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微博时代的独立参选

tebiebaodao 2011-08-13 19:21:44 文/笑蜀 总第141期 放大 缩小

 

“走在选区的小巷里,遇到的大伯大妈都会跟我打招呼:呵,你就是独立参选人李承鹏啊?”

“他们怎么会知道你,而且知道独立参选?”

“因为微博啊”。

“但是,难道微博真普及到了走卒贩夫都天天看的地步?”

“也不至于。他们本人或许并不上网,但家里的年轻人,或者亲朋好友中,一定有人上网看微博的。看了就会在平时的家长里短中讲出来。”

“想不到,微博的传播力这么强大啊。”

这是我跟李承鹏电话讨论独立参选时的一些对话。虽然我一直坚信,微博在传播上并不微薄,而是够威够力,但如李承鹏说的那样,微博的影响力居然会深入家庭,这却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以及我的期待。

候选人们高调在微博上宣布独立参选,引来舆论高度关注,也惊动了最高层。

独立参选在中国大陆其实并不新鲜。最早从80年代初起,最近自2003年以来,有过多次事实上的独立参选。但无论有过多少次事实上的独立参选,都无法冲淡此次独立参选的独特性和新闻性。原因之一就在于,此次独立参选所处的大时代的独特,即微博时代的独特,即公民运动时代的独特。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五年一度的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铺开。此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区)、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参加此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9亿多人,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6亿多人。按说,这不过是既定的政治礼节而已,应该是一切有条不紊,行礼如仪。但是,独立参选居然不期而至,有如平地起风雷,一时掀起不小波澜。

最早杀将出来的,是江西新余钢铁厂下岗女工刘萍。她从维权经历中感受到民意代言的重要性,远在年初,就动了独立参人大代表的念头,为此专程拜会了湖北著名的选举专家姚立法。4月7日,看到当地社区发布的选民名单预公布的榜单,她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正式宣布参选。

这马上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

5月25日,著名评论员李承鹏在微博上确认,他也决定将在其户籍地成都独立参选人大代表。作家夏商、时评人姚博、学者柳红、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吴丹红、江苏常州白领何鹏、浙江杭州白领徐彦等多位人士,都紧随其后,通过微博宣布将独立参选。独立参选人大代表一时竟成风潮,蔚为壮观。

微博风暴带动了媒体风暴,最终惊动了最高层。

6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一则长达3分16秒的新闻,主持人宣读了全国人大法工委某负责人就选举问题的答记者问,他一方面承认,参选人大代表是法定的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又强调,“独立参选人”这个概念本身是不合法的,公民参选必须遵循法律程序。

这种矛盾心态,在后来一系列官方媒体,和高层官员的言论中,都有明显流露。《环球时报》在其社评中基本否定了独立参选,定义为“政治对抗”,并大言不惭地代表中国社会说中国社会对此没准备好。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及多家同样有官方背景的主流媒体,甚至连当初“围剿”普世价值的《北京日报》,却都公开发表文章,力挺独立参选。

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间接回答了“怎样看待独立候选人”这个敏感问题,他的态度是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分作四种不同的情况处理:第一种是有的人真正希望参与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这个要支持;第二种是他想参与监督但没有经验,有时说话偏激,这个也要支持,不要在乎;第三种可能为了个人出风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第四种可能就是想推翻现有制度,追求西方制度。俞的这个回答,既有明确立场,又给出了相应的想象空间,堪称聪明。

显然,体制内并非铁板一块,体制内尤其高层有悬念。独立参选当然并非新鲜事,但放在微博时代,尤其公民运动时代,独立参选确实就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到底如何发展,方方面面会有什么影响,没有谁敢断言。不确定往往意味着最大风险,简单地一味肯定或者一味否定,都无异于赌博。这种情况下,高层态度的暧昧和复杂,也就可以理解。

正是在这种暧昧和复杂的夹缝中,民间社会,尤其是独立候选人正尽力争取最大空间。以李承鹏为例,他已经将生活重心,从原来的北京移到了自己选区所在的成都,成天忙于社情民意调查,拜访街坊邻居,全力以赴地迎接他想象中即将到来的选战。他还有一个重要议程是同政府沟通,而且,他认定必须是友善沟通。不能像《环球时报》说的那样,把独立参选搞成政治对抗,把自己做成悲剧英雄。

“要这么做很简单”,他这样在电话中告诉笔者。但他认为,这不是负责的态度。因为,自己成了英雄,却可能让独立参选本身被推到对立面,被妖魔化而终成绝路,这样的社会政治成本太高。所以,很多时候,尽管太多委屈和误解,他却不得不忍。

唯有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切入,始能从体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部打开一个缺口,让制度化的公民问政正常发育,而对体制造成倒逼压力,带动体制内健康力量的生长,彼此形成良性互动。

很多人支持独立参选。当时,笔者从微博言论中提炼出的一个口号,就叫做“行动成就公民,选票拆除炸弹。”

强调选票拆炸弹,是因为一个特定的背景——就在李承鹏宣布独立参选仅仅两天之后,在江西抚州,发生了钱明奇案。抚州访民钱明奇,因私房被强拆,赔偿不到位,十年上访无果,激愤之下制造连环爆炸,共造成3人死亡。

