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反恐”的美国并未感觉安全

tebiebaodao 2011-09-23 23:22:16 文/晏如 总第145期 放大 缩小

 

9•11恐怖袭击,带给美国的震撼和创伤无疑是巨大的。事件之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迄今,十年过去,美国促成了全球反恐合作,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沉重地打击了“基地”组织,击毙了本•拉丹,但这一切并未让美国感到安全。除对外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怪圈外,对内经济衰退、美债危机等难题至今依然困扰着美国。

9•11事件究竟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多大影响?美国又在反恐政策上付出了多大代价?

外交政策大调整  反恐成为美国的核心利益

时任副国务卿的阿米蒂奇在9•11袭击发生后,要求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局长默罕默德•艾哈迈德作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如果你们不与我们为伍,你们就是与我们为敌。”巴基斯坦是当时正式承认塔利班政权的三个国家之一,其北部部族和塔利班以及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部族的支持,对于伊斯兰堡维持国内政局稳定又相当重要。阿米蒂奇的发问,显然未顾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复杂性。

“要么和我们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主义站在一边”——9•11之后,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处于战争之中”,并划定了“敌友”限线。他在西点军校发表演讲时,提出“在敌人还没有机会下手时,就将其除掉”的“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美国不仅要消灭本•拉登等恐怖主义势力,对于那些支持恐怖主义的所谓的“无赖国家”,也要施以压力。至于像伊拉克这样与恐怖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实这些指控),更要坚决除之而后快。

从这一天开始,“反恐”成为了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深刻烙印——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女士说:“从长期的历史角度来说,这一事件至少在10年以内,把我们变成了一个反恐优先的国家,很多其它的重要主题,都没能得到及时的关注。”

9•11事件让世界各国都对恐怖主义充满了焦虑,很多人预言,小布什政府将能建立起在反恐合作之上的全球联盟,甚至有人断言,美国将在很多方面放弃其单边主义的做法,以满足合作反恐的需要。然而,美国政府却更执着于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2003年,小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国最为人诟病的单边主义军事行动。

多年后,当奥巴马政府先后宣布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美国军界和情报界不少人士倾向于认为,美国事实上输掉了这两场战争。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反恐中心拉登单位特别顾问迈克•舒尔就持这样的观点。他说,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什么目标也没有达成。本来严惩支持基地组织的阿富汗政权就足够了,但花费巨大代价在那里复制民主体制,结果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只能掌握极少的几个城市;而在美军撤离后,伊拉克可能会陷入内战,危及石油供应。

在遭受9•11袭击之后,美国在外交上出现了困惑和盲目心态,与盟友间嫌隙日深。按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问题专家玛丽娜•奥塔维的说法:“美国甚至很难界定盟友和敌人,彼此之间的信任消失于无形。这让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更加困难。9•11的悖论让我们发现,恐怖袭击者不仅来自于我们传统上认为是敌人的国家,甚至有可能来自我们的盟友。例如,在9•11当中的袭击者很多来自沙特,而沙特是美国在这一地区重要的盟友。”

而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同样疏远了法、德等盟国。法国在2001年表示愿意出兵阿富汗时,华盛顿拒绝了巴黎,原因是不想再像科索沃战争时期那样,在军事行动中处处寻求一致意见。在2001年春天访问欧洲时,小布什也没有在巴黎和柏林做任何逗留。时任法国驻美大使弗朗索瓦•比容•德勒埃斯唐将之称为“科索沃综合症”,并表示小布什是“二战”后,首个不把欧洲放在中心思维的美国总统。而当小布什政府不顾法德在联合国的呼吁,坚持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美法和美德关系一度恶化。

与此同时,美国所宣称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辞,事后被证明缺乏证据,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受到普遍怀疑。很多欧洲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年来美国领导人名誉扫地,“全球反恐战争”扰乱了国际法和美国自己提出并维护的条约,侵犯了世界各国无数民众的人权和自由。美国的道德威信成为了反恐战争的牺牲品。

在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看来,小布什总统宣布的“全球反恐战争”其实是个战术错误。他本可以将其限定为“向对美国宣战的基地组织复仇”并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结果,全球反恐战争被错误解读,来为一系列行为开脱——包括导向错误,耗费昂贵而且最终毁了美国形象的伊拉克战争。此外,许多穆斯林又把这个词汇误读为向伊斯兰教宣战,这并非美国的本意,却正中本•拉登下怀,使其得以在各大穆斯林国家抹黑美国。$nextpage$

