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似乎正走向穷途末路,丑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有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然后,有炫富女郭美美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随即,中华慈善总会身陷“一手交钱,一手开捐赠发票的”发票门事件;可很快,又一个80后女孩“卢美美”把青基会也拉下了信任的浑水,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中国慈善总会,占据了媒体的版面。
面对采访,国内最大的几家慈善机构都三缄其口,谁知道,下一个“触雷”的是不是自己?
从风光到蒙垢,中国慈善正经历着暴风骤雨。
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慈善正在成为那些腰包渐鼓的富豪们新的投资方向,他们或需要慈善作为救赎财富的途径,或需要慈善来包装。而当下千疮百孔的慈善环境,如何承载得了财富的救赎?或许,真正需要救赎的还有慈善本身。
暴富下的财富救赎
在学者的研究中,当代中国的慈善历史,差不多有40多年的断层。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在中国,只有政府救济,没有民间慈善。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一系列基金会的成立,慈善的逻辑才又在民众中有所回归,但那依然是政府主导下的慈善。
除了观念的断层外,更重要的是,刚刚告别一穷二白的国人,确实没有闲钱去做慈善关爱社会。一组经常被提及的数据:截止2004年,中国的慈善公益组织是395个,而美国,早在1998年,豁免税收减免的慈善公益机构就达120万个之多。美国2003年的慈善捐款总计达6700多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DP的9%,而中国同期的慈善捐款,仅占GDP的0.1%。
转变发生在最近10年——当中国模式创造的经济奇迹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之后,全球著名商业媒体《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2010年福布斯富豪榜上,个人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超高净值人士总数,已经达到128人,中国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位置已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在这个能快速造就亿万富豪的大国里,普通民众已经可以时常听到富豪们的各种慈善故事,有的故事可能带了几分神秘,甚至荒诞。
最早闯入公众视线的慈善富豪是李春平。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富豪充满了传奇。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余年里,他平均每天以3万多元的速度,累计在全国捐款2.8亿元。但从来说不清楚的是,他究竟有多少钱,这些钱都从哪里来。对于媒体的追问,他只是淡淡地回应,所有的钱来自年长他30多岁的美籍亡妻。
这位拥有中国第一辆劳斯莱斯的富豪,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生活的奢华,对于慈善捐款也历来高调。就在今年8月,他在贵阳的一家医院,向急需骨髓移植的少女杨柳捐赠30万元。随之登载在媒体的是一张李春平与被捐助人的合影,30万元现金堆满了病床的床头柜。
而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慈善企业家,非陈光标莫属。媒体聚焦陈光标,不仅因为他曾两度登上中国慈善榜榜首,被称为中国首善,更因为他颇受争议的捐赠行为。陈光标曾宣称,其捐款总额已达15亿元。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以他的实力,根本拿不出这笔钱;而且,也有媒体多次追问,希望陈光标拿出捐赠证明。在一轮轮的追问中,陈光标被戴上了“诈捐”的帽子。
被质疑的还有陈光标捐赠的模式。这位慈善家似乎很喜欢直接发红包。汶川地震时,他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兑现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将钱用在了刀刃上。不仅大陆,红包还发到了台湾。甚至今年3月,日本遭遇地震海啸袭击后,他也亲自去救灾、捐助。
不管是陈光标,还是李春平,不管是发红包,还是在被捐助者床头堆满现金,这些中国式的富人,都有着各自的慈善逻辑。有学者认为,他们呈现出的这些慈善行为,与发达国家的富人慈善行为大相径庭。毕竟,他们算得上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代富豪。而在发达国家,人家的慈善理念传承了好几代人,对于如何行善,已经很在行。
更重要的是,在发达国家,慈善已经成为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利器。相比之下,中国第一代富豪的行善,更像是一种内心的救赎。
令富豪纠结的巴菲特晚宴
《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说,除了奢侈品消费、投资,中国千万富豪越来越乐意参与慈善、收藏。据调查,资产过千万的富豪中,约有11.8%的经常参与慈善活动。救灾、教育、扶贫是他们最关注的3个领域,捐款渠道以民间慈善组织及政府民政部门为主,但有时,他们也直接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个人。
这份《白皮书》还认为,走入财富成熟期后,慈善正成为中国富豪们新的理财需求。那么,在慈善领域,中国的巴菲特,或是比尔.盖茨什么时候出现?
2010年6月中旬,股神巴菲特和曾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美国发出“捐赠承诺”,邀请美国众多超级富豪和那些最富有的家庭参与,呼吁富人们把一半财富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当年的8月,近40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佬参与公开承诺。与此同时,巴比二人也将劝捐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决定当年9月,在中国举办一次晚宴,邀请中国的50位富豪共进晚餐,探讨中国富豪的慈善模式。
这顿晚宴令很多富豪们都纠结不堪。据说,很多富豪在接到邀请电话时,反复询问,是不是要被劝捐。而也有一部分富豪们干脆以时间排不开为由,拒绝了邀请。只有陈光标发出公开信,承诺裸捐。
一场巴比盛宴带来的思考是,对于慈善,中国的富豪们在担心什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现慈善领域的比尔.盖茨、巴菲特?什么样的慈善方式更适合中国富豪?
