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新闻发言人有职业风险,这话对也不对。先说不对,当今社会甭说干新闻发言人,干什么没有风险呢?简单如农民,压错了宝种错了菜,也能满地蔬菜卖不出去,复杂一点的如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足以让企业倒闭;再复杂的如故宫博物院,好端端的就在眼皮子底下也能让小毛贼把珍宝给偷走。各行各业都有风险,人活着就是在风险之中,因此单说新闻发言人的职业风险,没什么意思。
话又说回来,说新闻发言人的职业风险也有对的一面,那就是由于新闻发言人整天跟人打交道,容易说不好话发不好言,上被领导批评,下被百姓诟病,弄不好还影响升官,风险系数难免要高,风险程度难免要大。因此,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职业风险是新闻发言人工作包含的应有之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言人该如何化解压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新闻发言人也是人。新闻发言人这一词组在语文教学上讲是偏正结构,偏是新闻发言,正是人。换句话说,新闻发言人的核心是人,是一类干新闻发言工作的人面对其他人的工作,因此我一向认为,新闻发言人在拥有许许多多技术手段的同时,应当也是有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真诚、善良和美好的人。以“甬温线7•23特大事故”为例,事情发生后广大人民群众从热爱党和政府,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表达各自思想、情感和理念是完全在情在理的。比如崔永元说,新闻发言人,请不要让新闻发炎;新闻媒体对于动车追尾事故发出的一连串追问,希望尽快听到铁路部门的回答,这个要求不高;听到一个说法,高铁和动车正处在磨合期,反感,哪能用人命磨合呢!比如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说:“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买单,铁道部门应该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比如我说“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陆海天,一直联系不上,同学及朋友焦急万分。”中国传媒大学数十位同学通过转发微博等不同方式搜寻陆海天及朱平下落。据证实两位学生在事故中遇难。看着他们青春的面容和同学回忆,我哭了。孩子们,记住这场人祸,长大了绝不再造人祸,现在一定要和所有造人祸的人理论到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话可能有偏颇,但确是一个个鲜活的、大写的人在这样的灾难面前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作为新闻发言人应该把这些公众呼声咀嚼和理解以深刻自我的思想和提升自我的情感。同时,也可提升新闻发布会的品质和丰富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如果这样理解作为人的新闻发言人与同样作为人的公众,虽然角色各有不同,但在人的旗帜下是能够高度统一起来的,发言人的压力不也就因此而减少些吗?
其次,发言人对公众的态度。除了内容本身展示出来的以外,语态、神态和体态也十分重要。铁道部甬温线7•23 特大事故为例,那天发布会上,发言人的语态太强势了,语调过于高亢、激昂,不像犯了错的,倒像是别人犯了错。神态也有些不合,比如眼睛总是向上,时时有松弛和自然的样子,最不该的是有网友电视截屏中职业性的微笑,这样的场合是断不该有的。这方面我也有过教训,我在做教育部发言人期间,曾宣布过教育部有关清退农村代课老师的政策,当时我是紧绷着脸,甚至义正辞严地宣布的,应该说,内容一点错都没有,就是当时教育部的政策,但几天后在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中,对我发言的态度进行了批评。他的话我至今还记得,即使我们宣布国家政策,如果政策是冰冷的,宣布的人可以不可以软一点语气,给人一点温暖的感觉呢?之后,我在组织汶川大地震的发布会时,说到校舍的倒塌和学生的伤亡时,不仅语气低沉,而且眼泪差点掉下来。由此可见,态度是拉近发言人和公众的距离,从而也减轻发言人自身压力的一个方面。
第三,新闻发言人要尊重常识。发言人减轻自身压力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说话,实实在在说话,少点夸张,少点矫情。发言人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实话实说的态度,这听起来是个常识,然而不少发言人的发言都有悖于这个常识。就拿高铁来说,在中国仅仅有几年的历史,还是个新生事物,常识告诉我们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肯定不会一步登天,但铁道部偏偏把这新生事物说得完美无缺。比如发言人在 7月7日做客新华网的时候说:“中国高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我们国家实力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样,世界铁路同行也为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进步感到鼓舞。”是不是说得太高了?说高了公众反感,发言人心理压力自然增加。还有按常识说,速度是要逐步提升的,因为越高速风险系数越高,危险性越大。据说,日本新干线在积累了运行几十年的经验之后才在今年提到300公里以上,而我们是在没有什么经验积累,管理水平又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下子提速到三百以上,这种干法的风险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发言人在做客新华网的时候却说“应该说,目前我们有充分的把握认为,提速列车的运行安全有可靠的保证,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是不会开行这样的列车。”话说绝了,公众也会感觉不舒服,对发言人诟病在所难免。