钱明奇案不是孤立的个案,而具有风向标意义。从跳楼,到开胸验肺,再到惨烈的自焚,民众传统的抗争方式,都是以哀告为主,哀告而不可得,则不惜以自我伤害,来求取公众尤其当局重视自己的冤情。但既是哀告,则无论手段如何极端,主观上总还对体制残存幻想,不愿与体制为敌。

但是,钱明奇改写了这样的生态。他已经没有任何幻想可言,他已经不屑于哀告。他的报复对象,全部是如法院检察院一类的强力机关。一句话,他不惜用生命来单挑整个体制。$nextpage$

绝望以及被绝望点燃的仇恨与暴力正在蔓延,蚕食人们最后的一点耐心。如果只是反复加固和抬高的堤坝,来遏制不断增长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那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又一个不断扩大的危机堰塞湖。只是一味封堵,却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疏导,实际上等于弃守,最终的结果是治理失败。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最重要的是在可能的空间内,找到一个积极的方向,一个至少可以局部突破的方向,给民众以期待和希望。都知道中国问题的复杂性,都知道转型的艰难,这些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因而最容易挫伤人心的,是走投无路,是连开一个天窗透气亦不可得。

在笔者看来,中国最严重的危机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人心的危机,即人心的萎靡与颓败。人心没有秩序,则一切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皆不可指望。重振人心,是当下中国社会最关键的命题。而重振人心不能靠空谈,不能靠大而无当的抽象的承诺,也不能靠花哨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政治秀。要重振人心,就要切实的突破,即切中要害的实质性的突破。

在当下中国,在体制允许的空间内,唯有人大改革,始有此作用。人大是根本政治制度,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这一切皆取决于人大。做实人大,则一切皆可保障;人大沦为花瓶,则一切都要走样乃至根本颠覆。人大改革,因而是局部但却具有决定意义的改革。

此次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适逢其时,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好的契机。也唯有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切入,才可以在基层逐渐确立权力制衡,遏制基层黑恶化的普遍趋势;也唯有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切入,始能从体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部打开一个缺口,让制度化的公民问政正常发育,而对体制造成倒逼压力,带动体制内健康力量的生长,彼此形成良性互动。

独立参选,为的就是带动人大改革。选票拆炸弹之全部含义,皆在其中。

从人大改革尤其基层人大选举突破做起,哪怕只是一点点,能开头就是好事。

但是,可行么?

答案并不让人乐观。江西新余独立候选人刘萍,即便有于建嵘等意见领袖的强大声援,有媒体的密切关注,仍然遭到了地方当局的压制。稍后,在新浪拥有粉丝多达三百万之众,公认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高的著名评论员李承鹏,也在老家成都频遭莫名压力,这压力甚至降临到他儿子的头上,以致当地一家本来决定赞助他儿子打网球的企业,不得不违心地取消赞助。独立候选人夏商最近也在新浪微博披露,他在宣布参选之后,其公司屡遭当地税务部门和其他公权部门骚扰。

如果说,在中央政府层面尚有悬念,即高层对独立参选尚持审慎态度,非简单肯定也非简单否定,而是在观察,在思考,在研究;那么,地方当局跟高层的态度则显然不一致,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份从容,面临独立参选的直接冲击,被挑战,被激怒,乃至对整个局面失控的强烈不自信和恐惧,于他们是第一位的感受。此时,出现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等种种失态之举,就都可以想见了。

也就因此,“人大很重要,参选有风险”就成了微博上对独立参选人的颇为流行的忠告。

这个体制本来就是一个习惯了独大的体制,本来就是一个不习惯压力尤其不习惯外部压力的体制。这种天性是不可能短期改变过来的。它对外部压力的过度反应,因此都在情理之中。这就注定了,独立参选本质上是一种公民探险。没有相当的勇气和政治智慧,不能走这条路。只要敢于踏上这条路的,则无论将来是成还是败,都值得敬佩。

不过,一个民族的未来,并不能指望个别勇士的舍生取义。独立参选固然没有悲壮到如此地步,但其前景,确实令人牵挂。如果独立参选人都是孤军奋战,并因孤军而如堂吉诃德般归于大败,则不过证明人大改革这最后的一条路,亦非出路。这将对公众产生怎样的强烈暗示及挫伤?

现在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正被体制内一些有识之士所高度认同,如主政广东的汪洋,就把社会建设列为核心议程。而所谓社会建设,说到底是人心建设,人心即社会,无人心建设,何来社会建设?如前所述,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切入的独立参选,为挽救人心之第一工程,当然也就是社会建设之第一工程。

而人心建设或者说社会建设,就正在跟绝望与仇恨的疯长赛跑。时间已经不多,任何的延宕,任何的虚与委蛇,都只会雪上加霜,需有真刀真枪的大动作。翻译成官方语言,即是汪洋倡导解放思想时所说的“杀出一条血路来”;即是《人民日报》评论最近强调的,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从人大改革尤其基层人大选举突破做起,哪怕只是一点点,能开头就是好事。然后,巩固战果,逐步扩大,这,或应为转型关键时期,朝野最低限度的共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