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谁不爱“苹果”》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前几天的时候,我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晚上看见路边的人一起跳舞挺有意思的,让我给她从网上下几首跳舞扭秧歌的歌曲,她先跟着学,然后也去跟人家一起跳。我笑着问她:“我就算给你下了,你用什么听呢?MP3,音乐手机你都用不来。”结果我妈很认真地说:“我去买一个那个什么苹果平板电脑,我同事都说特别简单,特别好用。”听了我妈的话,我感觉到,苹果的产品已经不再是高中生、大学生追赶时尚的时髦品了,它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其实听音乐、学跳舞这样简单的功能很多电子产品都能实现,但苹果就是以一个“特别简单、特别好用”打开了市场。“客户要的不是钻头,而是洞。”中国的企业或许最缺少的就是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用户体验的精神。如果中国企业能把用户体验真正放在首要地位,而不是专注于往牛奶里兑多少三聚氰胺,那我们早晚也能用上中国品牌的ipad。
——北京读者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都一直认为没有比铁路更加适合中国的交通工具了。每到春运假期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忙着购买车票,乘坐着拥挤的火车兴高采烈地回去家乡,我都不禁会遐想,“春运”这一中国特有的候鸟式迁徙,如果放在别的国家会怎么样?据说2011年春运期间,公路铁路共计运送旅客28亿。这么庞大的数字,恐怕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担。如果这28亿人次的春运流动量,都因为担心火车脱轨,而选择飞机或者是汽车,所需要的汽油、电力恐怕就大得无法想象了。长途发展火车,短途发展公交,毫无疑问是最适合于中国大规模人员流动的交通方式。贵刊在上期的《中国铁路紧急刹车》中写得很好,中国需要发展铁路,但更需要安全的铁路。高铁的跃进式发展已经明显影响了铁路建设和运行的质量,暂时的停下发展的脚步,总结错误、改进方式,让旅客重新信任高铁,重新选择高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北京读者
前阵因为很多媒体对郭美美等人的负面报道,让民众对慈善捐款的热诚大减。虽然当事者出来辟谣了,但是无风不起浪,总不至于空穴来风吧。确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有能力的话应该帮助更多的人,但是我们捐款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些想法:这些钱能不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呢?贵刊上期的文章《给富豪们设计一条散财之道》里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2010年8月,股神巴菲特和曾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二人决定当年9月,在中国举办一次晚宴,邀请中国的50位富豪共进晚餐,探讨中国富豪的慈善模式。这顿晚宴令很多富豪们都纠结不堪。据说,很多富豪在接到邀请电话时,反复询问,是不是要被劝捐。而也有一部分富豪们干脆以时间排不开为由,拒绝了邀请。只有陈光标发出公开信,承诺裸捐。很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感不强,第二是没有非常坚硬的政府机构能够把关善款的去向让很多有心做善事的人望而却步。如文章所说:“中国慈善要继续拓展空间,势必需要一场对慈善的救赎。从细部来说,当务之急就是一场透明的革命。”
——深圳读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