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不出意外,中国今年的财政收入将超过10万亿。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6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0055.76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176.36亿元,增长27.6%。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459.51亿元,同比增长13.9%;地方本级收入5596.25亿元,同比增长41.1%。
这已是连续三个月,国家财政收入单月破万亿。4月份,同比增长27.2%;5月份,同比增长34%。
中央财政的蛋糕,大到了年收10万亿
与6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同时发布的,还有2011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同比增长27%;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35.9%。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显示,计划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比2010年增长8%。以此推算,仅上半年,财政收入已完成全年目标的63.4%。如若不出意外,2011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
去年,中国的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比上年增长21.3%。排名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对于这个“老二”,人们存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反思:国家地位的上升,对于个人究竟有什么作用?——这种认识看似狭隘,其实深刻透露了对于国家发展目的的质疑。而一旦从个人收益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国家财力的提高,之于个人的当前利益,暂时并没有多大意义。
人们常常会被引导着做这样一道算术题:再大的蛋糕,被13亿人分,每个人得到的就是那么可怜的一点点。言下之意,首要的问题是要把蛋糕做大,只有蛋糕做大了,个人才能分得更多一点。可是,账还有另一种算法——尽管蛋糕还不够大,但如果政府少分一点,个人不就可以多分一点吗?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蛋糕怎么分,谁能够排在前面。不得不承认,当前分蛋糕的队伍里,政府和国家排在了个人前边。
收入高增长的主旋律背后
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遭遇了较大冲击,但雄厚的国家财力力撑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率先复苏”。用4万亿来刺激经济,许多国家的政府就算能想到,也绝对拿不出这些钱来。这可谓是中国国家财政高增长的一个正面例证。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其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时间之长,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绝无仅有。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中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考察3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财政收入情况,可以较为直观地捕捉到经济高增长背后的寓意。
请看下图:
1977-2010中国GDP及国家财政收入数据
简单分析,这个图表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认识:
1.中国GDP的增长态势,完全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态势和成果。
2.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的状况,与GDP发展同步。截止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历年增速,在1993年、1994年出现了加速之势。这个时间段之后,从1997年开始,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速,一举超越了同期的GDP增速。
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30余年中,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也即大体是一个U型曲线。其谷底,出现在1994年—1996年这段时间,与财政收入增速出现加速态势的时间大体重合。可以说,之于中国国家财政收入,以及在GDP中所占比重,1993年—1996年这几年可以视为一个分水岭。
对于这个“分水岭”的认识,应该归之为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在当时的总理朱镕基主导下,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也即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分灶吃饭”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大上涨,财务状况彻底改观,一改此前有时甚至要向地方化缘的窘迫局面。
宏观税负34.5%,意味着什么
1996年至2010年,在这为期15年的时间段内,中国GDP年均增速为12.3%,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18.9%,国家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6.6个百分点。同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这一态势,明显反映了国民财富加速向政府集中,可以理解为国家是在与民争利。蛋糕就那么大,国家多拿一点,自然意味着“民”就少拿了一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待30多年的经济数据,可以强烈地意识到,1994年开始的“分灶吃饭”,不仅对于国家财政收入是一个“分水岭”,对于国、民收入分割,也是一个“分水岭”。
简单来说,以1993年—1996年为界,此前的十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逐渐下降之势,让人民休养生息,或者说藏富于民,应该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此后,社会财富的流向发生了重大逆转。尽管人们的收入和生活,在经济持续高增长中也不断向好,问题的关键却是,在政府与国民之间,“好”的程度和速度不仅大不一样,而且还呈现出差距逐渐拉大的态势。
国家财政的强劲增长,得益于税收的强劲增长。
统计可以看出,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一直居于高位。这种结构符合国家财政收入应主要来源于税收的客观规律。2009年和2010年,税收占比财政收入出现较大下降,一时引发了各界担忧,因为这意味着难以监管的非税收入在增加。而这种情况,显然缺乏法律基础。
1994年以后,税收的增速显著高于GDP的增速,在许多年份,税收的增长率经常是GDP增长率的2倍以上。这表明,中国国民的纳税速度,大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说明政府获取财富的速度在加快,已经出现了明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国民税负的增长速度,也已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税负并不是不能增加,关键是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是一种相对增长,否则,就是绝对的增长,是畸形的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的数据表明,按全口径计算(政府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的中国宏观税负,2009年为32.2%。而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财税专家又计算出,2010年中国政府的宏观税负又进一步增加到34.5%。经济学家韦森对此分析道: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较宜为13%左右,中上收入国家应该是23%左右,高收入国家是30%左右。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已经达到了34.5%,这意味着什么?
税收高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财政部7月19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1—6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近30%。财政部2011年的预算税收比2010年增长8%,实际增长率却是计划增长率的近4倍。
收入分配已成发展的重大缺陷
9月1日,中国将开始实行新的个税扣除标准,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调整到了3500元。此番个税法的修改,是1994年以来的第三次。但是,围绕个税修法,中国社会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抛开具体的技术环节的争议,中国公众之所以对此番修改个税法反应如此强烈,完全是因为收入分配已成近些年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于个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并未有多大的感受,甚至,被剥夺感却越来越强烈。
1996年—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1993年—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由11.68%增加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相关数据在不同的解读中存在较大争议,但基本的共识却是存在的——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部门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居民部门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
从目前情况分析,国家财政收入以及税收增速还看不到明显减缓的迹象。而且,如果收入分配改革在短期内无法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以及税收的落差还会继续加大,人们的被剥夺感将继续增强。
国库里的钱溢了出来,要命的问题则是:人们看不到这些溢出的钱与自己究竟有多大关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