员能够顺利完成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之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即使飞行员训练好,由于日复一日的机器运转,航母和它的舰载机的维修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这对飞行员来说则需要好几年的磨练才能完成。

因此,不少分析都认为“瓦良格”号更可能会被用作未来航母设计及船员研究和训练平台,而非一艘充分运作的航母,中国要建造四到六艘航母可能还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不过,另一方面的声音是,这艘“瓦良格”号就是一艘“作战航母”,上面已经装载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只是作战能力肯定和美国的航母有很大差距。

现实意义

中国首艘航母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意义

最主要意义:契合“无航母,非大国”的思维

解放军空军上校戴旭认为,航母是对霸权主义的“无声威慑”,是一个图腾。而军事专家李杰一篇名为《没有航母,难成大国》的文章被传播得很广泛,也得到很多认同,文章称,“时至今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都拥有大小不等、数量多寡的航母。而且上述国家都信誓旦旦,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各型航母作为有影响的大国,不能没有航母,更不能仅配备数量有限、编组不当、攻防欠缺的航母编队。”而事实上,中国从“郑和下西洋”后,在海上就没再显示出什么实力,更别提“甲午战争”的耻辱,因此“海上强国”和“大国崛起”被联系在一起很正常。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瓦良格”号的首航将是中国重新成为大国的里程碑事件。高端军舰是强国的标志,中国必须实现建设海上强国的使命。这让民众对建设海洋大国,及努力进行此项建设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热情。

其它三大实质性意义

中国首艘航母目前对美国构不成实质性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有以下的意义:

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中国的首艘航母打破不了目前亚太地区的海军军事平衡。不过,还是有分析认为,无论是台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中国的首艘航母都有一定的“军事威慑”作用,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在加紧购买潜艇,这被认为是上述几个国家对此做出的回应。当然,随着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建立,这样的威慑作用会更大,更有实质的军事意义。

外媒提到,中国一些主流媒体表示,“这艘航母与中国赢得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有重大关联”。该航母可能用于台海、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以及钓鱼岛争端这些可能的局部热点中。广泛的讲,西方分析专家指出,在台海问题上,航母“将在短期台海问题中扮演很小的角色……因为,陆基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部队将可能处理所有需要跨过海峡的空中作战”。引入现代化精确打击武器,进一步降低了台海问题中对航母部队的需求。然而,其他分析专家指出,如果解放军能够协调航母打击和大陆岸基打击,在台湾东部使用航母可以从两线打击台防空部队。这或许说的不错,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联合作战能力是先决条件,而这在近期还难以企及。对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航母“将在远程力量投送方面为中国提供可持续空中覆盖,以实现对争议地区的占领和保持”。然而,执行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上的空中力量。而在飞行员能够顺利完成航母上起飞和降落之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即使飞行员训练好,航母在日常行动中因拆装带来的维修,本身及其舰载机都给中国带来了一整套新的挑战,这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去解决。

2.经济影响。2009年底“中国首艘航母即将下水”的“消息”给股市带来了反弹动力。当时引发了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为首的军工股集体拉升,这次会不会也一样呢?另外也有专家认为,航母能够作为一个“龙头产业”来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但在著名军事评论员、主持人马鼎盛看来,即使是专门研究国防经济的,没有具体数据之前,也没办法发表客观看法。说造航母能带来相关下游产业提升,他认为是没有根据的。拿钢铁业举例:航母用的钢板和民用钢板不是一个概念。特种钢和特种动力中国也都还造不好。中国造民用大船没问题,50万吨的巨轮都可以造,但这和军事没关系,六万吨的战舰技术无法转移到民用。他认为现在从经济影响的角度评价中国造航母的价值,还不是成熟的时机。

3.首艘航母肯定能为未来航母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提供很多经验。马鼎盛表示,“瓦良格”号航母如果可以服役,是中国海军的一个突破,因为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战舰,而且,“瓦良格”号还算有一半是自己造的,跟买的又不同。所以,首先从排水量来讲,“瓦良格”号有着标志性的进步意义,是中国军工造船业的一个飞跃,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值得肯定。$nextpage$

是否需要建造航母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用于重造和维护“瓦良格”号的钱,可以制造很多其它武器,譬如装备两栖舰等,不仅经济帐上要便宜得多,军事效率上也相较为高。在著名军事评论员、主持人马鼎盛看来,以中国目前的现状,急于建造航母,就像“小姑娘开悍马”,不相称。

但是,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航母对于同样一片海域的控制能力,在性价比上比驱逐舰等都高很多。另外,国外有一种观点是航母会被淘汰,甚至认为航母是“海上棺材”,不过舆论普遍认为航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海上霸主”,中国算是搭上了航母的“末班车”。

长远意义

从长远来看,中国航母有何意义

为经济利益“护航”

有人说中国造航母,费钱费力。有这财力不如向国外多买驱逐舰,再自己多造两艘潜艇;有这人力不如多做加工贸易,出口换取外汇。中国为什么要造航母?为什么要现在造?造航母获得的利益是否能弥补成本?有人提出,中国造一艘航母,可能需要近30亿美元。用这些钱,可以制造许多枚新导弹,可以制造许多架新飞机,还可以造许多颗新卫星,当然更可以造许多艘的驱逐舰、造潜艇,一样可以提高军事实力,为什么非要造航母呢?

