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瞭望中国杂志社编辑部: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从事微观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的工作。自三年前开始订阅杂志以来,一直关注杂志的不断修进和成长。《瞭望中国》杂志在政经、社会科学方面都有涉及,为我在经济专业领域的论文设计,研究深造都提供了莫大帮助。在此,非常感谢杂志社编辑部的辛苦付出。
但是,在阅读贵刊文章的同时,也有稍许遗憾。目前,贵刊在内容涉及经济的方面都保持在一个高屋建瓴的位置,像分析一些金融形势,经济动态等。实际上,这些内容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并不大。我希望看到更多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话题,比如房产价格涨跌,比如收藏品市场波动,比如个别垄断行业的开放等。此外,我们国家不断完善的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像不久前发生的北京机场高速收费事件,或者我们日常消费后可以要求提供发票,否则有权拒绝付款等规定,如果不是某一事件经媒体曝光,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希望通过贵刊的发行途径,让更多百姓了解接受经济领域的新法律法规。让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问题时有所依据。
希望可以采纳我的意见。再次感谢。
《瞭望中国》编辑部:
贵刊上一期的《观点•高考改革的历史之谜》重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情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改革魄力和政治智慧让人感慨不已,对于当下呼声越来越高的异地高考问题无疑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虽然异地高考有着许多的困难,民间也有着巨大争议的,比如北京、上海的本地居民就不愿意外来人口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共同竞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异地高考问题的本质却是在于教育公平。一个人能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一个民生问题,但一个人是否能有机会平等参加考试就成了一个民权问题。从最早的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到分省命题考试,正是为了照顾教育落后地区学生,其本意就是为了让各省的孩子无论教育水平高低都有平等的机会考上好大学。如果能从公平和民权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也许异地高考还有另外一个解,就是提高重点高校在偏远地区的招生比例和份额。如果一个外来的孩子他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回到原籍参加考试,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和难度都是一样的,就算让他回到原籍去高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教育问题也好,高考问题也好,很多时候“不患寡而患不均”才是问题的关键。
(节选)贵刊在第140期的“城市区划调整”专题报道中,总结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区划的调整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和有益的思考。我个人认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其实也是一种政府观念的转变,由“引导社会”变为“服务社会”的观念转变。以前的政府事事都要先行规划,在这里规划一个“商务区”、“开发区”,那里建一个“科技园”,等建好之后再想方设法大力宣传、招商引资,把企业、商户引导到新建的商务区、科技园中来。但新的开发区、科技园是否符合整个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就不一定了。而“区划调整”则显示了另外一种思路,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行政格局。比如一个城市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某个地区自发形成了企业、商户的聚集,政府顺应这种变化,而把这个地区改造升级,提升为一个市级的“商业区”,这就真正是顺应了社会的自然发展。在北京市的区划调整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模式,比如西城区和宣武区的合并,西城区的金融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西城区没有了多少成长空间,迫切需要新的土地和空间,而宣武区的旧城改造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两个区的合并就是一个顺应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能多一些基于社会实际需要的“区划调整”,少一些大拆大建、为了面子和政绩而搞的“新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