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死于辟谣

fengyanfengyu 2011-09-06 15:04:51 文/李鸿文 总第143期 放大 缩小

 

罗马帝国皇帝尼禄总是被命运眷顾。在我“罗马如昼”专栏的计划中,开篇的主角原本另有安排,可时下关于微博“辟谣控”的讨论,让他迈着沉重脚步,穿越历史黄沙走近眼前,他那过早衰老的臃肿身躯渐次清晰。

假如尼禄没有被自己的母亲扶上罗马皇帝宝座,不至于那么快就死于非命,也许,还能尽情施展他的艺术天赋。他的命运正好印证了克尔凯郭尔的断言,人是孤独的个体,只有偶然性被命中注定。

命运只能屈从于它乖张的逻辑。他注定是小阿格丽品娜的儿子,那个工于心计的女人,野心像湖畔的芦苇疯狂生长,为了获取权力的快感,利用侄女的身份,接近并挑逗老皇帝克劳狄乌斯,成功地被自己的亲伯父娶为皇后。老迈的伯父沉湎于侄女的美色诱惑,同意收养她与前夫的儿子。

醉汉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刻,老皇对她的野心开始有所察觉。不过太晚了,她提前动手,用一碗毒蘑菇将伯父兼丈夫送归西天。早就成为摆设的元老院,不得不接受尼禄继位的事实,尼禄也承诺要对元老院表达敬意。这项承诺他兑现了5年,励精图治,宽大仁慈,以致图拉真皇帝后来评价说,这5年是帝国政府历史上最美好的时光。

但5年后的尼禄或许性情大变,或许是打回了原形。毫无餍足的欲念再加上半吊子的美学气质,让他的享乐主义达到了艺术境地。对他有强烈偏见的塔西陀在《编年史》中,细致描述了他的荒诞行止,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塔西陀冒着牺牲历史学家品位的风险,还提到这对母子不伦的肌肤之亲。

权力的春药依然没有阻止羽翼丰满的儿子对扶他上位的母亲痛下杀手,在对各个潜在威胁实施定点清除后,人类再也不能阻止弑母者尼禄滑向疯狂的深渊。再列举其暴行清单已无实际意义,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罗马大火却不能不提。这是他的命运,也与谣言及辟谣的主题有关。

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城圆形竞技场发生大火,火势迅速蔓延,燃烧了9天,烧毁了罗马2/3的建筑。《编年史》对惨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帕拉丁皇宫被烧成灰烬,无数的房屋、庙宇、珍贵的文献原稿及艺术品被烧毁,所有希腊艺术和罗马功勋的纪念物,布匿战争和征服高卢的全部战利品,都被凶猛的烈火吞噬。在拥塞的街道上、在倒塌的房屋中,成千的人丧失生命,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更多的人因恐怖而疯狂。

恐怖,是因为一则谣言:很多人指控,说尼禄曾下令放火,并散布燃烧剂以加速大火蔓延。造谣者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尼禄站在梅塞纳斯花园的塔楼上,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面唱着《特洛伊的劫掠》,一面欣赏大火肆虐。

谣言才是本文真正的主角,现在主角登场了,我们看看究竟它有多少追随者。首先是塔西陀,在《编年史》中,他谨慎地用了“传说”一词。这一“传说”被后来大多数的史家采信,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跨度并不涉及尼禄,但在有关对基督徒的迫害一章中,基本引用了《编年史》中的“传说”;当代文明史学大家威尔•杜兰特在他那煌煌巨著的《世界文明史》中的“恺撒与基督”卷中,几乎和吉本是同一立场;格雷格•沃尔夫主编的《剑桥罗马史》,在年表中同样引用了这个“据说”。由此可见,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

现在,让我们回归到谣言的本意,一些辟谣控以为,谣言就是有害的信息,所以一定要“辟”,一定要“粉碎”,因此,谣言也成了扰乱天下的洪水猛兽。但按词典里的解释,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塔西陀见过尼禄唱歌么,肯定没有;当时的罗马市民见过么,我想大多数人也没有。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人信了;不管它有没有根据,谣言都在那里。

没有“根据”就一定是虚构?有“根据”的说话就一定是事实?那可不一定。温甬动车惨剧后,网传车厢被埋(没有“根据”),辟谣控们第一时间赌咒发誓拍胸脯说没这事,因为他们的“根据”是官方说法,最后证明,辟谣控的“根据”根本就不靠谱。

说尼禄放火或纵容放火或放火后唱歌,确实没有“根据”。即便是塔西陀,也在《编年史》中提到大火烧到皇宫时尼禄才回到罗马,这也从侧面证伪了“在七弦琴的伴奏下歌唱”。但是,另一个“根据”则是,尼禄对继承的皇宫感到不悦,计划建造新的皇宫。他梦想重建罗马,正如一些我们村庄的一些管理者计划把城市变成诺大的工地,尼禄的宏伟理想是把伟大的罗马城更名为“尼禄市”(Neropolis)。

无风不起浪,正如歌谣、民谣、童谣,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既不是民众缺少鉴别能力,也不是民众的猎奇心理,恰恰是因其能反映事件的本质真实,也能体现出公众的心理情绪。

我们再看看尼禄当时做了什么。首先,他开放广场建筑物甚至自己的花园,收留无家可归的人群;其次,在马尔斯校场搭建帐篷,向四周乡区征募粮食,并降低粮食价格供应市民……按说,尼禄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做得不错,至少比我们村的干部聪明得多。可是,面对那些直穿本质的“谣言”,尼禄恐慌了,然后,开始辟谣,他此后不多的时光,都贡献给了这项埋葬自己的事业。

和所有辟谣控一样,尼禄先要找到敌人,然后选择性的辟谣。他把目标指向了当时还处于半地下状态的基督徒,并通过大大小小的辟谣控分支机构(密探及告密者),将目标指向元老院,甚至连他的哲学家老师塞涅卡也不肯放过。

整个罗马城陷入了辟谣的恐怖,辟谣的力度越大,迫害的程度越深,越能激起民众的怒火,越能让人心惶惶,最后众叛亲离,甚至被自己的禁卫军所抛弃。尼禄的死亡原因及场景在众多的历史文本中都有提及,被他迫害的基督教从此赢得广泛同情并发展壮大,由此唱响埋葬罗马帝国的欢乐挽歌。

只是必须如实记录尼禄的哀伤绝句:多么伟大的艺术家要死了!

最后说一句,尼禄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但它可以止于真相。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