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曾表示,富人非常自觉地捐款,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他有充分的财富积累,二是他有了真正的慈善意识。这两条,中国的富人绝大部分都不具备,甚至有些富人还是在“谋财害命”的阶段。
在徐永光看来,对企业家来说,对社会首要的慈善是,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是否提供合格产品,是否保障员工权益等等。只有先做到这些,才谈到上其他的社会担当。$nextpage$
学者资中筠曾经著书《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谙熟美国慈善逻辑的她曾指出,中国需要给富豪们设计一套“散财之道”。学术界应该系统发现中国年度捐赠亿元、千万元、百万元的慈善者,深入研究中国著名慈善家的理念,努力促成不同类别的慈善家,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琢磨一套适合中国富豪们的散财之道。
恒大地产的董事长许家印,在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上位列第七。这位全国政协委员,曾经在今年两会期间做过一次大会发言。他说,目前,中国有数千万家企业,有过捐赠记录的仅几十万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慈善行为。而部分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先行者遭到“奉旨化缘”,受到行政劝募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影响了再次捐助的热情。他建议国家能优化捐赠激励机制,让捐赠者善有善报,最终增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则认为,当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打通富道与善道。
成功企业家如何成为慈善家?有专家说,心理学研究表明,赚钱与幸福的规律是抛物线,开始是赚得越多越开心,但到达一个程度之后,通过赚钱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为别人花钱反倒可以让人得到幸福,这个时候,富人就有了变成慈善家的可能。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在欠缺的就是正确的财富观和良好而有效的慈善体系。也就是王振耀所说的,富道与善道如何打通。
慈善的游戏规则
不管是王振耀说的富道与善道之间的桥梁,还是资中筠说的中国式的散财之道,抑或是许家印向政府要的激励政策,其实指向的都是富人慈善的游戏规则。
确实,2011年,中国慈善的一系列风波,都在折射整个慈善体系的各个漏洞,也在瓦解着人们对整个中国慈善体系的信任。
事实上,也有一些企业家在用自己的方式,构筑他们做慈善的游戏规则,其代表人物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据胡润慈善榜统计,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他还以个人捐款超过10亿元的业绩,登上了“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榜首。
但在媒体报道中,曹德旺最被关注的事件是2010年他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捐款,那次2亿元的合作,被认为是“最苛刻的慈善”。
捐助的缘起是2010年年初西南地区的大旱。2010年四五月,亲临现场体会了旱情的曹德旺决定以现金发放的方式,向旱区捐助2亿元。得到消息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能与曹德旺合作。
曹德旺同意了合作,但在捐款协议中,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中国扶贫基金会要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超过1%,基金会违约将赔偿。另外,此次善款发放的管理费,则不超过善款的3%,而在慈善界,“行规”一般为10%。
为什么要如此苛刻的合作条件?曹德旺说,他要确保捐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发到应该收到钱的人手中,而不是被“雁过拔毛,层层拦截”。
曹德旺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并请新闻媒体全程监督,要求基金会每10天向他递交项目进展详细报告。
事实上,尽管拿了远低于行规的管理费,但中国扶贫基金会还是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曹德旺善款的分发。对此,曹德旺曾说,看来,这个条件并不苛刻。
可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看来,与曹德旺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赔本赚吆喝。他们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超过了3%的管理费。因为在整个善款的发放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动用了西南旱情很多的地方资源。也就是说,基于曹德旺捐款事件的影响力,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无偿为善款的分发投入了人力物力,这些要是折算成管理费的话,3%的管理费是远远打不住的。但曹德旺并不认可这种折算,在他看来,地方政府的相关人员,都是吃财政饭的,他们已经拿了工资,就不应该再从善款中分得管理费。
在一些专家眼中,曹德旺此次苛刻的捐赠,无疑是对现行捐款体制的一次挑战,触痛的都是慈善界最拿不上台面的问题,比如,管理费的问题,捐赠人监督的问题,善款发放过程中的透明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则认为,曹德旺苛刻的捐赠值得鼓励。毕竟,中国慈善的游戏规则还有待完善,在此之前,可以有任何制度上的创新。
被救赎的财富归宿
中国慈善有多大的空间?王振耀曾经撰文说,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但却只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
此外,在慈善组织的数量上,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
在慈善组织从业人员方面,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
“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未来五年中国的捐款数额年度能否达到5000亿元,慈善组织能否达到50万个,从业人员能否达到500万人?”王振耀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也应该给慈善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在当下的经济状况下,提出慈善的发展目标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
王振耀认为,与国外成熟的慈善事业相比,国内慈善机构所欠缺的,是没有把满足捐赠者的需求作为公开透明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事实上,与近年来快速扩大的捐赠规模相比,国内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明显落后。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完全不披露和仅少量披露此类信息的慈善组织比例,高达75%。
挡住捐助者步伐的,是捐赠信息缺乏透明公开——就连曹德旺这样的首善,也担心自己的善款被雁过拔毛。
这也是为什么郭美美事件最后被证实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直接关系,但最终还是引发公众对红十字会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数万元的一顿饭在其他的机构并不引人注目,但被红十字会吃了,就成不可饶恕的公共事件。
中国慈善要继续拓展空间,势必需要一场对慈善的救赎。
从细部来说,当务之急就是一场透明的革命。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的补救措施是,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公布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尽管围绕信息平台的设计还有诸多的争议,但被认为是迈出了慈善信息公开的重要一步。
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解决慈善政策法规碎片化的问题。熟悉慈善的业界人士都知道,与慈善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但都散布在各个政策法规里面,对慈善的发展和约束都不利。另外,在监管上,尽快改变“第三方”缺位的现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卢汉龙认为,应逐步建立起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和项目评估机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