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防止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迷信
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居安思危?如何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日前撰文指出,要注意防止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迷信”:一是“市场迷信”,二是“话语权迷信”。
所谓“市场迷信”,即单纯迷信市场,容易导致文化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变得浮躁和浅薄,使“忽悠”成为时尚。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低俗化、消费化、短期化、快餐化,压抑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形成文化沙漠。
所谓“话语权迷信”,即以为占领了话语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和头脑,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阵地,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迷信观念。这种对话语权的迷信容易导致文化圈子化、精神割据、文化宗派主义、圈地运动和主流文化的边缘化。
吴敬琏:政府自身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的主线。然而,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被反复提出了30多年,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撰文指出,这是因为转变遇到了体制问题,总体来说,粗放发展是源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吴敬琏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关注四大发展问题:
其一,关于国有经济改革,按“十五大”的提法,就是把国有经济改革归结为两方面内容:第一个是要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化(股份化)改制。但是尤其到了2000年以后,垄断性国有大企业集团的改革明显放慢,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的开倒车现象。
其二,关于财政体制的完善,即“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不对称”。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和县以下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而收入不足以应付,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引起了很多不良后果,包括公共服务提供不够。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来增加收入。许多财政学家认为,中国财政的支出责任过分下移,造成支出结构过于分散化,建议支出责任更多地由上级政府承担。如何选择需要经过充分讨论赶快作出决断。
其三,关于金融市场,目前金融创新不足,开放得不够,而且监管上也存在问题,主要强调实质性审批,而不强调合规性监管。金融体系的基准价格是利率,对外关系的基准价格是汇率。就利率形成机制来说,中央银行已经表明态度,要加快市场化的进程。对于汇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央领导在中美高层会议和其他场合也表明了态度,要继续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两样的市场化改革都应当抓紧进行。
其四, 关于小企业,由于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它们的融资难等经营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吴敬琏指出,从根本上说,解决四大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促进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而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李稻葵: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过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显示,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7个,持平的城市有29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涨幅均未超过0.3%;作为国内楼市风向标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环比再次全面持平停涨。这组数据被媒体广泛解读为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现。
在近日举行的2011汇丰财富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未来1~3年是中国经济重要的转折期,经济增速不再重复两位数的增长,而中国经济靠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已经过去。
李稻葵认为,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通胀水平也将逐步下降,他预测今年CPI将达到5.5%,明年会进一步放缓至2.8%。
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李稻葵表示,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不可能走回头路,即使经济增速再往下降,房地产也不会重新回到过去的形势。已经出台的限购政策不会轻而易举地缩回去,也可能逐步微调,但是不可能很快往回走。中国经济靠卖地、靠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这个发展模式已经过去了。
王梦奎:“十二五”末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4%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占30%~70%的时候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现在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可以说,城市化是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日前在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上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是把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根据最新的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9.68%,今年有可能会超过50%。根据预测,到“十二五”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会达到54%,以每年0.9~1个百分点增长。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最深刻的变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