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国家高新区、辽宁渤海科技城
在辽宁省营口市区西部、蜿蜒磅礴的大辽河入海口处,屹立着一个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这就是营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营口高新区),她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渤海辽东湾畔。
雄关漫道真如铁
作为“火炬计划”大家庭的一员,营口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靠采取“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营造环境、滚动发展”的模式,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培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19年前,尚处于筹建中的营口高新区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到处是满目荒凉的芦苇荡,腥臭难闻的海水沟和垃圾场。1994年,区内只有一家企业和一个研究所,年工业产值只有2000万元,别说经费无从谈起,就连办公的场所也没有,犹如一只毫不起眼的“蓬间小雀”。尽管如此,高新区人历时5年,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硬是从荒野中走出,为高新区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至2003年为高新区的起步期。这一时期,营口高新区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走上了规范的发展轨道。随着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企业落户高新区,为高新区的发展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沉睡的芦苇荡被彻底唤醒。
2003年7月以来,高新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辽河铝材、盼盼安居股份、雅丽丝服装、船舶工业园、中集车辆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陆续进驻高新区,来自德国、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相继在这里投资建厂,逐步呈现出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资源集聚明显、投资环境优异和机制运行顺畅的发展态势。
2009年底,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依托营口高新区打造辽宁渤海科技城的战略部署。辽宁渤海科技城以科技研发集聚区、样板区和新兴产业先行区为功能定位,被列为辽宁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科技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以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体、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研发和对接平台,辽宁渤海科技城建设正式掀开了高新区发展历史上的新篇章。
2010年9月26日,喜讯传来,营口高新区正式晋升国家高新区,至此,历经18载的不懈奋斗,当年那只毫不起眼的“蓬间小雀”已完美蜕变为活力四射的“展翅大鹏”。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53亿元,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工业增加值10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亿元,实现了“十一五”的完美收官。
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对“十二五”重大战略机遇期,营口高新区秉承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国家高新区”的优势资源,以辽宁渤海科技城建设为重点,建设滨海生态宜居的科技新城,继续书写自主创新的恢弘篇章。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营口高新区把项目建设做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上半年,高新区已储备各类项目156个,总投资347亿元,其中科技研发总部基地项目47个,总投资88亿元;新兴产业项目24个,总投资78亿元;传统及其它产业项目85个,总投资181亿元。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进展迅速,开工项目14个,总投资达19亿元,投资2亿元的中科院金属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资1亿元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冻干技术研究中心、投资3亿元的中国矿大国家科技园营口孵化基地等科技研发项目已入驻辽宁渤海科技城;以辽宁卓异新材料、中微光电子和九日高科太阳能为龙头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达18亿元,投资9亿元的泡沫碳化硅项目即将投产,投资10亿元的LED芯片技术、节能照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总部基地项目即将全面开工建设;随着投资5亿元的铅酸蓄电池项目、投资6亿元的矿用移动式救生舱项目、投资5亿元的井下救援机器人项目建成投产,有力提升了高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科技水平。通过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营口高新区将实现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昂首阔步向先进国家高新区行列迈进。
营口高新区将为来自四海的有识之士提供最优良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期待更多投资者和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于此,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