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本来是北京最好的季节。可在今年,以往的秋高气爽被一个接一个的灰霾天所代替。与之相伴的,是一场针对环保监测标准的讨论。
令人窒息的那几个灰霾天里,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监测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则显示,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部分网民由此质疑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的科学性。
很快就有环保部门的官员和专家解释说,美国人的数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PM2.5,这个指标是评估灰霾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征,而在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中,没有包含PM2.5,所以体现不了灰霾天的污染程度。
诸多类似的解释很快让PM2.5这个专业术语成了公众话题。有人不断提问,什么时候能把PM2.5纳入监测范围?
事实上,在环保部内部,对PM2.5问题的研究与关注,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起步。在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中添加对PM2.5的监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PM2.5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的排放,对一个机动车保有量已经到达2亿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破题机动车污染,是一个充满了博弈的难题。
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卫标准
专业术语PM2.5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它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小小颗粒的危害在于其附着的大量有害物质,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目前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关。
PM2.5也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电厂和水泥厂的废气排放。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的污染,那一时期的空气治理主要是针对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所以监测的指标也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为主的污染物削减力度,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空气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
而近年来,随着二氧化硫的大力整治,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上旬举行的一个中美空气质量研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就坦言,中国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依然巨大,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这个判断早已在环保系统内部形成共识:PM2.5导致的灰霾污染,逐渐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主力军,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机动车保有量加大的地区。
按照环保部污控司司长赵华林的说法,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分别占全年总天数的30%~50%。
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亿辆,赵华林认为,机动车的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透露,中国已是全球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洁空气的标准。而且,PM2.5的污染问题,已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区域性的问题。
PM2.5:测还是不测
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介绍说,中国1982年设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来曾在1996年和2000年各做了一次修订,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再进一步修订。现在报的空气污染指数即API,和公众感觉到的空气质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从环境质量的状况来看,就是因为对PM2.5的监测缺位,急需推动的就是PM2.5的监测。
对此,环保部最近也在积极表态。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就表示,中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急需进一步修订。公众关心的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明年有望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推行。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监测PM2.5早已没有难点。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在今年10月份就曾表态说,环保部已要求享有环保模范城称号的城市要率先安装PM2.5的监测设备,带头监测PM2.5。北京环保局此前也表示,北京市环境监测站已经具备了PM2.5的监测能力。 而环保部最近还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距离PM2.5最终进入空气质量标准更近了一步。 但是,要真正出台标准,或是进行监测,并发布监测数据估计,还将面对诸多博弈。
由于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没有PM2.5,加之近年来各地治理空气污染的力度确实也有所加大,按照现有指标,各地每年达到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都在不断增加。比如,北京差不多有2/3的天数,都能达到空气质量良好。如果今后加入PM2.5,北京的蓝天数就有可能急剧减少。而全国很多城市可能都面临这样的情况,特别是东部地区。
摆在政府面前的就是一道选择题: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加入PM2.5,可能蓝天数就大幅减少,老百姓不满;不加入PM2.5,掩耳盗铃,蓝天数不断上涨,老百姓质疑。
据悉,最近环保部曾在东部地区征求意见,希望东部地区率先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加入PM2.5,而很多地方政府最担心的是,蓝天数的减少,空气质量下降,面子上不大好看。根据测算,增加监测细颗粒物的话,天气优良率将下降20%至30%。
所以也有专家认为,当前,比改变标准更重要的是承认问题。
监测空气:向美国学什么
在学者内部,关于要不要把PM2.5一步到位加入空气质量标准也有争议。反对者的理由是,即便是在美国,对PM2.5的监测,也是步步递进的。
美国对细颗粒物的监测是从PM10开始的,他们从监测PM10过渡到监测PM2.5,经历了10年时间。美国1987年采用PM10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问题之后,才于1997年发布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所以,有学者认为,鉴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中国目前推出PM2.5达标标准时机不太成熟,监测PM10更为科学。以北京为例,虽然目前北京的治理措施比较严格,但PM10仍然超标20%。
美国的另一个做法是,先定达标标准,然后再让各地建立监测站点,因为PM2.5的监测设备很昂贵,站点的更新也是逐步的。而目前中国的做法是,鼓励地方政府先监测各地PM2.5的情况,然后再出标准。美国政府要求90%以上污染源能够控制,标准出来之后,给每个州三年时间,让他们逐渐达到这个标准。目前,美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里面,PM2.5和PM10同时监测,PM2.5站点有1028个、PM10站点有702个。
如果一定要制定PM2.5的标准,应该以谁为参照系?曾经有专家说,如果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最严格的标准,那么中国可能只有拉萨、北海等城市能达标。
标准值定得太高,容易引起争议,定低了很多地方都不达标,也容易引起公众恐慌。PM2.5的国家标准要有中国的独立依据,这些依据包括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与气候及地理位置和工业发展程度的关系,还得通过易感人群的测试。
也有国内专家建议,可以先设定2~3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进一步完善监测和评价方法,各个城市加快工业污染源、机动车排放源等的消减,对颗粒物污染有针对性地实施总量控制。就全国而言,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可以按照部分区域,城市群,到重点城市、一般城市,直至在全国有序推进。
事实上,美国也经历过NGO组织和个人监测数据挑战环保监测数据的事件。有专家解释说,按照美国标准,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判断将根据24小时PM2.5的浓度做出评价,单一小时浓度没有评判意义。而此前被中国网民多番引用的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均为PM2.5小时浓度,是以单一小时为依据的,理论上不具可比性。所以,也有专家建议说,如果未来需要启动PM2.5的监测,还有诸多尝试需要向民众普及。
约束机动车:最难啃的硬骨头
与其他的污染物减排相比,PM10、PM2.5的削减,难就难在要动员广大的机动车用户。
2010年11月,环保部发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这也是中国首次公布机动车污染排放情况。报告显示,中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灰霾天气与机动车尾气中的细颗粒和氮氧化物直接相关。
过去环保部门推动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主力都是相关的污染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可以说都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PM10、PM2.5的削减,却需要获得有车族的支持。数据显示,有差不多1/3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机动车尾气,在有的城市,甚至有60%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机动车尾气。
在环保部的减排工作方案中,“十二五”期间,机动车要承担与其污染贡献相对应的氮氧化物的减排任务。 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介绍,目前已经明确的目标包括淘汰污染较重的黄标车、改善成品油油品、不断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十二五”末期,要基本淘汰2005年前运营的黄标车。这项政策对私家车车主影响不大,主要针对的是运营用车。与私家车相关的是,一个是保有量,一个是油品质量。
在业界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车和油的关系就像马和鞍的关系,什么样的马就得配什么样的鞍。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新车大多已经达到“国四”排放标准,但一直以来,成品油的品质都没有达到与“国四”匹配的标准,直接的后果是,虽然车的质量上去了,排放标准也很高,但排放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据刘炳江透露,环保部将与石油公司签订责任状,确保未来石油公司能提供与“国四”标准车相匹配的油品。
而在机动车污染削减方面,还有一个可能出台的措施: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控制。刘炳江说,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排放技术和最高品质的油品,如果机动车无限制地增长,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很难削减,所以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机动车保有量控制的模式。比如说,北京市目前实行的购买机动车摇号政策,虽然初衷可能是治堵,但PM2.5的排放量,可能因此减少。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机动车等纳入约束性指标管理范围,这也是环保部门未来减排规划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