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问题触及中国老百姓经济灵魂,面对失宠的时下,它将会走怎么样的轨迹,尽管呼吁要大降特降,但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笔者更不看好,总是主张历史的错误消除时间必须放长一些,不是简单的依据个别人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或许在房价升的时候大家望房兴叹,现在降了不仅仅没有一种喜气还会是一种萧杀的感觉。矛盾要慢慢消化,必须理性地看待问题,依然推崇经济的均衡性。现在根本没有兴高采烈的资格,问题依然多多,错误的决策必将要付出长时间的代价,就如大病一样,恢复元气不是那么简单。
——普欣《房价开始降了,国人高兴了吗?》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有用暴力消除等级、改变等级的传统。中国的教育人都应该熟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接班人的。请问歧视“差生”的学校和教师,你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接班人”?
——梁国祥《 歧视“差生”就是培养仇恨》
现在有关部门证实已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不能不让人感叹“反垄断终于反到了国字号央企头上”,而这无疑是中国反垄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人们期待有关部门在对相关国企进行反垄断调查过程中,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在查明垄断事实基础上,对相关企业实施严厉处罚,使其付出巨大代价,促其接受教训,并警示其他国有大型企业杜绝垄断行为。
——人民网《评电信联通接受调查 反垄断反到央企头上是进步》
11月7日出版的《中华经济时报》算了笔账,按照11月6日新加坡等国际三地成品油期货的平均价格加上相关运费税后计算,柴油到国内的口岸价格为7313元,比国内现在的8700元成品油价低1300多元。但这样的市场差价,中海油居然看不见。更无法接受的是,能够看到市场商机的民营油企,却因为石油进口权的原因根本做不了这个买卖。一个不去做,一个做不了,柴油在国内市场就荒了起来。
——陈宁远《中国无人体谅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再次失利》
知名记者邓飞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在接受采访时他感叹,“我做记者十年,写了近两百篇调查报道,是用舆论监督来尽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但‘免费午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自己可以去做公益建设,实现一些事物的直接改变,更好服务社会和国家。” 如今,“免费午餐”使无数孩子受益,并推动了制度建设,这是另一种记者,也是记者的另一种荣光。
——中国青年报《不苟且有担当方对得起记者称号》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的岳父及内兄拖欠宁波杰友升公司逾千万美元货款事件近日引起广泛关注。)
这起商业案件政治化的压力仍然不可忽视,我们良好的期望未必都能成为现实。这是由于EML公司在与杰友升公司往来时充分利用了骆家辉先生的招牌,这样一来,即使是从美国自身角度出发,骆家辉先生也需要在自己作为美国政府官员的公务和其本人、其家族成员商业利益之间划清界限,更不用说中国公众必然会对此事产生一些不满情绪了。
——梅新育《力求避免商业事件政治化》
(铁道部称,因铁路运输企业保本经营已十分困难,没有能力承担残疾人半价票优惠。)
该不该在交通出行上对残疾人士实行优惠,涉及的根本不是经营成本核算问题,而是出于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性质界定,以及对国家相关法规的落实贯彻问题。就此而论,铁道部完全没理由推卸相关法定义务,更不应该拿经营困难来作为借口。别说铁道部还是个政企不分的运输部门,就算是民营企业,相信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拒绝承担法定责任。
——魏英杰《公款堆出的铁路岂能不优待残疾人》
依我所见,所谓法律信仰是难立足的,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再辅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违法条件,法律信仰便很容易轰然倒塌。一些地方官员就面临种种令其欲罢不能的情况。资本原就有逐利本能,更何况现在有人面对的是更高利润和更低违法成本。例如土地财政,便是许多地方官敢于架空拆迁条例的最大诱惑。数据显示,2010年许多地方的卖地收入占到当地整个财政收入的60%以上。
——椿桦《并非拆迁条例不硬,实乃权力太强》
(11月6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发表文章称:杭州市于两年前开始大规模的公车改革,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公务人员从科级到局级分9级,每月补贴车费300元到2900元不等。)
实际上,推行一种改革措施,不仅要看其实际效果,更要审视是否具有强力的制度保障,否则的话,不仅改革成果难以复制,这种改革本身也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车改“杭州模式”确实只是一种折中方案,不过是以赎买手段来实现遏制公车浪费的目的,与其对这种无奈妥协送上掌声,不如反思其植根于怎样坚硬的现实土壤。
——赵志疆《权力折现是公车改革唯一出路?》
从政府方面来讲,应该明确出租车公交化的定位,并从政策待遇真正当成公交来办。北京市去年给地铁和地面公交的财政补贴高达135亿元,说明对公交的重视。对出租车行业,不用政府补贴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已经失去存在必要性的中间层食利者出租车公司应该倒掉,从而尽量降低运营成本,让司机多得些,让乘客少花些钱,各方面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郑根岭《“出租车涨价论”很不靠谱》
高铁肯定有风险,包括投资风险。但想想世界其他大国曾经有过的新技术开发风险,以及经济选择风险,高铁这些实实在在趴在中国大地上的轨道,它的风险或许是大国崛起史上最不值得一提的。当中国人不仅黄金周,甚至平时都为坐火车一票难求的时候,中国铁路的建设资金却无法落实,这大概应看作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恶作剧。
——环球网《高铁“烂尾”将是中国人胆略的“烂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