7月23日事故发生前,一系列不安全迹象足令警醒,“7•23特大事故”发生及之后就在25日还发生了京沪高铁供电事故故障,造成部分列车晚点,这些都说明发言人的话至少不够严谨。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说,“我仍然跟社会说一声,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具有信心。”有评论说,铁道部从高技术决定论中醒醒吧!这也是常识,铁路运营是否是一流,不仅仅取决于你的硬件设备,当然还包括管理水平、安全系数以及许多非机械的因素。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判断是否一流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并无意义,公众需要的安全可靠便捷而快速,而不仅仅是快速,试想一下谁敢尝试无生命安全保障的快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白岩松在7月25日的《新闻1+1》中反问,仅仅是技术先进,但是你的管理是否先进?运营整个给予的实验答案是否是先进,监督是否是先进,对人的尊重是否先进,所有的细节是否先进,归根到底,综合下来你的运行能力是否先进。这样的诘问值得深思。在我看来,常识对于领导者重要,对于新闻发言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在我们发言的时候,真的,要想一想常识!即使,领导让咱说有悖常识的话,那咱也要千方百计想一想尽量不说、少说、或绕着说,否则咱不是自己又给自己加压吗?!
发言人先做好人、表好态和老老实实说话,这听起来简单,内涵非常丰富而深邃,如果做到了其中部分,公众都会对发言人产生好感,媒体也会理解甚至原谅发言人的过失,从而减轻发言人自身的压力。当然发言人的压力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含义,这恐怕只有在中国才有。那就是当下我们很多部门、很多领导习惯于不说话或少说话,习惯于说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甚至将不说话少说话和永远说正确废话的人提拔重用。这对以说话为自己主业,以说好话为目标的新闻发言人来说,无形中产生很大心理压力。看着别人不费吹灰之力蹭蹭往上走,而自己费尽心思、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的干着、弄好了原地踏步,弄不好出点小错就被压下去了,如此反差怎不让新闻发言人噤若寒蝉,其压力可想而知。
这方面压力可能要从两个方面减压,一方面要树立志趣高远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出镜率较高的新闻发言人来说,不要奢望自己永远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样只能给自己平添烦恼,有句俗话说“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还有一个说法是“没有从不犯错的发言”。由于新闻发言人总是在聚光灯下,不合适的话语和小的缺点总是会通过媒体的传播放大。此次“甬温线7•23 特大事故”后的发布会,只有发言人一人出席,有媒体称其为“顶雷”的,这话一点不假,新闻发言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往往成为冲在前面的第一人,成为来自社会所有负面情绪的发泄出口,甚至成为“活烈士”。
在8月16日得知王勇平卸任的消息后,我曾经通过短信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我宁愿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卸任当正常,比如已经做了八年多等,而不愿看作是一种惩罚。若说惩罚,应该更高级别领导出席发布会或讲话,而不出席不讲,该不该罚?还有做了多年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该讲话而不讲或很少讲该不该罚?不能让不讲话少讲话或永远讲正确废话的人永远占便宜得利益,那是社会的倒退!
为了对抗住这种压力,我在从事发言人工作时候一直用“热爱”来鼓励自己、鼓舞自己。正如同日本学者今道有信在《关于爱》一书中所说的:“爱,归根到底是与个人人格的责任及决断有关的,而在现实的世界中,爱得到锻炼的机会却减少了,这或许是无法避免的。”我也希望更多的新闻发言人能够明白,选择了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面对公众,包括媒体,因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经历过误解、曲解和不理解之后,依然应该履行自己信息公开的责任,真诚相待,把记者当成朋友,能够给记者提供“美味新闻大餐”。同时,发言人也应该记住自己代表的是政府机构,因此要出言谨慎,不可随意乱说。如果被媒体误解了,一定要通过其他采访、发布会或者网络访谈等传播机会做正面解释,继续从正面阐释重要的政策。
当然,新闻发言人减压的办法还有很多,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健身的多种形式、多种生活小情趣,像品茗、美食、逛街等。一句话,人生如此美好,当不当发言人,当不当官算什么,当之我幸,失之我绝非不幸,亦幸!
谁来当新闻发言人:
一是主管领导,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闻发言人的必须是该部门的“二把手”;
二是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
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
其中,第二类人选是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最主要的来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