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中国造航母的意义有二:一是中国进口原油运输有80%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如果没有航母保护这个能源生命通道,一旦发生战事,只需要一个航母编队就可以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中国的战事能源消耗;二是中国在海外有巨大的、万亿美金计算的投资利益和相关资产,这些利益必须有配套的国力、军力来提供保障。这和一些美国智库的分析是一致的。

另外,美媒称,此前中国满足于在美国的海上霸权下航行,并称有限的资源最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非打造海军装备。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海上燃料和原材料进口,更不要说终端产品的出口了。海运通道在中国外交政策筹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中国政治家担心,美国会越来越多的采取远距离封锁,且阻断中国商贸极度依赖的海上重要航线。所以中国建造航母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但是,仍未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想要建造多少艘航母?以及这些航母将会被部署到哪里?中国被迫在海上战场进行两种不同的战线。在太平洋,中国需要发展必要的力量和战斗实力,来应对美国海军在冲突中威胁中国的影响力和能力。另外,俄罗斯的海军军力也在朝着太平洋倾斜,向着这个地区布置更多的“航母杀手”。然而,来自非洲的原料供应线穿过印度洋;所以,印度将在该区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供应线的安全和自由,中国是否还要在印度洋部署航母以应对印度航母的存在?

与经济利益说相通的,其实就是中国海军力量的崛起和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

现在造正好应对危机

造航母,前提是中国现在有财力能造得起,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还有一点是目前正是一举数得的好机会。

军事专家宋晓军说,当前赶上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大量的出口船订单被退掉,这个时候中国正好面临的产业结构提升的一个机会。建造航母以及配套的大量军船,由于军费投资有强迫现代化的功能,将使中国各相关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空军某部军事理论研究员戴旭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现在正如火如荼,中国迫切需要新的龙头项目,牵引、拉动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航空母舰和大飞机、大推力火箭计划正是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项目。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可以加快实现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对国家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产业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取代夕阳产业如烟酒、纺织品和房地产等低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为未来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和军队的现代化提供持续的、强劲的动力。

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展现软实力

不管是在印尼海啸,还是在前不久的日本地震中,美国航母展现的人道主义救援都令人印象深刻。换句话说,硬实力也能展现软实力。美国《外交政策》撰文称,强国通过善举而表现良好,能帮助援助一方建立明智而人道的使用海上力量的记录。通过展现国际公共善意,这样的大国缓解了人们对其意图的怀疑。这不仅能使中国获益,也对它的亚洲邻国有利。中国已经意识到成为真正的海上强国,它就必须关注和执行自己的义务。这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中国此前受益于“自由安全的航行”,而现在经济强大了,就需要在维护自由航行(比如护航)方面展现更多的义务。


评 论

航母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在国外,航母除了“海上大型综合作战平台”的学名,还有另外的特殊标签,比如“喂不饱的吞金兽”、“烧钱机”等。不过,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航母有形与无形的价值,都大大超越了航母本身,不仅是军事安全方面,其带动的航母效应外溢,将促进和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nextpage$

“烧钱”也“赚钱”

建造航空母舰这样的超大型作战平台,其带动的科技、装备发展能达到“惊人”的级别。从基本的航母舰体、动力装置、推进系统、雷达、武器系统到舰载机设计制造,从作战指挥到飞行管制、起降系统,无不意味着几乎全新的装备技术发展。现代舰艇“智能化”、“信息化”要求的提升,对于新型计算机支援系统、多功能控制,智能化通信、导航、目标识别以及舰载激光等新型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发,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航母配套战斗群建设、航母母港扩建、舰载机陆基机场建设,还将带来更为巨大的国内需求,大幅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至舰体材料、小至航空母舰办公自动化与饮用水系统,都蕴藏着可观的商机。

英国新型航母建造过程中,仅绝缘系统就与英国帝康公司签订了价值5700万英镑的绝缘系统合同,同时能够提供350个工作岗位;与英国泰利斯公司签订价值2500万英镑的基础通信系统合同,同时能够提供50个工作岗位;即便是作为辅助设施的航母水处理合同,也价值100万英镑。

从各国航母发展的情况看,通常投入数十亿美元,就将带来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的市场与就业需求。可以说,自主改造或建造航空母舰,对于一国国内经济的带动相当明显,航母同样也能“赚钱”。

增强国民海洋意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陆海大国,相对于美日等传统海洋国家相比,国民的海洋意识却相对薄弱。直至今日,提到海洋,映入国人脑海的恐怕更多的是“岛链”与“困锁”。在潜意识中,海洋仍是危险之源。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中国的海洋权益得到了大幅度拓展,但总体来讲,国民维护海洋权益的意愿仍基本是防御的、被动的。目前,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日本、印度等周边国家都已经或即将建造自己航母。拥有航母,不仅是一种军事能力上的要求,也是国家显示维护海上方向安全与海洋权益的重要标杆。

孙中山曾说过:“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势”。可以说,拥有航空母舰对于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对于增强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自信,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担负更多国际责任

海军是和平时期唯一可以跨出国门的军种,是执行和支持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也是国家塑造有利海上安全环境的战略性军种。

近年来,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汶川救灾等任务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均有突出表现。但是,相对于美军而言,由于缺乏航母等大型海上平台,中国海军在和平时期的大规模投送、部署与运用能力仍显得不足。

而航空母舰的服役,将大幅度增强中国海军在远海护航、海外人道救援、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救灾行动、紧急撤离行动,以及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海盗、走私等海上犯罪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国际社会,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承担大国义务的能力,在更加广泛地开展海上联合演习、维护公海秩序等领域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巩固和拓展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与海洋发展空间。

结 语

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中国就准备造航母,如今梦想终快实现。不过从短期看,中国航母的象征性意义还是大于实际意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