巨大的防务支出,让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失业和赤字,美国未来的两大威胁,都可以追本溯源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么认为。

布什的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完全靠借债支持的战争。其直接总支出大约是2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都付出了17000美元。这笔钱均用债券融资,而未偿清的债务,已使总支出增加了50%以上。上升的防务支出和布什减税政策一起,使得美国财政从布什当选时的2%GDP盈余,一路恶化到如今的入不敷出——赤字和债务水平都岌岌可危。

3年前,斯蒂格利茨和比尔梅斯计算美国战争成本的时候,得出的保守答案是3—5万亿美元。此后,战争成本还在进一步增加。大约50%的归国军人有资格获得残疾补助,另有超过60万人在荣军医疗机构就医。据估计,未来残疾补助和医疗成本总数,将达到6000—9000亿美元。此外,社会成本——体现在老兵自杀(近几年平均每天有18起)和家庭破裂上——根本无法计算。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在9•11之后对阿富汗发动的袭击不难理解,但此后入侵伊拉克,则完全与基地组织无关——尽管布什竭力要将两者扯上关系。结果,伊拉克战争的昂贵代价很快显现——由于军事上的无能和不诚实的歪曲,开支远远超出了一开始宣称的600亿美元。

小布什政府曾在9•11前夕和2003年两次减税,这使得此后数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看来,正是2003年美军在伊拉克取得的短暂胜利,帮助小布什政府在国会成功推动了第二次减税议案,让美国的高收入者受益。

9•11事件的真正代价则是机会成本: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渐向亚洲倾斜,而美国却被一个错误的中东战争决策所困扰。

约瑟夫奈明确地指出,本•拉登已经成功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

武力难以消灭恐怖主义,反恐策略有待调整

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纽约时报》以40个版的篇幅对事件进行反思,认为经过十年战争后,阿富汗局势仍然不稳定,巴基斯坦仍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友,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结局仍然扑朔迷离。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N•哈斯表示,种种措施已经成功地令恐怖分子退入守势。情报资源已重新配置,国境线已变得更安全,社会已变得更有弹性,反恐国际合作显著增强。

但是,进展不应被称作胜利。

2003年10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提出一个问题,至今仍很中肯:“我们每天俘虏、击毙、关押和改造过来的恐怖分子,能比伊斯兰学校和激进宗教人士每天招募、训练和派遣出来反对我们的人数多吗?如果将一切等量齐观,那我们也许已经做到了。但恐怖分子的任何一点微小成功,对开放社会都意味着高昂的生命和金钱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得不偿失。”

而十年的反恐也使各国日益意识到,武力难以消灭恐怖主义根源所在,开始逐步调整反恐方式和策略。以东南亚的国家为例,他们在通过运用“软方式”改造恐怖主义生存土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恐怖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威胁有所降低。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引述马来西亚全国警察反恐特别行动部总监弗兹的谈话指出,联合国将马来西亚的反恐及改造计划视为楷模,马来西亚正在向有关国家输出改造恐怖分子的经验和做法。他表示,此计划是用“软方式”,即通过警方及宗教人士对恐怖分子进行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极端主义和好战思想,重塑被扭曲的价值观,并教育他们尊重其他宗教及种族。2005年至去年,警方已对75名恐怖分子进行了改造。

正如哈斯所言,目前当务之急是阻止恐怖主义以任何方式进行传播,尤其是在阿拉伯和伊斯兰社会。2009年圣诞节,尼日利亚的一位父亲向美国驻拉各斯大使馆警告说,他担心他的儿子会做出可怕的事情来,因而阻止了后者在飞往底特律的航班上引爆一枚炸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当更多的父母、教师和社会领袖以这样的方式行动起来,才能令最大限度减少恐怖分子。在那些传统上支持或纵容恐怖主义的地方,恐怖主义必须先丧失其合法性,才会进一步丧失能量。

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或许9•11事件最大的教训,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当遵从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半个世纪前的忠告:不要卷入占领他国领土的战争,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增强美国经济之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